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从清末民初开始的现代性追求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精神的中原文化与现代思潮、新文化运动思想背道而驰,中原文化的主要根据地——河南,与现代性的冲突与较量显得尤为激烈,公共政治、文化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复古与悖离趋势。对于河南现代作家而言,在“外省/中心”的对峙背景下,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性追求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游移于两者之间的独特的河南新文学面貌与精神倾向。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具有两个核心价值目标:秩序与自由。对政治文明需要作一个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价值区分,政治文明的传统性价值的中心是以国家为政治主体的对秩序的追求,而政治文明的现代性价值的中枢却转换为以个人为政治主体的对自由的追求。对于政治文明的现代性追求而言,秩序与自由并非两个完全相克的价值追求。其实两者互为对照,形成张力,才是人类政治文明长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压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实质在于其所呈现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反思和对社会现代化的积极回应的共识性的创新取向,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又身处于复杂境遇之中,呈现出在要素、结构、机制、过程上的复杂多向性。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风险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多重性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复杂境遇。在此种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社会建构,需要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的社会与教育现实,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方向,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思维,调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策略,以主动精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多重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治和谐是政治学论域与范畴中学术研究以及我国政治实践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亟待开拓和创造。政治和谐不仅是一种理想追求,更是一种现实选择,正视政治和谐、研究政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也包含着古人们对于政治和谐的追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政治和谐理念的源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研究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历史上按照是肯定还是超越现实政治关系的政治和谐追求特点,出现了两条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和谐追求思路:消极浪漫主义政治和谐追求和积极现实主义政治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5.
怨恨的现实根源是社会历史处境;现代化追求导致了反抗传统的怨恨,传统的强力遗传导致了反抗传统而不得的怨恨;现代性悖论性导致了反抗现代性的怨恨;建构现代文化的艰难导致了建构中的怨恨;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与传统式威导致了回瞥中的怨恨;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济世思想与改变现实世界操作层面的实践欠缺之间的矛盾是知识分子产生自我怨恨的结构性根源,价值追求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由自我怨恨的动力性根源。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社会也进入了一个现代性追求的历史时期。现代性开启于西方,有着物质主义与自我主义的趋向。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的人文主义,是我们克服市场经济引发的现代道德问题有价值的传统资源。同时,当代中国对现代性的追求,也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追求,儒家人文主义同样也是重要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7.
传统/现代在人们的思维习惯中常被当作中国/西方的同义语,因此在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历程中,这两组概念也经常交叉混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激烈的反传统倾向不同,新时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试图突破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单维突进式思维模式,以宽容和建设的眼光看待传统资源对现代性的动力作用以及现代性作为传统延续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形态上,现代中国并不是典型的民族国家,立国的根基也并非彻底的社会契约论式的现代政治哲学原理,而是混合了文明传统与20世纪国家政治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影响。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民族问题实际上仍可被视为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性文化碰撞之后的一种后果,亦在今日语境下包含着对现代性危机的应对。因此,如果仅仅从民族、族群和民族主义理论视野出发,并不能完整解释当代中国的多样性与民族政治的现实,而是需要将文明传统、现代性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变量代入对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分析之中,从而发现隐藏在民族政治背后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类现代性发展越来越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树立“整体现代性”理念,为人类现代性提供更为科学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从“整体现代性”看,中国现代性是在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张力系统中成长的,由此导致中国现代性具有独特的民族根基、科学的理论根据和务实的发展诉求。基于“整体现代性”深刻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价值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面向现代性的现实境域,传统儒家思想只有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才能进一步体现出历史和时代价值。实现传统儒家思想的“时代化”即把它的理论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回答时代的新课题、新任务,以满足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化”即实现传统儒家思想与科学民主等现代性理念的对接,从而祛除自身理论体系中的封建性糟粕,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生活化”即把传统儒家思想融入现代人以交往实践为基础的生活世界中来,关注每个人的个体价值,为现代人确立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适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比较系统地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这其中,宗教的神学解放和政治解放是在批判的现代性视域中进行的,而宗教的世俗解放和人类解放则是在现代性的批判视域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政治衰退的现代性困境,文章研究了阿伦特对社会领域的批评思想,对社会领域兴起所产生的消极政治后果作出了重要补充和完善。文章通过对社会领域政治危害的系统研究发现,阿伦特所作的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划分是她进行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框架,也是我们理解政治现代性的重要理论工具。社会领域入侵政治领域,将私人领域家务管理的必然性带入自由的政治领域,继而引起了市民的兴起、公民的衰亡以及政治在人类活动中地位的衰退。面对社会领域对政治和人造成的侵蚀,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公共政治对人生意义实现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年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性的双重逻辑,一方面现代性的政治革命使人从"人的依赖性社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建立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以主体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同一性逻辑"却遭到犹太人这个异己因素活生生的否定,从而也暴露了现代性"意识形态"的虚伪特征。青年马克思通过区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同而不和"与"和而不同"等范畴,洞察到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限度及悖论。他批判现代性的自由观,并提出了自己对自由的独到理解,他以独特的思维逻辑,开辟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4.
启蒙现代性追求自由、个人主义、世俗化,崇尚理性,相信进步;审美现代性具有求新、感性、乌托邦取向和自反性,二者构成现代性的内在张力。尼采、波德莱尔、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为列斐伏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列斐伏尔继承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主体性、历史意识等重要的现代性理念,又从黑格尔走向马克思,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继承了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总体批判,拓展了现代性批判的视域,丰富了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内容,对中国现代性建构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吉登斯把现代性看作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认为我们今天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仍然处于现代性阶段。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关联是吉登斯现代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球化与现代性的扩张相互作用,导致了风险危机、道德危机、生存性焦虑和生态危机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现代性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现代性的文化和社会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加拿大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查尔斯.泰勒从多重现代性的视角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他通过理性、系统地分析现代性的三个隐忧,认为现代性可以自我孕育出批判性力量,并立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对话本性,致力于探究一种承认的政治模式,为现代性寻求拯救之路,为自我寻找出境。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性语境中,“合理性”是一个被频繁使用而涵义复杂的概念:它既可以被理解为“合乎理性”,也可以被理解为“合情合理”。二者虽有差异和冲突,但都能在现代性中得到论证。而这是由于现代性自身的悖论造成的。因为尽管现代性承认人的理性并要求人“合乎理性”地思考和行动,但不同的人会不同地理解理性,并且不同地运用理性,结果只能导致现代性及其合理性的自我瓦解和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必然反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