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个人消费品是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经过各项扣除)进行分配的。在这里,劳动的质量,主要是指劳动的复杂程度。因此,正确处理复杂劳动的报酬问题,对于准确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鼓励劳动者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的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特征 为了比较准确地按劳动的复杂程度进行分配,就必须把握复杂劳动的基本特征。 首先,复杂劳动是一种与科学技术知识紧密联系的能够创造较大价值的高级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价值量时,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谓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训练、任何普通人都能进行的劳动;而复杂劳动则是指经过专门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企业政工干部的劳动特殊性,怎样正确估价政工干部的劳动在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认识问题。它影响着政工干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 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企业政工干部的劳动是以消耗脑力为主的劳动,通过脑力劳动创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准确理解和掌握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和熟练劳动等范畴,运用比较和规范的方法分析复杂劳动及其相关问题。分析认为,复杂劳动是就劳动力形成过程的特点而定义的,创造性劳动是从劳动的作用结果而言的,熟练劳动是以同一劳动过程的重复次数为条件的。同时认为,复杂劳动不是创造性劳动,也不是熟练劳动,更不可能是简单劳动的成千上万倍;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性可能很不相同,应当重视发挥创造性劳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关系到全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性行业,因此教育产业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根本性的;承认经济价值是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教育产业化发展的 社会价值主要表现教育的基本社会意义是提高人的素质。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生产过程的体力劳动因素日益减少,脑力劳动因素日益增加,虽然科学知识和专门技术可以部分来自于直接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但是教育在这方面的功能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通过改变劳动力的劳动形态,增加一国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和脑力支出的比重,使劳动者从只有简单劳动的能力发…  相似文献   

5.
论简单劳动的质与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是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简单劳动是抽象劳动与社会平均劳动的统一体。它的质是抽象劳动 ,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融合。它的量是社会平均劳动量 ,是内含量社会平均劳动与外延量社会平均劳动必须持续的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乘积” ;是社会平均的生产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的综合量。  相似文献   

6.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 ,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包含了管理和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仅指生产劳动 ,而应是劳动的总体概念。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 ,管理和科技劳动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因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应用“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指导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鼓励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建立可发挥管理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7.
创新劳动是有发明创造的劳动,是比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更高层次的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它创造了巨大价值.巨大价值通过价值转移途径,分润社会.因此,创新劳动是强国富民之源.  相似文献   

8.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消费品的。社会分配给劳动者的消费品或代表一定数量消费品的货币,便是对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一种报酬。从劳动数量来讲,谁的劳动时间长,劳动繁重程度高,他所得到的报酬就多。从劳动的质量来讲,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谁的劳动复杂程度高,他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就多。总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没有权利向社会领取劳动报酬,这就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当前,我国还…  相似文献   

9.
劳动创造价值,自然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认为脑力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因此,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从理论上说明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对于克服轻视知识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左”的错误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劳动创造价值,自然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认为脑力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因此,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从理论上说明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对于克服轻视知识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左”的错误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劳动争议日趋频繁与复杂,但我国的劳动诉讼处理制度相对较落后。通过实证分析和借鉴他国的劳动诉讼制度,提出我国应采取严格条件的"双轨制"的劳动处理机制,制定单独的劳动诉讼法规,并于密集工业区的人民法院下设专门的劳动法庭。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人们的根本追求,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活动,劳动是基本人权,人们通过劳动实现人的类本质,得到深层次愉悦体验即为劳动幸福。劳动正义不是劳动权利而是实现劳动幸福的道义基础。劳动主体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实质所在。劳动主体正义实质是劳动对社会主体的有用性超过有害性。生产资料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客体正义。国民是国土等自然资源的共同所有者,劳动生产而成的生产资料应归生产者共有。劳动动机正义是劳动幸福的深层动因。实现劳动幸福应成为人们进行劳动的根本动因。劳动过程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关键环节,确保劳动过程正义的根本要求是充分保障劳动权利。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立法事关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实际利益,对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影响甚大。《劳动合同法》(草案)针对当前劳动用工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充分体现了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核心的立法宗旨。但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影响劳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对等因素,权衡利弊及利益得失,把握好对双方利益的倾斜力度和宽严尺度,正确处理私法自治性与公法干预性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合理平衡劳资关系,体现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4.
构筑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还是一个"先验的结构”和范畴系统."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劳动--活劳动--剩余劳动”范畴序列的每一次限定,都导致"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序列的升华和在思维行程中"具体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劳动可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定 ,应该以其与资本或收入的关系为依据 ,而不能拘泥于社会经济部门。创造价值的劳动一定是生产性劳动 ,但生产性劳动不一定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转移其自身价值 ,但是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法律衡平与劳权保障中的现代劳动法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探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相对于用工者所处于弱势地位,与其用工者在订立与履行劳动契约过程中,存在着实质上是以法律形式平等掩盖了双方的实际不平等地位。这就要求现代劳动法应以约束和规范用工者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立法价值取向,要在法律上形成劳动基准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劳动监察制度,运用法律手段衡平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劳动法制建设、劳动立法、司法与执法工作并举,为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机制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劳动受损赔偿纠纷在司法实践中数量多、种类复杂 ,特别是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极易混淆。通过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以及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的特征、性质的研究 ,对劳动受损赔偿纠纷正确适用法律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自制定、颁布到实施就一直存在各种不同主张。由于人们对劳动合同法基本问题缺乏共识,对诸如劳动合同法与市场经济、劳动合同法的属性、劳动的弹性化、劳动合同法与现实的关系、劳动纠纷的调解与仲裁、劳动合同法与常识、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法与国家责任、劳动合同法的发展完善等问题还需要加强研究,以有助于劳动合同法的健全完善和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论船员劳动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分析了船员法所赖以建立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殊性,主要包括船员劳动力的特殊性、船员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和船员劳动过程的特殊性,结论是船员劳动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方面、劳动关系中主体双方的权利和地位方面、劳动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结合并形成产品——海运服务的过程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一般陆上劳动的特殊性,因此,用于调整一般陆上劳动关系的劳动法不适应船员劳动关系调整的需要。在我国为了保护海上劳动者——劳动权利,促进海运业的发展,必须制定作为劳动法之特别法的船员法。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进行全面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劳动力迁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劳动经济学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分析国内外劳动力迁移的现状、特点,并结合辽宁省的数据,总结了刘易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托达罗的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而基于eviews6.0操作平台,利用1990年至2010年辽宁省的数据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消费物价指数、就业率以及平均工资对人口迁移的显著影响,由此提出有利于劳动力迁移、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