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对叶圣陶小说的研究有近 80年历史。叶圣陶小说研究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时期。建国前研究的特点为 ,一、多为短而快的书 (集 )评或序 ;二、既有单篇分析 ,也有整体考察梳理 ,较全面地涉及到长、短篇作品 ;三、评论具有开创性 ;四、4 0年代开始进入冷清期。建国后研究的特点为 ,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深化 ;二、拓展了新领域。今后应采用新视角 ,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
出于对国民性改造范式的认识局限,学界对建国后的国民性改造状况的研究出现盲区,而事实上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面临不同的现代化的任务,国民性改造的范式也不尽相同。通过历史考察,对建国后国民性改造的主体、客体、内容等的范式转换进行了初步梳理,提出应重视建国后国民性改造的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虽然以社会医疗保险为核心的医疗保障制度在我国的真正建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但之前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早在建国前就已经出现。考察这段历史过程有助于认识中国医疗保障观念和政策的沿革,对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具有历史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技术改造、产品结构优化和组织结构调整等方面考察了中国钢铁工业结构的现状 ,同时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在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和质量、企业组织结构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与钢铁强国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 ,我国钢铁工业必须认真借鉴国外的经验 ,采取相应的对策 ,大刀阔斧地进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5.
朱敦儒是南北宋之交的一位重要词人,历史上对其人其词研究稀少。20世纪以来是朱敦儒研究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此期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900-1949;1949-1980;1980年至今。建国前主要成就表现在校勘及新观点的确立上;建国三十年成就不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突破,总体水平超越前两个时期。总结这些成就和不足将对未来的朱敦儒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WTO的历史演变,对WTO与世界、中国、中国钢铁工业的关系以及信息对WTO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对张之洞的研究中 ,有关他创办当时亚洲最大的铁厂———汉阳铁厂 ,开创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之先河问题 ,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专论尚少。从张之洞创办近代钢铁工业之动机、创建情况、失败原因等多方面的史料进行分析 ,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张之洞在中国钢铁工业迈向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纵观建国五十余年的经济与人权发展历史 ,不难看出 ,经济的发展与人权的发展密不可分。近代中国在人权发展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建国前连生存权也无法保证 ;建国初至上世纪 70年代 ,以生存权建设为主 ;上世纪 70年代末至今 ,生存权得到全面保障 ,以发展权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鸟居龙藏研究成果、有关各民族地区研究文献、有关各民族研究文献等三个部分 ,对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文献进行介绍与简评 ,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中国共产党建党丸十多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国初期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对这三个时期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得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五个基本经验,即:观照中国国情、推进理论创新、关注百姓民生、彰显中国特色、注重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钢铁行业能源效率与碳排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钢铁行业是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同时针对钢铁行业能源效率与碳排放的研究也不断增多。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钢铁行业能源效率与碳排放研究的发展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钢铁行业能源效率与碳排放的科研产出自2010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中国冶金报、冶金管理、东北大学是重要的文献来源,科研产出的学科分布和关键词分析反映了本领域是包含冶金技术、工业经济、管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从研究成果的高产机构发现,东北大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是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通过关键词分析得到了此领域的关注热点除了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外,还涉及到循环经济、余热回收、高炉等经济学和钢铁行业技术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冶金学家魏寿昆院士(1907-2014)系列访谈中,有关1949-1965年当代中国钢铁工业主要技术问题方面的内容。1949—1965年的中国钢铁工业,在波峰浪谷的大时代起伏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全面学习苏联,在此模式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建立比较完整的钢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到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来探索中国自己的技术发展道路,以及大跃进狂澜中冶金行业发展遭受的巨大破坏和冲击,无不交织着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与钢铁工业技术发展观念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其视角以选取平炉作为全面学习苏联的技术代表;选取侧吹空气转炉作为强调寻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技术代表;选取“大炼钢铁”作为技术发展过程中曲折和突变的代表。其口述史中融汇着魏寿昆院士的思考。当代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发展中曾经出现过的或者消失的技术现象,有的属于正常的技术发展更替,有的是过于强调某些思想的固守和坚持,还有的是过分狂热后自然地被历史和现实淘汰。口述中力求通过魏寿昆院士在所探讨的平炉、侧吹空气转炉和大炼钢铁三个典型的技术问题.来观察当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的观念模式和技术特点,希冀有助于后来的人们能更多了解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和社会影响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民国安徽人口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安徽人口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不充分,现有成果主要是散见于中国人口通史、断代史和安徽地方史的研究中,缺少系统全面的考察。无论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还是研究的内容都很不充分,研究方法也有待多元化,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4.
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左右,是煤炭资源的消耗大户。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的用煤效率,通过主要技术指标(吨钢综合能耗、吨钢可比能耗等)的国内外比较,找出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此外,本文还指出钢铁工业的出口间接导致我国煤炭能源大量出口,最后提出钢铁工业改进用煤效率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世界铁矿石价格的不断攀升和铁矿石进口企业在价格谈判中话语权的缺失,使中国钢铁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在分析国际铁矿石市场供给与需求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探讨了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形成与变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铁矿石供需特征,提出中国在国际铁矿石定价过程中赢得主动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检视近20年有关近现代史的叙述,大致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革命叙事和现代化叙事,前者可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对我国历史学的影响更大。其实这是两种可以互补的叙事方式。今天对于当代史的叙述,应该建立在更为开放的平台上。1949年后的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范围应该比以政治为主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更为宽泛。作为当代史的起步阶段,50年代历史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研究时序展开的需要,还因为从50年代初开始或从更久远处启动的一切,仍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当下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怎样观察当代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即新中国,是指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观察当代中国,一要历史地看,既看新中国成立至今60年的历史,也要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二要全面地看,既看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发展,也要看新中国仍然面临的诸多问题和落后方面。三要发展地看,既看新中国继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要看新中国具有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民国初年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北洋政府组织开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铁矿调查活动。这次调查活动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我国铁矿资源储量及分布状况的错误认识,引发人们关注并保护国内铁矿资源,并对民国政府的钢铁建设活动产生重大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研究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城市化近代化的视角深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存在有待发展的方面,如研究中的不平衡、缺乏总体上的宏观研究、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的研究有待深入等等.乡村社会流动的内容和范围极其广阔,拓展空间甚大.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近代乡村急剧的社会变动,必定会将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日本经济学家、企业家高达之助从在日本搞实业转向在伪满州国搞实业,他力图置身于政治、军方之外,致力于满州的产业开发。在任满州重工业开发公司总裁期间,重点在满州发展钢铁业和煤炭业。他制定的钢铁业合并分工经营、煤炭业分割竞争经营的经营方针,至今对辽宁地区铁、煤两业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满州重工业开发公司与1940~1945年辽宁地区铁、煤业的定型有直接关系,而这一时期辽宁地区铁、煤业的状况,又成为1946~1949年东北地区经济恢复及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