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前志怪小说中的人仙恋故事主要以仙女凡男类为主,其又可分为人仙相遇型和仙女降临型两种。人仙相遇型多侧重情感欢愉;仙女降临型则带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其与六朝上清派的存思降真传道之法联系密切。受道教文化影响,志怪小说人仙恋故事中存在世俗化与神圣化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由道教人仙恋故事源自世俗又归于世俗的发展道路决定的,其随着道教对女仙的崇尚与改造而产生,最终又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而消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力论述剧中女子夭亡为“鬼”以及由“鬼”复活为人这一系列荒诞情节之思想内涵 ,以及这些荒诞情节在小说戏曲中的演变。通过比较分析认为 ,在人鬼之恋题材的小说戏曲中 ,存在着维护礼教与崇向情欲这二种倾向的交错。杂剧《碧桃花》披着礼教的合法外衣来宣扬男女情爱的自然和美好 ,并借助道教的权威展示人的自然情欲的合理性。发端于魏晋六朝志怪的人鬼之恋题材在通向《牡丹亭》这巅峰之作的过程中 ,《碧桃花》是一级不容忽视的台阶  相似文献   

3.
人鬼恋题材经由六朝志怪的发端,到唐代,已日臻成熟。唐代小说中形形色色的鬼们,脱离开六朝志怪中的恐怖怪异,人情味儿已很浓厚。对他们多加看顾,便发现这也是一个可憎、可爱、可鄙、可叹的多情世界。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唐代鬼小说中也是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人鬼恋经由六朝志怪的发端,到唐代,已日臻成熟.唐代小说中形形色色的鬼们,脱离开六朝志怪中的恐怖怪异,人情味儿已很浓厚.对他们多加看顾,便发现这也是一个可憎、可爱;可鄙、可叹的多情世界.  相似文献   

5.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仙道教蓬勃发展,共宗教活动及仙道传说盛传于世,遂在民间社会产生了大量的仙道故事传说。志怪小说载录的这一类故事传说,表现了中古民间社会对仙道境界的观念。中古社会正值新兴的神仙道教发展时期,仙道故事传说既是道教艺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同时更是志怪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志怪小说载录的这一类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6.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7.
鬼道·谈风·女鬼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女鬼形象独秀原因探析孙生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大兴,承秦汉神仙小说《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发展起来的志怪小说,据严懋垣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所列,共凡35种之多,内容不外乎神、鬼、仙、妖四大故事。而其中以鬼故事所占比...  相似文献   

8.
亭鬼、亭怪故事是汉代诸多神秘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中冤魂申冤、鬼怪杀人等内容虽然荒诞,但一些情节却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不仅隐约地反映着某些历史真实,而且影响了后世志怪小说的创作。亭鬼、亭怪故事的出现和流传除有汉代人普遍相信鬼怪真实存在的背景外,亭所具有的特殊治安环境和功能,也使人们经常将亭与鬼怪之事相附会,这些构成了孕育这类故事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六朝“志怪”远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近继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开唐代传奇和宋代平话中“烟粉灵怪”故事的先河,一直深远地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六朝“志怪在我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这个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对我们充分认识六朝“志怪”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有帮助的。一、前代神怪作品的刨造性继承者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解放、文学观念大转变时期,也是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草创时期,当时流行有两种小说:一种是记载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另一种则是记载鬼神仙妖故事的志怪小说。就作品数量而言,前者不过后者的十分之一二。而在志怪小说中,又尤以取材于鬼神故事的小说最为引人注意,且数量也较多(达二十  相似文献   

11.
魏晋"志怪"的社会新闻文体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志怪"这一文体一直被划入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研究领域,其历史原因是概念内涵上的模糊、对志怪文体错误的定位。实际上"志怪"的内容是中国早期的社会新闻,它在内容上属于"实录"性质,不是虚构,因此不属于小说;"志怪"在采辑过程中很讲究时新性和知新性,文字多重奇闻怪谈,因而也有别于史传文字。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仙道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程式化情节就是海上漂流遇仙,它将航海历险传奇与海外仙境想象密切结合,形成了海上乌托邦小说。这些故事的最早渊源可追溯到《博物志》中的乘槎泛海传说,在唐朝以后形成了预言警告型、保佑相助型、地理博物型与人仙恋爱型等诸多类型,并承负起了宣传宗教思想、强化道德观念、介绍海外知识、表达人生理想等种种功能。这类小说想象丰富奇特,语言华美奇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永葳 《南都学坛》2011,31(3):39-42
搜奇志异是古代小说的一个特征,从文言的志怪志人小说到白话的通俗演义,无不追求"奇"的效果。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奇"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原本追求"怪奇"之事到推崇"平奇"之事,继而从追求"事奇"转而崇尚"文奇",由肯定"文奇"进而称赞作者"人奇"。在以往对小说尚奇理论的研究中,人们多只注意"事奇"层面由"怪奇"到"平奇"的审美转变,而对于"文奇"和"人奇"则较少关注,实际上,"事奇"、"文奇"和"人奇"是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尚奇理论中不可分割的三个逻辑层面,彼此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且都受到晚明文坛崇真尚奇的文论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儒家将梦作为对未来命运进行预测的手段,在志怪小说中,儒家占梦术起着预叙或倒叙的叙事功能;小乘佛教将梦作为化解重大事件的途径,反映佛教内容的志怪小说经常运用直叙手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而道教则认为梦是人精魂散失导致的幻象,认为无梦才是修炼者的理想状态,强调圣人不梦。在道教梦幻小说中,作者只是如实地记录梦境。魏晋六朝文人将儒释道的梦观念融会贯通,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梦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手段,由此增强了志怪小说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神遇合故事是一种重要的情恋故事范型,唐人小说中有许多人神情恋故事,相较于唐前的人神情恋故事,唐人小说中的人神情恋故事,既有对唐前此类故事范型的承继,又有许多新变。唐代人神情恋故事的新变,是与其所承载和体现的社会群体的改变息息相关,有其时代的文化心态背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中死而复生故事的主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考察了死而复生文学母题的流变。中国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死而复生故事的出现,是因为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鬼神观念、乐生恶死的心态以及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汉魏六朝时期,人们相信鬼神,一些死而复生的故事不仅被志怪小说如《搜神记》记载,而且同时也被正史收录。六朝志怪和唐人小说中为爱情死而复生的女子,都有美好的结局,死而复生把婚恋悲剧变成喜剧。宋元时追求爱情死而复生的女子结局悲惨,最终又再次死去,表现了小说受宋明理学的浸淫又向道学化的方向转变。晚明和清代也有一些话本、小说和戏剧写死而复生的故事,大多表现爱情受到现实阻碍之后的浪漫畅想。李汝珍《镜花缘》中无继国国民死而复生延续生命,表现出漠视功名的早期道家思想,在死而复生的母题中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俄国作家蒲宁爱情小说的主要思想艺术特点是社会现实内容淡化,在爱情中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爱情的悲剧性结局,不塑造典型人物等。其爱情小说要达到的目的,与其说是塑造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毋宁说是探讨爱情的法则,人物塑造描绘只是工具和手段,服务于他对爱情的研究。他的爱情小说继屠格涅夫之后开创了一代新文风。  相似文献   

18.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出现了志怪和志人小说的分类,其形成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统治者和上层人物需要小说引导世人服从统治,士人心态发生变化,清谈之风的盛行,佛教传入、道教的发展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元素。这些都为当时的小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