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元代吉安籍文人古体诗用韵的韵尾和韵母反映出元代吉安方音的发展演变与中原官话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m韵尾的地位已经动摇,接近或已经消失,-n、-η两个韵尾呈独立的状态.入声韵尾有可能完全消失,-P尾已经完全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t尾已向-k尾靠拢.宋元时期吉安地区接纳大批移民,中原官话对吉安方音的影响很大.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吉安方音与<中原音韵>的关系,对现今吉安方音形成规律的探索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明代北京诗人王嘉谟《蓟丘集》的古体诗进行了穷尽式的研究,以《平水韵》为参照,归纳其合韵谱,总结王诗用韵特点,王诗东冬庚青蒸五韵混押、寒删先元四韵混押、-n、-m型阳声韵尾之间混押、鱼虞两韵混押、支齐微混押、入声韵与阴声韵混押,其语音特点是:阳声韵合并,闭口韵消失,阴声韵重组和入声韵消失。这是自《中原音韵》以来北京音系中几个重要的音变现象。  相似文献   

3.
改自北曲杂剧的南戏《小孙屠》,其用韵沿袭了南戏的押韵特点,如支微与鱼模通押,真文、庚青、侵寻通押,先天、寒山、桓欢、廉纤、监咸通押。韵部的分合接近宋词18部,如齐微与支思合为一个韵部,这与宋词18部相同,而先天独立为一个韵部则与之有异。《小孙屠》中没有单独押入声的曲子,入声字一律与阴声韵的字相押,这可能与改自北曲有关。其入声字的归属与《中原音韵》大致相同,只有个别入声字的押韵不同,这种不同属于方音的音近通押。  相似文献   

4.
明代北散曲在承继元代散曲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在用韵方面,它以《中原音韵》为宗,但有所突破;押韵方式上,种类有别,各韵部中平、上、去声字的合押情况也多有不同;用韵宽严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遵守《中原音韵》韵部中韵字押韵的程度各有不同,超越《中原音韵》韵界不同韵部韵字合押的情况也各有特点。这反映出了明代北散曲小令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中入声的数量和韵尾问题,指出:第一,《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至少有三类入声,很可能有四类入声.第二,在《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入声韵没有-p、-t、-k尾,只有-?尾.这个-?尾也已大为弱化,只剩下一种轻微的“唯闭”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原音韵》是一部曲韵著作,元代以来的文献大都记载是江西高安人周德清所著。但从明 代开始就有人怀疑《中原音韵》不是周德清独立创作的,而是在前人韵书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事实上, 从南宋以来就有北音韵书传世,周德清在创作《中原音韵》的过程中确曾参考过这类著作,周氏因某种原 因没有作出明晰说明,后人才怀疑周氏的著作权问题。然而细致分析周氏定本《中原音韵》,虽前有所承, 但《韵谱》中所有韵字都经过周氏的重新估量和安排,故《中原音韵》的著作权主要还应归之于周德清。  相似文献   

7.
元代诸宫调流传下来的仅有一种———《天宝遗事诸宫调》,本文根据相关曲谱,分析其用韵情况,归纳出 15个韵部,并与《中原音韵》、金诸宫调、元曲作对比,发现其个别韵脚及其读音并未与《中原音韵》完全一致,从而揭示出当时存在的一些语音发展变化现象,还新发现了一些《中原音韵》应收未收之字。对廖英 1964对《天宝遗事诸宫调》的研究,本文也作了较多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8.
明末乔中和《元韵谱》一书依时音编定,十二韵部分部法是该书的创举。十二韵部较之《中原音韵》的十九部是一个简化,简化的主要原因是入声韵消变,与阴声韵合流叠置。现以今北京话音系为参照,从音类分合的角度进行考察并发现《元韵谱》里中古宕江摄、通摄三等入声字只有文读音,曾摄一等、曾摄三等庄组、梗摄二等入声字只有白读音。通过与《中原音韵》的比较,得出《元韵谱》音系存在闭口韵消失、撮口呼产生等语音变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叶前后的南曲韵书,一直相沿<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旧.这与有明一代南曲演唱用韵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王文璧<中州音韵>的"入作三声",实乃"唱作",而非"变作"三声,并不会磨灭所据方言语音中入声的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10.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代周昂撰写的一部南曲韵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其中的“知如”韵相对于《中原音韵》系韵书而言比较特殊,对其性质前辈学者略有讨论,但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文本资料和相关韵书、韵图重新审视了“知如”韵的性质以及“知、章”二母与“庄”母的分化问题,认为“知如”中的“支、之、脂”和“鱼、虞”等韵还未完成向∫、y的转变,“知、章”与“庄”尚有别.  相似文献   

11.
“当腾腾”是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个公文习语,李学勤、胡平生等众多学者的释读皆存疑问。考诸古音通假及秦代避讳之实,“腾”当通“朕”,可训为“封”,“当腾腾”意即“该封,封”。“天子自称曰朕”始于嬴正廿六年,秦汉讳“朕”,有《说文》为证,但古今学人均未尝言及。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王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等重要思想。王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致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王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观,在宋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嘲杂赋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汉东方朔的《答客难》,被认为是最早的文人以自嘲方式写的诙谐杂赋,而《答客难》的源头是宋玉《对楚王问》。本文认为,《对楚王问》没有愤世嫉俗之情,没有诙谐解嘲之意,与《答客难》风格迥异。而《荀子》的《为说者曰》以嘲讽的口吻表明孔子之时与荀子之时政治环境的不同,感情异常激动,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外,形式上是以四言韵语为主的赋体,是自我解嘲这一体文章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4.
《虬髯客传》之故事及版本衍变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史志目录将《虬髯客传》归入"传记"看,据唐人苏鹗《苏氏演义》记载,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比对《太平广记》《唐语林》《顾氏文房小说》及《神仙感遇传》引《虬鬚客》诸本,知《虬髯客传》最初以带有传奇色彩之传记类型流传,经历了由权力上层流传至民间广传等过程,并分化成两种流传版本:一是,以《广记》本始流为小说类成一系,衍变为《唐语林》《顾氏文房小说》等,并随诸多小说类书的刊刻而为社会通行本。一是,约略于苏鹗所见"近世本"向《广记》本过渡时或更早,以杜光庭据流传初本编改成道教传扬本《虬鬚客》为一系,此系未曾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5.
《全元散曲》收遗山十一首。其《人月圆》二首亦词亦曲,属变词为曲之作,《骤雨打新荷》是自制曲,其牌名《小圣乐》及对宋康伯可《大圣乐·初夏》的效仿,也属变宋词为散曲之作;其余《后庭花破子》二首、《喜春来》四首及残套二首皆属为当时俗曲作的歌词,与宋词的渊源关系较少或全无。商道、王恽等同牌散曲更接近原生态的民间俚曲,很有可能比遗山散曲出现得更早些。"变宋词为散曲始于遗山"之说不够妥当。  相似文献   

16.
严可均《全汉文》《全后汉文》辑录汉赋作品多达75家,258篇,远远超过此前李鸿的《赋苑》和陈元龙的《历代赋汇》,并且所辑各赋内容完备,考校精详,备载出处,编排有序,还提供了作家小传等方面的资料。这是我国古代汉赋编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向仕途路 闲居非高情——潘岳《闲居赋》别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岳是西晋时期极有争议的文人,他所著《闲居赋》,元好问评其"千古高情",可"拜路尘"积极入仕的潘岳和赋中的隐者形象大相径庭。仕宦、归隐始终困惑着中国古代文人,将潘岳与成功的仕人、著名的隐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潘岳将人生的天平倾向仕宦之路,《闲居赋》并非高情之作。  相似文献   

18.
后秦鸠摩罗什翻译《大智度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典籍,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大乘佛教的各个方面,被喻为"佛教百科全书",对中国佛教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是历来中国佛教各宗派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然而由于历代辗转翻刻,传世本《大智度论》亦颇有讹误脱衍之处,本文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智度论》写本与《大正藏》本相对勘,订正了《大正藏》本的部分讹误,同时指出了敦煌本的巨大学术价值,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自《马氏文通》始,学界多认为中国古代无复音词认识观念。东汉经学家杜子春曾对复音词给予大量关注。郑玄《周礼注》所引杜注《周礼》复音词104个共105条,约占郑注复音词总量的4%。其中可看出杜子春已经具有初步的复音词认识,蕴含着他的复音词观念,在注释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具有开创之功,并且对郑玄的复音词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