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生理论系统地、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毛泽东民生思想高度重视民生,尊重人民群众是民生主体的历史地位,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重视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对于处理和谐社会中人的发展和各项建设的关系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毛泽东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与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有差别的,主要是主体内容不同、社会主义观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奠基性的贡献。(1)毛泽东同志亲自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客观可能性;(2)毛泽东同志积极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基础;(3)毛泽东同志率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前提;(4)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是近3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对文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之中。梳理和细读这些重要论述,可以发现,邓小平文艺理论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中的历史性作用,以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概括地说,毛泽东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思想路线、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  相似文献   

6.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当前一个不可回避而必须讲清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同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自觉传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精神、逻辑延伸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内容,同时又是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都是其重要的思想渊源,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民生观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丰富内容。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民生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人类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凸显了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毛泽东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毛泽东关于发展的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邓小平领导下形成的。但是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却肇始于毛泽东。50年代中后期,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说,为后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产生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进行了前后相继的探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持续创新。毛泽东开拓了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她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从多维度视角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唯物史观三个方面的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政治经济学思想在经济模式、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三个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国情、发展道路三个方面的创造性超越。  相似文献   

13.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却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接续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或成形是一个历史过程,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纯粹的理论问题。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政治条件要素的促成,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文化条件要素的主体促成作用表明,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或成形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直接作用而非仅仅间接作用。对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或成形中之直接历史作用的揭示,有力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论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地理论探索和创新,形成和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富裕是毛泽东、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孜孜以求的理想。毛泽东主张走“让大多数人同等同步富裕”的道路;邓小平继承、发展并超越了毛泽东这一思想,提出了一条“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共同富裕道路。二者各有其一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历史的、思想认识的根源.而邓小平提出的道路是现时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从时代背景、历史任务、具体内容、社会作用等方面看,两者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不能完全融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理论思想却在这些方面是先后相继、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一以贯之的,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可以水乳交融地融入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共同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看,从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考虑,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着眼,应提出并确立"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这一范畴,并以之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和党在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经历了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反复锤炼 ,终于在艰难曲折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认识到实践 ,发生了十个重大转变 ,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体现。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中国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 ,先后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为详细准确地把握二者特色 ,本文分两大部分进行比较研究 :一、“共同富裕”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共同追求 ,二、“共同富裕”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异同。其旨在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毛泽东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邓小平则更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重视矛盾双方的不平衡,而邓小平更注重矛盾双方的平衡。毛泽东和邓小平一生都注意照辩证法办事,但毛泽东晚年仍坚持斗争哲学;邓小平则成功实现了由斗争哲学向"建设哲学"的伟大转变。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并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推进了辩证法,创造了"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