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藉《江村经济》构想经济学的中国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作者认为有必要在西方经典经济学之外探讨一套独特的分析方法,或者进一步说,构建经济学的中国学派;进而分析"中国学派"的三个基本因素,即经济学家群体、差别性的经济学思想和丰富的学术资源;最后提出,通过学习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所体现的注重分析方法、强调社会结构以及担负社会责任等,将为构建经济学的中国学派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学派”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虽然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派,但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学科近30年来的学术积淀,为它最终培育成为一个儿童文学学派提供了可能性。从学派培育的角度看,该学科今后应该把握和处理好理论上的借鉴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团队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热潮基于建构国家电影品牌的战略设想,它曾受到文艺研究“中国学派”的启发,“中国动画学派”和“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学派”则从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两个层面推动了其建构进程。学界目前主要从三个层面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概念内涵界定(核心);理论体系建构(关键);创作体系、学术共同体和教育体系的建构(基础与保障)。未来,学界还需开拓新思路,在学术史视域下拓宽“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路径与范畴。  相似文献   

4.
制度经济学虽然现在缺乏本学派实践家的队伍以及精确解释的学说,但在美国经济学界内仍旧保持着它的地位。它最近的贡献是洛山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业关系研究所主持下的五篇学术讲演。第一篇论文提供了历史背景;中间的三篇“重新考察”了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契尔的贡献;最后一篇论文就制度学派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进行评价。美国经济思想——特别是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约瑟夫·道夫曼(Joseph Dorfman)教授再度为制  相似文献   

5.
学派是学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一个人对社会问题或学术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如果思想足够强大,影响足够广泛,便会形成自己的学派。先秦“九流十家”其实都是一个个不同的学派。即使在一个学派中,因具体观点不同,也会形成一些小的学派。中国人做学问历来重视学派,因为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创立学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学力高超,智慧过人,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对大部分人来说,治学的一个有效办法,是找到一位自己心仪的先生,拜其为师。拜师后先生会手把手地传授其治学经验,使自己登堂入室。这些经验都是无价之宝,仅靠个人摸索,除非你是难得的天才,很难体悟得到。现在社会中常有人申明自己发现了某某真理,自视甚高,打倒一切,但学界并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师承,很多连学术的大门尚没有找到。近代以来,台湾、香港还能够讲师承,而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大陆的师承则几近中断。可喜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近年来大陆师承的现象又有所回归。目前时有耳闻的“侯外庐学派”“冯友兰学派”“金冯学派”“张立文学派”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热闹的局面中,我们认为,也应该关注由熊十力先生开创,唐君毅、牟宗三一脉发展的“十力学派”。就中国现代哲学史而言,熊十力先生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熊十力先生重拾本体,阐明道德践行意义的呈现和道德存有意义的呈现,有极高的学理价值。这些思想经过亲炙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的发展弘扬,现已成为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有着很强的发展潜力,代表着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 30多年前,郭齐勇先生克服重重困难,首先开辟了熊十力思想的研究,其后研究者不断,如景海峰先生、丁为祥先生,以此为题的学位论文更是难以计数。虽然其中也偶见“熊十力学派”“十力学派”的提法,但这方面的意识似乎还比较弱,“十力学派”这个术语还没有叫响,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为此,特组织一组关于熊十力先生思想研究的文章。第一篇以本体问题为主题,指出熊十力先生重拾本体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没有将本体与时空联系起来,又是其明显的不足。第二篇同样讨论心性问题,谈了对于熊十力“致良知”与“格物”关系的理解。第三篇将视角转入政治方面,讨论由康有为到熊十力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这些文章都是在“十力学派”这一视角下展开的,希望这些文章能够引起学界对于“十力学派”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引起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破产,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滞胀并存”危机的出现又结束了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新古典化趋势,尤其理性预期学派几乎全面复兴了新古典经济学。但是,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各种痼疾,主流经济学的这一新古典化趋势,同样提不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药方,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凯恩斯主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 ,对于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研究 ,历来称为“汉学” ,明治以来则称为“东洋学”、“支那学” ,本文在厘清这些概念的历史含义的同时 ,指出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应以“中国学”一词更具学科意义。以此为前提 ,本文梳理了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人物 ,第一次全面概括了该学派的学术特性 ,并指出其中国研究的基本立场以及与中国学术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是郭齐勇先生2008年4月在中华书局出版、列入“珞珈中国哲学”丛书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1990至2007年间写作并发表的24篇论文(含代序),且将它们分为“新出楚简研究”、“儒释道精神重探”、“现代学术发微”三个部分。沉潜于三编之内,遐思于典册之间,《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可谓经由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学术取向,浓缩地写照了郭先生承传并创新“珞珈中国哲学”的学派诉求。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     
我们这个专栏本期所载谈蓓芳教授和刘志荣先生的论文都显示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正在扎实而深入地展开,我们为此深感欣喜。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倡导,至今已有十年了。在这十年间,举行了三次规模宏大的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11,上海),上举两个单位和《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2004.4,上海),南京大学中文系、美国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ACCL)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美国学者亨廷顿的论文《文明的冲突?》的回应,论证了当今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演变趋势是对话而非对峙,因而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再占上风。作为这种转型关系在国际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反响,旧有的“三足鼎立”格局已为新的“三足鼎立”格局所取代,即“北美学派”、“欧洲学派”和“东方学派”的共存和对话。“东方学派”的使命在于突破“欧洲中心”或“西方中心”的模式,致力于探求一种既可用于西方亦可用于东方的文学阐释理论。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众多国家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情况有所不同,如何找出自身发展缓慢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促进其迅速发展是我国教育经济学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中法两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其中存在着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它们产生发展状况、内容、方法、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学派意识淡薄,而郑杭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理论自觉为指引,致力于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在他从教50周年的今天,形成了成熟的社会运行学派。社会运行学派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气派,学派特征鲜明:有自己独立的主导观念作为学派的坚实学理基石,具很强的学术衍生力,学术团队(学术共同体)完备;同时,它的学术历史感和社会哲学性质使之对社会具很强的认识和解释功能,体现了理论的前瞻性并为干预、调整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学学科建设和改革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重考据和重义理两种治学传统。这两种传统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高下优劣只存在于各自传统的内部。由于受“重实践”治学精神的影响,中国史学的主流是考据派,而此派在20世纪受到西方科学思潮的影响而获得了理性的形式后,更有独霸史坛之势。在“科学理性”日益向考据派渗透的今天,义理派应该大胆地向“审美的”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4.
职业学校是技能形成制度中的重要组织,中国技能教育组织经历了从学徒制到职业学校制度、行业办学到教育统筹的转变。组织演变经历了行业办学的中职学校、教育系统统筹的中高职院校和技术大学阶段。在计划体制下,内部技能形成制度的工厂学徒制和行业中职学校制并存,但市场化转型以来,这种内部技能形成制度逐渐丧失了社会制度和组织基础,被外部技能形成制度所取代,表现为行业系统和国有企业以经济生产为中心,逐步剥离职业教育和社会性功能,职业学校的管辖权则从行业系统逐步转移到教育系统统筹。在教育体系建设阶段,职业学校演变的实质是国家教育体系建设下的规模化发展和组织升级。职业教育组织变迁的背后是职教理念的推动,职校制度是一种正式的院校化、规模化、集群式的技能培养模式,对知识的追求建构了教育等级序列,教育理念更倾向精英化和学术性,关注职业教育在系统知识体系和教育科层中的等级地位。在职教体系建设下,学校对教育系统身份认同的追求,形塑了职业学校向上获取资源的理性策略和大学化的组织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家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世纪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企业家理论的研究进行回顾,可以得出四个方面的基本结论:在内涵上,一直定义企业家为最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在本质上,一直界定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在方法上,企业家的理论研究正从组织研究向历史研究方向发展;在学术地位上,企业家经济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经济学。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科教兴国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与科教兴国战略,应消除教育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影响:国家宏观教育规划缺位,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脱节;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行政权力高于教育权、学术权,违背了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律;教育投入体制失衡,教育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政府垄断教育供给,缺乏有效竞争机制;一考定终身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体制,制约了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此,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应着手于以下方面:科学规划国家教育发展,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阶段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教育权、学术权与行政权力分离,建立教育间接管理体制;教育投入较大幅度提高,教育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破除公办教育单一垄断格局,建立教育供给有效竞争机制;初步实行一年多考的高考制度,建立学分制的学位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现代应用文开始萌芽,并一直在语文课程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的现代应用文系统研究暂时处于空白阶段。对新中国成立前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现代应用文进行历史梳理,发现其随着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而不断变化,在其阶段性发展中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并且各类重大社会变革、教育思潮,甚至政治形...  相似文献   

18.
应用复杂网络的相关知识,对中国教育经济学1980-2010年的文献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以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机构科研合作网络,对网络的静态参数、动态演化进行挖掘分析,找出机构间科研合作网的静态特征,并以年为单位切分时间片,分析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教育经济学机构科研合作网络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它的主网络是一个小世界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机构的影响力和活跃度不仅体现在发文量上,同时也体现在与其他机构的合作程度上。  相似文献   

19.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备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瞩目.新经济地理模型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仅重新诠释了传统的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而且也为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方法.本文在对新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进行述评后,着重分析了该理论对中国区域发展的解释,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经济个人主义方法论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个人主义是近现代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析方法,是西方思想文化中个人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自创始以来,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出发点的分析方法,却日益显示出他的局限性。文章拟从经济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入手,反思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