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祖法演的语言观以“不立文字”为主导,表明佛法真谛无法用言语形容,显示出语言的限度,但在“三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与继承发展唐五代禅宗的基础上,为纠正时弊与教化学人,又肯定了语言的表述功能.他的语言观显示:在“文字禅”思潮中北宋禅师对禅宗“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矛盾的处理,反映杨岐派宗风及其五祖法演发展禅学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禅学小論     
禅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代,但禅宗作为佛教的一大宗派出现,应该说是在唐代中叶才开始的。根据禅宗人自己所传述的历史,禅宗的传授渊源,一直可以推溯到释迦的大弟子摩訶迦叶。据说自迦叶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摩。(关于禅宗在印度的传授系统,颇有爭论,其实全是胡扯)。达摩南天竺人,大概于五世紀初(南朝初年)来到中国,于北魏境內传布一种以《楞伽经》为理论依据的禅法?锬Ρ混谌送莆脸踝妗4锬Υ劭?二祖),慧可传僧璨(三祖),僧璨传道信(四祖),道信传弘忍(五祖)。道信、弘忍居蕲州黄梅的双峯山,号称“东山法门”。道信另外传牛关山法融,是为牛头山支派。这两派各有自己的传授系统。  相似文献   

3.
《六祖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门人记述其第六祖慧能生平事迹和言论的著作。慧能(638—713年),唐朝人。他本姓卢,原籍河南范阳,后定居新州(今广东新兴县)。662年,到湖北黄梅东山寺,当了行者,得到五祖弘忍的特殊教导和传世袈裟(法嗣的标志),成为禅宗六祖。677年,慧能正式剃发出家,在韶州宝林寺,大梵寺传授禅法。后来,由他的戒门弟子根据这几次说法,记录整理成书,即为《坛经》。  相似文献   

4.
据《五灯会元》卷十九载,法演禅师曾举无名氏《小艳诗》“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之句开示后学,昭觉克勤因此而“忽有省”。其后,克勤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法演深为赞许。男女相思的微妙心境,同禅僧参证的悟境一样,都是不可言传、不可替代的,唯有自己去“亲证”。禅宗不立文字,以坐禅内观为主,能所双遣,物我两忘。禅师接引门徒,全赖机锋峻烈,单刀直入,剿情绝见,所谓“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它鼓吹在一喝一棒之下,茅塞顿开,在以心传心之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以来,禅宗史上有关惠能“目不识丁”和至五祖弘忍处顿悟似已成定论。本文作者通过对惠能早年事迹的考察,认为惠能早年成长明显有其家庭的特殊影响。禅宗典籍中其“目不识丁”的形象可能是有意突出南宗禅“不立文字”的特征和普通劳动者的典型性。作者认为,唐初岭南溪洞地区独特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环境都曾经对惠能早年成长及其南宗禅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惠能的故乡新州在初唐之际已兴建了大量寺庙。惠能从弘忍那里得到的可能只是一种传“法”权。  相似文献   

6.
忍与不忍     
忍是佛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礼佛者的重要要求。许多名僧将忍字贯在自己的法名之中。当年湖北黄梅的弘忍大师,是禅宗慧能、神秀大师的老师,世称禅宗五祖,影响巨大。今浙江普陀山的戒忍大师,主持一方名山,算得一位高僧。以忍字为法名,足见佛家对忍字之重视。  相似文献   

7.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创于中唐而盛于晚唐、五代、两宋。到了明、清两代,净土宗崛起,禅宗遂与之合流,名存实亡。但至近世,在异国他乡(日本、欧美),反有兴起之势。 一 禅宗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历史上有过许多传说,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等。不过,这些都是后来禅僧们编造的故事。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是惠能。惠能本是个樵夫,一日,听人诵《金刚经》时,突然感到“心明便悟”,于是往冯墓山  相似文献   

8.
宗教在他国的传播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间性”的生产过程,禅宗在中国的诞生正是如此,《坛经》作为五家七宗的根源,是禅宗的奠基之作。禅宗是融合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间性”产物,加之国内外译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禅宗术语翻译带有明显的“文化间性”特征。研究发现,《坛经》英译呈现出异质性与融合性的“文化间性”特点,使禅宗在异国的传播与接受效果产生较大差异。文章通过揭示和比较《坛经》术语英译中的“文化间性”特点,发掘禅宗术语英译中“文化间性”的不同形态,以促进学界对禅宗术语英译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由禅宗修行经验出发,强调无我、非二元性、无常性以及开放性的"禅宗生态"观,可以运用在电影文本分析上。以李安的《卧虎藏龙》作为个案讨论,《卧》里潜藏的公案结构挑战了传统以剧情为主的观看电影的模式。片中公案式的电影呈现与观看方式将观众从虚构的叙述时间里最终带回到充满生态性的当下时刻去。因此,《卧》可以被视为"禅宗生态电影"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编纂于南宋的丛林宝典《禅林宝训》,在禅修之道方面 ,不仅继承了传统佛教止观定慧及惠能禅宗无心、无念的禅修方法 ,而且依据宋代儒学复兴的时代挑战 ,提出了“以道德正心”的修心法门 ,突出了道德伦理在禅修中的地位和作用。《禅林宝训》这种儒学化、伦理化的禅修思想 ,不仅适应了宋代儒学复兴的时代潮流 ,也是中国禅宗心性化之后的理论必然趋势 ,更是为了扶救宋代丛林戒律不持、道德不修之末法禅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