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价值主体按照当前的认识水平,以一定的客观价值标准为依据,在课程价值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趋向.课程价值取向具有关系性特征、历史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深入分析课程价值取向发生的文化前提、变迁的文化基础以及变革的文化自觉,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建构符合社会进步与个体和谐发展的新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社会人的价值取向由“贡献你自己”而“牺牲你自己”而“发展你自己”,文学的价值走向也相应地经历了由二十年代末至共和国建立、由共和国建立至八十年代末、由八十年代末至世纪未的流变。中国现、当代社会人的价值取向及文学的价值走向是一个与近代流变过程有着某种相似而又并未因二十世纪的终结而完成的流变  相似文献   

3.
情感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价值取向是研究情感价值观的出发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个不同行业的32504名公民的情感价值取向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代中国公民的情感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尤其重视亲情和友情的价值。但性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年龄、学历对某些方面的情感价值取向有显著的影响。这一调查旨在为有效引导公民的情感价值取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革命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改革话语体系、发展话语体系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的价值取向分别是解放人民群众、改造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群众。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人一步步真正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主体。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之归宿。把握这一价值取向,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并使之永葆青春和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后盾与智力支撑,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其价值取向不仅在于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依据和指针,更在于确认和规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及其现实化的途径。具体地说,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价值取向突出表现在确认和规范社会主义法制的自身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工具性价值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的性价值以及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促使其现实化的具体途径上  相似文献   

6.
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调整实践活动的方向与方式,从而改变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的路向与前景。中国目前正处于以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为发展目标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增加科学价值内涵,也需要增加人文价值内涵,以造成良好的能够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科学环境和人文环境。因而要坚持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双重导向,否则将造成失衡乃至畸形的社会文明。中国社会进步当然需要确立功利性价值观,但决不能拒斥非功利性价值观,在转型期应注重文化价值、精神价值、遵义价值取向,正确引导社会的价值评价,从而使社会发展同时获得物质文明的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精神文明的超越的理想品格。  相似文献   

7.
作为与广义行政管理具有密切联系的机关管理,其价值取向必然与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与农业、工业、信息社会相对应,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经历了由稳定→效率→治理服务的转变,相应的机关管理的价值目标也应经历这三个阶段和境界。当前机关管理的价值目标取向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治理理念为框架的服务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8.
钢铁产业是现代工业中的战略产业,钢铁产业布局政策不仅关系着钢铁产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状况;而政策的价值取向问题属于政策科学的基础研究范畴,研究钢铁产业布局政策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钢铁产业布局政策及其价值取向的阶段性特征显著,钢铁产业布局政策价值取向经历了由简单效率与均衡到优先效率,再到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历程.根据价值取向的演变规律与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最终指出未来的价值选择应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传统儒文化的融合是当代中国国民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融合的文化基础,而两者在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则保证了其融合的有效性,并使得两者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思想系统为我国现代国民个体思想和行为提供价值观基础。两者融合的人本主义内涵和现实意义则可以通过“为国民提供个体生命意义”和“为国民提供个体行为意义”两个维度得到论证,在此基础上共同形成现代中国“求善”和“求真”的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对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来说,真正需要研究论证的,不是"人是一切价值的认定者、是一切价值取向的最高根据",而是如何处理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中的人内部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中的人与非人的关系.抽象地谈论"人是价值之源",既无必要,也不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