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有机安全观,边境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屏障,必然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关注的重点,维护边境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边境地区的细化与实践。要有效维护中国的边境安全,就必须探寻最佳路径。笔者在简要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与边境安全的基础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维护中国边境安全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化解影响边境安全的主要矛盾、全面发展边境地区、维护边境安全的力量多元化和逐步推进跨境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国家安全观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一是从建国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到冷战结束为止形成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三是冷战结束后,我国正式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新国家安全观。  相似文献   

3.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它具有跨国性甚至全球性;传染性、快速性;巨大的危害性、破坏性和突发性、突袭性及不确定性等特征。面对日益严重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及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相互交织,我们应当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即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并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斯大林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中国化进程由毛泽东开启,经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进一步发展,其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面,对于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发挥了突出的保障作用,同时留下了深刻的启示:第一,维护国家安全是丝毫不能放松的头等大事;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第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中国化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分析了传统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性;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军事色彩最为突出;强调以国家为主体的个体安全;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目标是保障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有形安全;国家安全防范的主要是外敌入侵,侧重于对外防御;国家安全通过武力来维护其安全;传统安全观的理论基础:胜者通吃。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国际安全问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致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安全观,即现实主义安全观、自由主义安全观和建构主义安全观。作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构成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丰富思想内涵,既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安全观的合理成分,并摒弃了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总体国家安全观"立意高远,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时代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西方主要国际安全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从而实现了对后者质的超越。只有把"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化于心并付诸实践,才可能实现整个国际社会持久的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一些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提出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人类安全等安全理论,这些安全观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新干涉主义”、“新帝国主义”等安全理论与实践,极大地破坏和动摇了当前国际安全体系的基本准则。必须改革和完善国际安全机制,在国际关系中倡导一种“以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安全观。  相似文献   

8.
在介绍全球卫生安全和国家卫生安全知识内涵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卫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阐述了其固有的巨大价值,着重分析了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新情况,认为应该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加强国家卫生安全,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构建和维护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一系列具有缜密逻辑结构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实现了我们党在国家安全理论上的飞跃。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全面安全与系统安全相统一、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相统一、中国安全与世界安全相统一,实现各方面的安全统筹治理、共同巩固,是新形势下开展国家安全工作的科学指南。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能够牢牢把握国家安全工作正确方向,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更好地统筹安全和发展。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谋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新局的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的两个时期与国家安全观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经济全球化显现为资源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全球化两个时期。资源经济全球化时期的国家安全重心是军事安全 ,军事安全是最高等级的国家安全 ,各国所追求的是绝对的自身安全 ;知识经济全球化时期国家安全的重点已经逐渐转移到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安全。在这两个时期 ,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外延、国家安全所维护的目标、威胁安全的因素等均有不同的特点。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国的军事、经济、科技、人才等因素在国家安全中有着不同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意在理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剖析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2.
反垄断法对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市场公平和自由竞争具有重要作用。反垄断法的域外管辖权是针对国外发生,但对国内市场产生限制、排除竞争影响的垄断行为适用国内法加以规范的权利。从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权的法理基础——国家主权原则出发,剖析美国、欧盟等实现域外管辖权的典型立法例和针对域外管辖的"阻拦立法"的典型立法例,对中国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权的存在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保障和最终实现中国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安全实践中,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际安全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国际政治权力是国际安全关系雏护和变革的动力,而国际安全机制构建则源于国家间利益与权力的互动.国际安全机制的性质类型影响其功能输出.由于机制的内在机理和国家自身的特性,主权国家对机制的参与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遵循"利益-权力"理性博弈的原则,参与选择中塑造新的安全机制体系,应坚持在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安全合作,尽量避免对抗和冲突,以求维持全球的稳定与和平.  相似文献   

14.
专属经济区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创设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海域,对这一特殊海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和模糊之处。以中国为代表的沿海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强国都从各自的立场角度出发,对沿海国专属经济区内发生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作出利己的诠释。本文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依据,分析中美两国对发生在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的立场与态度,得出的结论是外国船舶和飞机在沿海国专属经济区内进行的军事活动应事先征求沿海国的同意,沿海国在维护国防安全和资源主权之说的依托下享有对此事的管辖权。我国可通过国内立法、缔约、谈判等多种手段来解决争端,从而有力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导致社会保障国家责任的改变,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道路未必与全球化过程相类似,依据不同国家的特质,可以有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或者至少在世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其中,文化价值理念是影响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社会保障并不直接与文化的基本要素相联系,社会保障的改革不会成为引发文化改变的因素,而是与文化自身的发展变化保持一致。文化隐含的基础不仅是政府行动正当性的理论基础之一,还是特定的一系列价值观,包括宗教与法律,最重要的是平等和个人自由的观念。欧盟国家仍然存在着不同的平等理念,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国家责任,不同的平等理念与不同的国家责任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平衡,文化的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是国家文化与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发展提供基本动力,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在维护国家文化与学术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具有特殊的文化使命。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面临着两大核心任务:一是进行高等教育制度和学术制度的自主创新,实现学术自主;二是正确对待中西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做到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中,作为宏观层面的国家保障与微观层面的单位保障、社区保障之间关系发生了变化。三者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不同层面和范围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并且进行必要的功能整合,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认为,信息时代国家安全面临12大挑战、八大变化和全新特点;提出信息时代构建国家安全战略的五大原则和四大核心理念;并构建了我国在信息时代的新的国家安全观:在整体上确立以信息安全为基础,以经济安全为核心,以政治安全为前提,以军事安全为后盾,以合作安全为途径,以综合安全为标志的新的国家安全观.基于此,系统阐述了新的国家安全观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前瞻性的未来中国国家的十大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9.
仪式和庆典中的族群身份表达——以保安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既是民间社会建构和维持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建构和维系社会团结和共同体凝聚力的手段。族群性的实现,也同样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仪式。正是通过一系列仪式,人们表达和维持社会认同,不仅使群体联系得以世代相传,而且也使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得以随着具体的社会环境而调整。从保安族在民间和国家两个层面的各种仪式里的民族表达中,可以透视到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某种社会心理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