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周族本是以今之洛阳以西至泾渭一带为根据地的“小邦周”(《尚书·大诰》),公元前十一世纪下半叶取代了“大邦殷”(《尚书·召诰》)而为天下共主。为了固巩西周政权,周公东征,摧毁商殷及其同盟者淮夷的残余势力后,又在全国要冲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初的这种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目的在于作为周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实际上具有武装殖民性质。  相似文献   

2.
一、周初颁行周礼 1、为什么要颁行周礼?周初,所以要颁行礼制,具体原因有二。其一,是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灭商以前周族的社会,处于早期奴隶制形成之时。周族是地域狭、人口少的“小邦周”①。而殷商王国却是奴隶制度已有一定发展的地域广、人口多的“大邦殷”②。周灭商以后,为了统治殷遗民和夏裔,一方面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国,即“封邦建国”③,一方面扩编军队,除原来的戍卫宗周的“西六”外,在成周又建立了镇慑殷遗民的“殷八”④。但是,光凭武道去统治是不够的,还须以文道去怀柔。尤其是商末,纣王暴虐,百姓怨望,诸侯叛离,又加武王伐纣,动乱与干戈,大大  相似文献   

3.
周礼作为西周制度化的理论成果,应与周初统治者化解现实危机,解决社会矛盾,建构宗教政治认同的执政实践有关。西周立国之初,由于武王杀伐过度,引发了殷遗民的对立与反叛,酿成了内外交困的“大艰”政治危机,使“作新民”成为周初最大的政治。周公营洛邑以移顽民、迁九鼎以祀上帝、称殷礼以升文王,成功建构了殷遗民对周王朝的宗教政治认同,周礼的宗教基础、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也在这个进程中得以形成。周礼虽然也因循了不少殷礼的礼仪形式和准则规则,但本质而言,周初政治实践才是周礼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4.
“商奄之民”与殷人同为商人后裔 ,故鲁、卫“皆启以商政” ;商、周均为农业民族 ,故鲁、卫“疆以周索”。夏人处于游牧阶段 ,其生产生活方式适用于戎狄部族 ,故晋国“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齐太公望初封时也“因其俗 ,简其礼”。顺应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施政 ,是周王室为新封诸侯制定的共同原则。周初分封是周人对异姓部族邦国原住居民进行直接统治的初次尝试 ,由此引起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而上述原则是周初分封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义利之辨     
近年来,常见报刊上有人把“重义轻利”溢之为“封建主义”,不禁愕然。什么叫“封建主义”?——地主阶级的剥削方式。难道“重义轻利”是封建剥削吗? 有了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就必然出现它的对立物。“义”恰恰就是这种对立物之一。认为利是“封建主义”的同志所持的论据大致有三:一曰“义”这一范畴产生于封建社会;二曰它见之于孔孟著作;三曰见诸封建道德。我们认为,“义”这一范畴在封建社会以前就有了。它属于上古流传下来的民主精华。不能认为凡是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东西都是封建主义。在封建社会,“义”是受剥削受压迫的人们与封建统治阶级以及其他坏人作斗争的一种道德武  相似文献   

6.
西周王朝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的极盛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在这一时期对夏商以来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做出了重大的发展,形成了以“敬德”“保民”以求“永命”为指导的一套较为完备的统治思想。《尚书·周书》中《大诰》到《立政》几篇文字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思想体系。商周两代统治思想的变化,最主要的在于周初统治者对“天”在统治中的作用的认识与商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天”在周初统治思想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主宰一切的地位,而“敬德”“保民”实际上已经成为周初统治者谋求长久地维持统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有关西周时期的“国”“野”关系问题,目前史学界讨论的不多且又多是语焉不详。下面准备将笔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指示和周初史实进行探索的一些看法写出来,供大家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英国封建社会特点问题,史学界的看法不一。我国有的学者根据马克思“被导入英国的封建主义,按其形式来说,比之由自然途径形成的法兰西封建主义要较为完备”的论述,认为英国封建制度在形式上较法国完备;英国史学家莫尔顿也认为,“封建制度在英国的齐备和彻底,非多数其他国家所能及”、“从诺曼人征服起到大宪章止这一百五十年间,是封建制度的形式在英国最为完备的时期”。有的学者却认为,英国封建制度显著的特点是“发展不充分和不稳定”,法国则较英国成熟得多,并有较高的稳定性。笔者认为,如果从完备与否的角度来看英国封建社会的特点,那么,无论主张完备还是不完备,都不免失之片面,因为英国封建社会既有它的完备性,又有它的不完备性,可以说是既完备又不完备。英国封建社会的完备性表现在那里?不完备性又表  相似文献   

9.
1.周初的“封建”或“封藩建卫”并非后世科学意义的“封建社会”,实是在封国边境种植树木以为标界。这种“封建”是以“亲亲以相及”为指导思想,借以达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①的目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级制,井田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依据血缘关系,分等级占有土地和民众的奴隶主占有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权授民授疆土,派遣诸侯国的上卿,保护封国,巡视封国,要求封国实行周法。各封国的诸侯  相似文献   

10.
周初分封制奠定了诸侯国制度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也导致了诸侯国政治道路的差异。鲁国作为周初分封的一种类型,其后发展与其他诸侯国不同,由于鲁国初封时在制度设置上体现了亲亲、礼乐的特殊性,使鲁国走上了独特的政治道路,即由“政在公室”到“政在三桓”。制度设置影响了鲁国的命运,其被挡在战国七雄的门槛之外,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商末周初时期是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商王朝走向灭亡,西周王朝刚刚建立的时期,商、周两种文化在此交汇、传承和更替,因而造成了青铜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商周青铜器的分期和断代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商末、周初青铜器的器类、形制、纹饰、铭文、组合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初步总结出了商末和周初青铜器各自的时代特征,为商末周初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所谓的“人情物理”,具体说,“物理”是指“正确的智识”,而“人情”就是“健全的道德”。周作人的随笔创作不仅给我们知识上的陶冶;同时注意分辨是非,在“赏鉴里混有批判”。周作人重“人情”,讲“人情”,与他深味人世间的苦辛密切相关,而这种“人情”,其实在人世间中是最普通的“常识”,是最平凡的“真情”。  相似文献   

13.
周初之“德”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观念,它可以分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任德尚贤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德”是周人为论证政权的合法性及谋求政权的持久性而提出的。从内涵上来看,“德”字在周初尽管有了道德的意义,但“德”观念在人自身内在心灵的领域尚未达到深入的程度,“德”的外在意义在周初占有主导地位,它与后世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体心性道德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礼让”还没有成为一个词或习用短语,《里仁》篇出现的两例“礼让”为先秦儒家文献所仅见。从北宋邢昺到现代主要注本类似“用礼让来治理国家”的阐释,均脱离先秦汉语实际,也偏离了孔子原意。《颜渊》篇“子贡问政”章的“去食”,依上下语境的对应关系以及周初制度、儒家主张,应指官府免除赋税、国家停征储备粮食。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低税率经济制度等,虽然是以恢复周初“礼制”为路径,缺乏因时而变的勇气,尤其是过度强调“礼”的仪式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仍然是最具民本思想的政治选择,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穆王继位之初,欲加强对西部方国的管理,改革周初确定的朝贡服制。于是以西部犬戎诸方国不以宾服之礼向周王朝尽四时献祭的职责为由,征伐了犬戎,获得四白鹿四白狼而归。伯唐父鼎铭文记载周穆王以白鹿、白狼为射礼的射侯,寓意对献纳白鹿、白狼的犬戎方国实施厌胜之术。以射获的白鹿、白狼献于宗庙,作为■祭祖礼的牺牲,反映了周穆王向祖先告知他征服了荒服犬戎。  相似文献   

16.
"双带"考     
对于柳永《散水调·倾杯乐》中的“双带”,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注解,作者结合文物考古资料,重新考证了“双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涵义,其一指女子系衣之带在腰间绕了两周,以此来表现女子消瘦;其二与骑马射箭相关,是指垂系两糙的带子。  相似文献   

17.
楚国灭亡探因○向一尊楚从商未周初,鬻熊“为文王师”,熊绎事(周)成王起,“居国南乡”,荜路蓝缕,艰苦创业,到熊渠时已“甚得江汉间民和”,占有“江上楚蛮之地”。降及春秋,熊通“乃自立为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楚文王迁都于郢(江陵),“楚人都郢而强”...  相似文献   

18.
殷周革命后,周初统治者面对诸如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影响,同时源自于对殷商革命正义性的反思和杜绝“武王第二”的出现,提出了德治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人文道德精神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中提到的封建主义是本来意义的封建主义。 封建主义源于中古拉丁语“封土”(feudum)。本来是指以封土——以服役为条件的赐予土地——为基础的等级隶属制度。十八世纪时,它的内涵扩大,在西方,特别是在法国,封建主义一词包括了西欧中世纪初期各方面的制度,因而产生了封建社会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时,也曾以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典籍中,天子(或王)、诸侯(或公)、大夫、士这一系列周代统治阶级的等级称谓出现得相当频繁。传统认为,这一系列等级名称是与周王朝建立,封邦立家的开始同时出现的。然而,细考西周历史文献,“大夫”这一称谓却很少见,在周初的信史材料中,根本就没有“大夫”这一名词。我认为,周初并无大夫这一等级称谓。这一等级称谓是在西周末年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