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小康社会理论来源于我国古代、近代的小康社会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小 康社会由百姓向往的生活状态发展为治国的一种社会模式,中国共产党把小康社会由理想愿景付诸社会 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奋斗实践中,实现了“建构小康社会”到“建立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 会”到“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飞跃并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宝库,为中国 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世界减贫治贫贡献了中国力量。 总结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百年 奋斗”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小康从概念到理想,再到现实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指出今后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其要点是经济发展,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难点在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我国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全面进步的社会。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上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战略地位及其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互关系,提出制定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世界最大历史事件,莫过于社会现代化浪潮的兴起,由工业化、城市化导致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近代以来虽然在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进程中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现代化梦想的激励下,经过几代仁人志士和全中华民族的艰辛努力,终于在20世纪中期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强,实现了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性社会变迁。21世纪,中国各族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按照党的十六大规划的蓝图,根据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规律,一定会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更应关注和认识社会正义问题,确立符合国情、适应时代的正义理念,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正义理念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的演变,提出"全面小康"就是当代中国的正义理念,实现全面小康就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社会正义追求。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13亿人口中有70%在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径。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意义作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古代社会,中西方的思想家们对理想中的社会生活模式"小康"都有过憧憬与描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提出"小康"、"小康社会"的概念内涵并付诸实践,使中国步入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是一个高水准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注意它的阶段性、长期性,实事求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是我们到上个世纪末的奋斗目标。随着小康 社会的基本实现,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推进,出现了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从基本实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必须正确 地看待和认真分析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9.
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不同地区包括经济基础、小康条件、人文素质等在内的实际情况有别,各地区在全面小康建设的进度上会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各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必然呈现多样性。准确定位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当前所处的小康建设阶段,科学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全面小康建设战略对于小康基础薄弱、小康实现程度较低的武陵山全面小康建设尤为重要。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选择包括三个层次:宏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导向;中观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动力;微观战略--特色式发展战略是保障。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解析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发展历程 ,提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应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由以政府主导的社会向以法制主导的社会转型 ;由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社会转型 ;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现代家庭建设是相对于传统家庭建设的一个新概念 ,其内容包括家庭物质文明建设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关系模式是其主要内容之一。社会发展决定现代家庭建设 ,现代家庭建设影响社会发展 ,二是互相联系 ,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多样性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从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从政治文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把握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的属性和优势.从人类政治生活的内在要素研究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丰富内涵、实践形态及其创新性,探讨建国6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哲学的视域下,文化模式的成功转型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力是深刻而持久的。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转型的复杂态势,通过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文化模式和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文化批判,以及对文化模式的历史变迁分析发现,生态文明文化模式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文化模式之后出现的新型的文化模式。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构建以"生态和谐""以人为本"和"和而不同"为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文化模式,真正实现对现代工业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转型与超越,对于全面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型职业化社会工作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与原有的职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参与者的广泛性、科层组织发展及其科层化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转型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化社会工作,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化社会工作者,对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科技伦理观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着变迁,不同的科技伦理观又对中国社会与科技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通过回顾文明演化和科技嬗变的历史轨迹,汲取相应历史经验,才能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社会的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道路。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中国科技伦理思想的流变脉络表现为科技伦理观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近代的人定胜天再到现代的天人协调。只有自觉自律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科技力量,并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才能实现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社会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野下政治文明发展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文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理论上创新必将带来实践上的突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党正在以宽广的视野整体性把握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政治文明发展路径引领政治文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文明多样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构建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物质文明(主要以经济发展来表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五位一体"的基本内容在实质上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是内在统一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去研究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能更深刻地明确其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互为前提与基础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通过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该文论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认为不同文明时期人们的世界观是不同的。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在不同的文明时期世界观是变化的。文中具体阐述了各个文明时期人们世界观的特点,并较深入地分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文明的发展与世界观的变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生态文明时期,人们的世界观将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