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行政第三人问题是行政法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行政法律关系除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外,还存在着第三方主体即行政第三人。在此基础上,对行政第三人的涵义及其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政讼第三人之间的界限,以及研究行政第三人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行政第三人是从广义的行政相对人中分离出来的概念,与狭义的行政相对人和行政诉讼第三人都存在明显的区别。行政第三人的主要类型包括相邻权人、竞争权人、受害人、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等。对行政第三人的事前救济,就是通过通知、听证、回避、说明理由等行政程序制度来保护其权利;事后救济则包括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以及要求行政赔偿或行政补偿。  相似文献   

3.
行政第三人是从广义的行政相对人中分离出来的概念,与狭义的行政相对人和行政诉讼第三人都存在明显的区别。行政第三人的主要类型包括相邻权人、竞争权人、受害人、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等。对行政第三人的事前救济,就是通过通知、听证、回避、说明理由等行政程序制度来保护其权利;事后救济则包括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以及要求行政赔偿或行政补偿。  相似文献   

4.
随着行政法的发展,传统的双边法律关系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对行政第三人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在理论上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从行政第三人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的比较、主体构成以及常见类型等几个方面对行政第三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行政行为中的第三人及其权利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行政行为中的第三人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主观上并不以其为行为的对象,但客观上侵犯其合法权益,从而与具体行政行为形成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行政第三人可以分为对象错误型、事实牵连型、利益波及型和行政不作为型,赋予行政第三人在行政程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或补偿中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是维护他们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于行政主体而言,行政契约既是契约,也是行政行为。为此,行政契约的生效,高于私法契约生效要件之要求,不仅应具备行政主体符合缔约权限、相对人具有行政契约所需之缔约能力、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契约形式书面化等一般要件,还需符合参与保留、第三人同意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7.
略论行政程序法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程序法成为我国行政法治理论和实践的焦点之一。本文认为现代行政程序法是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所遵循的程序,以及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行为时所遵循的程序的总称。其功能主要表现为:规范、制约、监督、促进行政权的合理行使;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规范行政相对人的参与程序,促进行政民主化;通过权力与权利之间的沟通、协调、平衡,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行政法领域,实现行政权与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良性互动,是构建和谐行政的基础。相对人行政程序抗辩权之于实现和谐行政的价值展现在两个向度:一是能有效平衡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地位;二是能有效消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行政相对人权利类型的丰富使其法律地位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行政法中的从属、消极和被动的法律地位转变为现代行政法中的独立、积极、主动的法律地位。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变化使其与行政主体的关系不再局限于行政权力支配下的“命令—服从”模式。在现代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表现出更多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0.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领域的"弱势群体".赋予行政相对人防卫权可以使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在制度内进行及时有效的博弈.行政相对人行使的防卫权不仅具有防卫权的一般性质和功能价值,对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来说,还具有其特有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关的上诉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判决承担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提起上诉,但对于其能否在上诉阶段第一次介入诉讼,在上诉程序中处于何种诉讼地位均未规定。这种情况,就使得实践中对于涉及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上诉的程序问题的处理缺乏基本的法律依据。分析两大法系国家不同的处理思路和方法,我国应选择英美法系国家的模式,不允许一审没有参诉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二审参加诉讼。二审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2.
在行政法研究中,行政相对方及其权利是第一性的。在行政相对方权利的大命题之下,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相对方的权利构成了行政相对方权利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相对方的权利是部分宪法基本权利在行政部门法领域内的具体化和衍生。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相对方权利的理论基础主要在于人权、宪法公民权基本理论,以及行政法自身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诉讼法规定了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制度,而仲裁是否能将原本是诉讼中第三人的制度和概念移植进来,即除了仲裁协议的当事人,第三人能否参加仲裁?是否应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这是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作者从探讨比较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的角度出发,对仲裁第三人的概念、范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各国和我国的立法实践中探讨确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行政赔偿在行政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获得行政赔偿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职权,从行政相对人的角度考虑,在是否违法问题上大费周章没有必要,进一步从行政赔偿法是救济法的本质出发,优先考虑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将有关行政补偿内容纳入行政赔偿法律体系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15.
早期的行政组织概念缺乏法律语境,研究方法和思路过分迁就行政组织学,过多的行政组织学意义而失去行政组织法律人格意义,显得苍白和空泛,不利于行政组织法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行政主体概念源于行政诉讼理论阐述的需要,也缺乏全面的概括性和合理的涵盖性。行政法人概念恰恰弥补这些不足,其自身既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底蕴,也具有符合我国行政法实际应用的较为宽泛的外延,它配合学界已有的较为成熟的行政主体概念,可以摆脱目前行政主体概念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公司应以股东名册为准来确定股东和对抗善意的受让人,出资转让合同可在善意受让人与让与人之间产生对抗力。受让人之外的善意第三人应以工商登记为准来确定其股东身份。鉴于工商登记是属于私法领域的程序性的商事法律行为,恶意第三人或者受让人的股东身份确认则不应严格拘于工商登记和股东名册。分红记录、公司内部章程和出资协议对于股东身份的认定也具有一定的效力。实质意义上的股东、公司及恶意受让人都不能以没有工商登记为由否认其实际的股东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