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徐刚是我国生态报告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创作风格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体情感的忧愤深广,客体内涵的理性诉求和叙事形式的宏观综合。他的作品引领着中国生态报告文学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2.
徐刚将诗性的语言、散文的气息、报告文学的严谨浑然融为一体,探索出具有审美性的全景式生态报告文学。徐刚使问题型报告文学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扩展到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深切关注。徐刚对社会问题尤其是环境危机一直关注着、审视着、思考着,这使得其批判性生态报告文学有了深厚的思想底蕴,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报告文学的批评传统。  相似文献   

3.
徐刚对生态报告文学的主题拓展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生态危机的深切关注、对环境意识的激情呼吁和对人与自然的全面审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中,徐刚的毅力让人佩服,贡献让人崇敬.他的<伐木者,醒来!>等报告文学作品影响巨大,振聋发聩.他的创作具有恢宏壮阔的生态视野,对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生态关联洞幽烛微,并建立了难能可贵的生态史观.这对于中国文学创作和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对生态问题的书写已经更为充分,更为繁盛,生态报告文学、生态诗歌、生态散文、生态小说等层出不穷,徐刚、于坚、李存葆、叶广芩等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使得中国文学的绿色之维真正复活。他们大都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尊重自然生命的内在价值,对现代文明展开了严厉的批判,呼唤着对人类未来具有根本意义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一位颇具代表意义的作家。他对大自然的诗意表述,更多的是在传达自己的一种生态哲思。他笔下的生态叙事,既有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的唯美主义描写,也有颠覆了人与自然的传统主客体视角的主体间性描述,还有饱含情感和诗意的精神还乡。细品他的小说,对理性审视其生态叙事中的生态审美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浙籍女作家的创作中,"水"叙事构成了其共同的内在创作特性,这不仅体现了"吴越文化"对女作家创作的影响,也是女作家对故土情感的显性表征,更是女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生态意识的或浓或淡的显现.本文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切入浙籍女作家的"水"叙事,考察其建立在自然、生命、性别三个维度之上的、统一于和谐理念的生态空间的构筑过程.  相似文献   

8.
吕碧城的散文创作,虽未在语言与体式上作根本性变革,却显示出独特"新质"。其丰富的内涵,开阔的视野,出色的心理描写与对女性叙事权威的建构,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无论是纪事写人、描景绘物,还是议论时局、剖析事理,吕碧城均显示出非同流俗的见识,并以此支撑起散文内涵的丰富与深刻。吕碧城擅长写梦。在她笔下,梦境描写常被纳入心理描写之中。梦幻的心理化,使其记梦散文具有类乎现代精神分析的崭新文学效果。吕碧城还在散文创作中抛开女性前辈们的"他性"叙事选择,着意建构女性叙事的权威。深入探讨吕碧城散文创作,使其"浮出历史地表",对于吕碧城研究及民国时期文言写作研究,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的阐释功能主要包括对文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叙事形式的阐释两个方面。关于生态批评内容的阐释,批评家虽然要以生态意识重新观照中外文学经典,但更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现实写作的"生态文学";关于生态批评叙事阐释,应该认识到小说叙事形式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应坚决反对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运用的"语言工具论"色彩,要更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打磨,以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向宛如庶出的报告文学从叙事散文中脱颖而出,以新的笔墨、新的姿态,和着新旧交替、转机纷呈的时代脉搏,跃上了当代文学的浪峰。它正以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向小说、戏剧、诗歌挑战,并赢得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在这支异军突起、活力充沛的报告文学作者群里,由诗歌、散文创作而转入专志于报告文学创作的徐迟,则是开风气之先的勇敢的探索者。他不但开拓了报告文学新的领域,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诗的想象写报告文学,而且还给报告文学熔铸进美学因素,使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充溢着时代的美感,表现了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细读《老谋深算》文本,详细阐述普鲁的新区域主义思想和为实现区域话语与全球话语之间的平衡采用的生态叙事策略,选取"伊甸园式"叙事模式,即"发现伊甸"、"失去伊甸"和"重获伊甸"为研究焦点,研究普鲁的生态叙事与新区域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小说写作过程中,作者将有关西部拓殖、《圣经》和环境的叙事杂糅在一起,同时展开对"伊甸园,,叙事的重述,以此完成对其中征服自然观的批判,表达重建区域生态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中外美术史上多个时期,都有画家采用平远的视角表现生态命题。不同的生态观在文明的不同时期转换变化,不同的叙事表现出人类对环境的复杂情感和不同的生态立场。在当代绘画中,一些画家也以平远的视角创作有关生态叙事的作品,利用艺术的感性空间,解说人的存在及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对当下文明的生态困境获得感同身受的危机感,获得积极的生态思维和家园感,达到"可感"、"可容"、"可悟"的目的,是当代绘画中以平远视角作生态叙事的作品文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在艾赫玛托夫的小说《断头台》与姜戎的小说《狼图腾》中存在着可比性。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能够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作为这种比较研究的第一阶段工作,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模式三个方面对小说的叙事策略进行比较研究。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叙事上的差异:《断头台》的叙事视角多元化,叙事时间呈圆形以同叙事模式相呼应;《狼图腾》的叙事视角较单一,叙事时间和叙事模式都表现为直线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以黄土地文化为背景的西北文学创作,其地域性与民族色彩相当鲜明,也最具有西部地域文化的意义.正是在这一特有的文化生态的影响下,西北报告文学创作也表现出其独有的审美形态.对西北人民生存状态的形象记录、时代精神烛照下的人性书写、多元文化生态影响下的政治叙事构成了新世纪报告文学独特的西北叙事.  相似文献   

15.
当下生态散文写作已成为一种具有深层存在意义的文化宣言。杨文丰是我国近年来热衷于生态散文写作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态散文一方面从自然生态与人性生态的层面切入,表达了对"诗意地栖居"的生态意蕴的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巧用警策、仿拟、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建构诗意化的生态话语。  相似文献   

16.
朱马拜·比拉勒是当代新疆著名的哈萨克族作家,其文学创作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与汉文化的双重滋养,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语境下特有的思维特质与创作心理。对其作品的研究,多数研究者倾心于作品中浑然天成的民族精神及文化内涵的挖掘分析,鲜有人关注隐匿在文字深处的自然镜像。草原之子的朱马拜,对隐匿在文字深处的自然关切是其潜在生态意识的一种自觉写作,是动物叙事视角、民族命运与文化以及人性深处的生态自觉为切入点,围绕作品中关于"人"和"物"的不同叙述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哲夫作为新时期以来生态文学领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创作包括两类,一类是虚构体的黑色生态小说,另一类是纪实体的生态报告文学.前者以批判人类三大欲望为思想线索和总的主题,后者则体现出以下四个特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冷峻的写实主义笔法、可贵的人文情怀及突出的新闻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制作与传播往往是非线性的,传播内容也是多介质使用的,因此内容制作就需要衍生态叙事。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宗旨是要促进电视内容传播价值提升。后续跟进性产品的制作,一定模式框架下的节目制作等,则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多维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传统中深蕴着生态伦理思想,它不仅使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满含生态意识,也使当代许多作家在自己的创作历程中,承继着传统的血脉、注塑着生态性的品格,汪曾祺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例。他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关爱生命的人道倾向、对世界内在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创设以及对处于边缘位置的人和事的孜孜不倦地描摹与关注,无疑奠定了他生态伦理叙事的坚实基础,在绿色文学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存葆的生态大散文是中国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在这些绿色大散文中,李存葆展示了深邃的生态智慧,气势磅礴地书写着自然之大美,并严厉地批判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了呼唤人们确立生态意识,他还精心地寻觅着前现代文明的珍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