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对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朝鲜《平壤时报》、新加坡《海峡时报》、中国《中国日报》和韩国《韩国时报》新闻网站上有关美朝首脑2018年新加坡峰会的报道进行研究,旨在发现上述新闻网站的语篇引述新闻参与者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网络新闻语篇表征社会行为者时所采取的策略。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和《平壤时报》的网络新闻在引述新闻参与者时呈现出双极化的倾向,而《海峡时报》《中国日报》以及《韩国时报》的网络新闻对新闻参与者的引述显示出多极化的倾向。另外,研究还发现在表征关键社会行为者时,《纽约时报》《海峡时报》《中国日报》和《韩国时报》对特朗普使用包含策略的频率较高,而《平壤时报》对金正恩使用包含策略的频率较高。此外,还观察到所有的五个新闻网站在使用排斥策略表征特朗普和金正恩时呈现出非激进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从批评语言学的视角,以韩礼德功能语法中概念元功能下的及物性系统理论为指导,分别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关于中共十八大的新闻报道各8篇,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中美新闻语篇进行了对比分析,挖掘出其异同点,并由表及里,透过新闻语篇的表层,透视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3.
夏燕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67-69,73
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新闻为研究对象,对出现在其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模糊限制语独特的语用功能。结果表明,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起到精确信息、概括信息、表达礼貌、自我保护和形成正确评价的作用。分析了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所体现的语用功能,可以帮助读者对新闻语篇进行有效地批评性阅读,正确判断出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9月7日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国内外关于此次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观点各异。本文从美国的《纽约时报》和中国的《中国日报》这两个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权威报纸上重点摘取了自9月份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利用批评性语篇分析之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和方法,对两份报纸上20多条新闻标题进行了具体定性分析,旨在发现隐藏在新闻语篇中的不同意识形态,揭示关于钓鱼岛事件报道的新闻语篇所反映的国际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Martin和White的评价系统为理论框架,结合Kress和vall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为分析工具,对《中国日报》的一则新闻漫画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分析政治新闻漫画背后作者的意识形态所产生的评价意义。通过漫画图片再现新闻事件,表达作者的思想、立场、原则和观点,阐释评价性新闻漫画在其传播信息过程中如何发挥评价功能,产生视觉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代表学者——克瑞斯和赖文借鉴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纯理功能提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此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以视觉语法为基本分析工具,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两家媒体中对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的相关报道进行解读和对比,从而揭示图像在新闻语篇中如何产生意义,进而验证视觉语法在中外新闻语篇对比分析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以评价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突发事件英语新闻中介入资源的分布情况,语料来源于《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和《英国卫报》对同一突发事件的报道.通过对比三家英文报道中介入资源的分布情况,分析英文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如何利用介入资源来构建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语言并不完全是客观透明的,有时暗含话语所有者主观的意识形态。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批评话语分析正是用来探究语言及其深层的话语权力与思想意识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以批评语篇分析为基础,使用费尔克劳夫三维分析模型理论对比《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在2011年利比亚战争中的新闻报道,分别从文本实践、话语实践和语篇实践三个方面来探究两国媒体新闻语言中所隐藏的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国际突发空难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为例,探讨灾难纯新闻报道这一语类的结构潜势,力图发现中美双方如何通过新闻界所定位为最客观的纯新闻报道这一语类的结构成分表达态度.研究发现,两份报纸都力图避免直接表达观点,各结构成分的应用大致相同,只有在可选成分“文化背景”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纽约时报》在该成分中投入较多笔墨且使用了明显的评价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因此比《中国日报》略带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日报》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报刊英语新闻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的理解。以韩礼德功能语法理论指导的“功能语篇分析”模式为依据,对《中国日报》中随机抽取的三则英语新闻进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词汇密度、语法复杂度、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字系结构特征、句法和词汇特点分析,有益于对英语报刊新闻的深化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以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英国《泰晤士报》、《卫报》四家西方主流媒体有关我国5.12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报道主体、报道视角、报道体裁及报道态度方面进行定性对比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Halliday的语境模型为理论基础,以近期中美报纸关于朝核事件的18篇纯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的及物系统为分析工具,通过对比分析两类报纸有关同一报道的语言选择来探究语境和语言之间的自下而上的体现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同样是面对自然灾害给民众带来的巨大损失,中美两国的主流报纸是怎么表现的?分析《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台(飓)风的灾害新闻传播,比较它们在传播数量、内容特点、表现方式等的差异,可以窥见两国在新闻理念中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对《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研究早已超越了文本形式上的传统视角,文本内容即主旨的分析成为当今研究的主流方向。论文以《纽约时报》涉华新闻报道为语料,从名物化视角对其分布特征及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报道事件的中国背景探讨语篇中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发现:通过频繁使用名物化现象,起到了人际关系隐形化,时间标准神秘化,焦点信息改变化和语用效果预设化的交际效果,进而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国外媒体关于中国女性形象的报道十分必要.运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女性的报道进行了内容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其报道具有倾向性:关于中国女性报道的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对农村女性的报道更是少之又少;报道议题更多集中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女性角色的定位多是消极、被动、令人同情的.文本分析也表明该报的女性报道存在着美国固有的意识形态和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90年代马丁等在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发展起来的评价理论旨在分析语篇构建者在把语篇作为信息传递的符号的同时表达了自身怎样的态度立场,它既是一个分析语言评价潜势意义的系统,又是一种语篇分析的方法。我们认为除了这两个视角和功能,评价理论还是一种语篇修辞策略。正是基于这个视角,文章借助来自New York Times和China Daily的两篇社论就评价理论中的一个子系统———介入系统来阐述该系统的语篇修辞效果,以说明评价理论在新闻语篇中的修辞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汤姆·海登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代表人物。运动结束后,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其形象加以重塑,体现了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中所渗透的意识形态可以从新闻报道的语言反映出来。该报纸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是为其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服务的,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文章分析了((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美国的话语霸权以及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偏激报道。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文章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对其中时尚消费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