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基石."罪感"文化贯穿整部<圣经>,在<圣经>中表述"罪"与"过"的语汇有很多.通过考察和对比"钦定本"中sin与transgression和"和合本"中"罪"与"过"等概念后发现,sin被译为"罪",而transgression被译为"过".这是一种误译.造成误译的原因是由于译经的外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字和文化缺乏必要的理解,并因此导致近100年来中文阅读者对<圣经>中"罪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母亲称谓词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表示母亲称谓的姐、家、娘等字进行了历时性的疏通,并对它们在四川方言里的留存形式进行了讨论,从而对它们的语义演变和语音演变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老子“道”论的理论旨趣及其思辨特性的疏析,指明老子“道”论乃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哲学形态,其体(无)用(有)合一的本体论思辨特性奠定了中国哲学思辨的理性传统;提出由“道”论展开的哲学认识乃是不同于西方哲学逻辑认识论的精神认识论,它不是逻辑范畴的认知,而是精神范畴的体认,并指明老子“道”论内涵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而非宗教)理念。  相似文献   

5.
“量体裁衣”之“量”,一般认为音去声,义为“估量”。该成语产生时与“度、相”对应,依据古代服装制作皆需细测,中国古代“刀尺”连用和珍惜衣料等方面的论证,此词应音阳平,义为“测量”。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各种汉语词典,在援引成语“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出处时都明确指出:“丁”与“个”字形相近,“丁”即“个”之误。文章对两个字的形体演变轨迹以及历代名人应用这条成语上的共识,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丁”字并没有错,同时,否定了某些人长期以来判断上这一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不争论”的思想并不是说对一切问题都不争论 ,在任何场合都不争论。它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那就是仅限于对一些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者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左”的看法。而在对待改革和发展的一些具体操作性的问题上 ,却是一定要好好辩论的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博大精深 ,影响深远 ;然智者千虑 ,或有一失。文选《自祭文》“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一句注 :“畴 ,句首语气词。……这是说 ,由于识运知命 ,所以能不眷恋人世。这和上文的‘乐天委分’,都表现了他的消极人生观。”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 ,理由有二。其一 ,结合陶潜的人生哲学来解释 ,该句中的“畴”应释为“谁”。从注中可以看出 ,著者释“畴”为语气词 ,是基于对句意的理解。但由于没有结合陶潜的思想体系来理解句意 ,所以著者对句意的理解不够准确。众所周知 ,陶潜后半生信奉的是道家的人生哲学 ,而道家并非不眷恋人世 ,…  相似文献   

9.
10.
“胡“和“蛮“最早是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自称,后来在借入汉语中附带了特定的语义内涵,体现在词义结构和造字理据等方面.语言中的这种现象需要联系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