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也论大学语文课程之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既非纯工具意义和纯基础意义上的语文,也非纯人文意义和审美意义上的语文,而是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大学语文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也即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品格。汉字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注重知识结构,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教师要了解二者的特性与关系,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在文本语言的感悟、训练中,渗透"人工"教育,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新近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美育活动促进和强化语文素质教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面向21世纪现代语文应用的科学理念,是当前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趋势,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可视为切入点,通过发挥其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作用,实现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代以来,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们基于"文选"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在体例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较大扩展了教材的审美内涵和实践应用价值。综观目前教材体例,大致呈现出文史型、主题型、专题型、模块型和文体型等多元发展的态势。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之百家争鸣,根源于人们关乎大学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差异性认知,与时代文化对大学语文逼迫性的功能赋予有着密切关联。同时,教材编写者们在关注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时,也应关注"审美性"的问题,并将这种理念熔铸进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学科定位、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和课程教学为重点,分析了目前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根据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总体目标,提出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具有跨界的特征,高职大学语文是高职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任务,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作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项目化和任务驱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改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这一宗旨体现出《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在净化社会环境、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具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文性”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学者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探究,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语文》教材编选作品蕴含的人文情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经典文选的智慧之光驱散生活的迷茫,打开心灵的纠结,坚定真善美的价值观。最后,我们统计并分析商洛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检验并分析案例教学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0.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哲学著作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导向作用。把哲学著作和哲学精神引入语文教育,可以让哲学在发挥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以哲学的学习促进语文教育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高职语文学科以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启迪人的心智,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人文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改变语文课程开设边缘化现状,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课程理念,建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功能与价值的延伸和升华,同时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是以人文性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语文,是以人格美为核心内容的性情语文.同时,应该实施有利于文化信息承载和审美趣味培养的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符合人类发展和人性发展需要的新的发展观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提出是对人类及人性发展本质性、规律性以及终极价值认识的深化。笔者认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理念、营造高品位的人文文化环境,通过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弘扬与传颂、可持续发展及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启迪以及学生的养成训练等多层面入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是一门最具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是对大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课程。但是,作为高职院校这一比较特殊的教育群体,如何有效地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是急待我们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5.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与“两课”教育问题,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和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显得更加突出了。对理工科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两课”有机结合起来,渗透于专业课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并且突出人文观念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6.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古代汉语课应紧扣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着力让学生领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魅力,努力培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在提高学生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民生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民生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理想,培养大学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这是探索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特色的需要,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素质教育的回归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其必然性 ,课程体系的改革应适应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他们应积极阐释中国古代文化并汲取其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观、"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崇尚道德之价值取向、强调对群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等,都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