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多元文化主义是目前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理论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研究往往集中在政治领域,尤其是政治哲学领域,但多元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少学者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简要介绍西方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多元文化主义,包括民族社会学视角下的多元文化主义内涵、相关理论、分类等,并提出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中存在着普遍平等的政治与文化差异的政治,二者分别与两种多元主义观念相关,即价值多元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正如普遍平等的政治与文化差异的政治相互交织,价值多元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之间也关系复杂.处理二者关系的策略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其中格雷的“权宜之计”适用性更强,而自由主义者试图消弭多元文化主义的论调则只能表明其狭隘性和独霸性.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和美国都是世界上典型的移民国家,20世纪7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在两国悄然涌现。从其缘起、实践和影响来看,两国多元文化主义既有相同和差异之处,也有相互影响的地方。多元文化主义对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处理一国内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提供了一种典型方法。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由于加拿大是移民国家,流动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差异性构成了加拿大社会的重要特征.对此,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力图通过政策作用,引导不同文化群体和族群参与到加拿大建设中来,以此实现加拿大的社会与政治的整合,但多元文化主义在现实中呈现出"虚假联合"的状况.本文以此为核心全面分析了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不同阶段的重点以及局限,并以最新的加拿大政策研究方面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21世纪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摘要]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是自由主义价值理念为多元文化论之诉求寻求根基的结果。其国际化是指国际社会在处理国家与少数族群关系时,采取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模式。威尔·金里卡针对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模式的运行现状,分析了该模式国际化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应策略,但其分析存在以下悖论:推广自由主义基本价值存在局限性;对西方模式国际化的障碍因素分析有失当之处;西方视野具有狭隘性。  相似文献   

6.
西南少数民族歌场,是西南各族人民自古创造和传承的以固定时空展演歌舞与社会互动的综合性文化-社会景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是源自人类学的一个专业性概念,更是渊源于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空间转向的实践论产物。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西南少数民族歌场的研究,过多聚焦于以歌舞展演为核心的文化表征,总体上缺乏文化整体观关照,鲜有与歌场关联的多重社会关系空间能动性的考察与深描。文化空间视野下对西南少数民族歌场空间生产及其文化表征进行过程研究,在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语文能力基础上,跟随歌场文化情境的流动展开多点民族志研究,应该可以进入并揭示歌场背后少数民族的生活世界与性灵世界。  相似文献   

7.
社会类别的心理本质论是人们关于社会类别具有本质特征的信念,它有认知性的根源,也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从生命全程观的角度来看,个体经历了从认知性的本质论向社会化的本质论的转变。心理本质论与群际态度也存在密切关系,大体来说,持有强烈的心理本质论的个体具有较为消极的群际关系。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文化如何塑造心理本质论的运用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发挥心理本质论的积极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国家-社会"范式来分析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剖析了两者关系的"多元主义模式"、"精英主义模式"和"法团主义模式"等三种类型,从而为我们观察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照维度,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利益集团与政府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元文化主义虽源于加拿大,但作为政府的一项政策,却在澳大利亚得到充分的发展。澳大利亚是一个由许多不同民族背景的移民组成的国家,随着澳大利亚历史上三次大的移民浪潮发生,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也经历了由“同化、融合”转向“多元主义文化”。澳大利亚正是以其社会的宽容性、包容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而形成澳大利亚民族的一个特征,并且这种多元文化主义作为澳大利亚价值观的核心已得到牢固的确立。本文在对多元文化主义溯本求源的同时,着重对澳大利亚多元主义文化的形成及特点作一述评;同时还注意从澳大利亚“白澳”政策的失败来窥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形成的必然性,从民族中心论的衰落来关注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在第三次移民潮和社会运动的冲击下,出现了主张国家内部族群文化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多元文化主义是社会多元化趋势在理论上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宽容度、增加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主义对差异和平等的过度强调则会削弱国家一体化的融合,对美国的共同文化和政治秩序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本质主义知识论发端于西方古代哲学家们的"本体论"追求。本质主义知识论在促进人们追求与探索真理、拥有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也对学校教育的课程、教材及教法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在本质主义知识论的视野中,课程等同于知识的"确定性",教材只呈现知识的"简约性",教法遵循知识的"权威性"。本质主义知识论是致使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难以深入推进的内在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Dell Hymes是美国当代重要的语言学家、语言人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其主要学术贡献是他建构了交谈民族志的理论框架并且积极推进了这一框架向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这一框架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学术影响.了解交谈民族志的理论背景与性质,探讨其基本理论体系,有助于展望它的发展方向及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之争是流贯西方哲学史的基本问题,经修正的本质主义较之反本质主义更具说服力。一些文学研究者追随反本质主义思潮提出文学反本质主义,但对本质主义和本质论缺乏必要区分。他们没有注意到西方美学界反本质主义的失利,对一些西方文论大家的本质主义也存在明显的误读。因此,文学研究中的本质追问涌现着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与世界以及技术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和多样。现象学的分析试图揭示不同技术在人与世界关系中呈现出的不同面貌,这既有助于避免技术工具论和本质主义的错误,也有助于发现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比较文学界经常把"世界文学"作为学科概念使用,甚至把它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世界文学"的概念并不被法国学派所推重。"世界文学"在比较文学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美国学派的崛起,因为美国学派倡导的"文学性"、"总体文学"、"共同诗学"研究与"世界文学"有内在的共通性。但是,歌德只是把"世界文学"作为达到民族和睦的一个手段,马克思的"世界文学"则指范围更大的文化产品。在后现代理论的观照下,美国学派的学科理念包含了本质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因素。因此,比较文学研究应从共通性转向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在现象问题上,本质主义的失误就在于,把现象仅仅理解为物理现象、意识现象,而忽视了情感现象的独立自存性.布伦塔诺等现象学家虽关注并赋予现象以较高的哲学地位,但都未发现一个新的独立自存的价值现象领域.舍勒和哈特曼虽发现、证明并确立了一个与事实世界并立的价值世界,并使哲学的人本主义深化为伦理学的人本主义,但没有从价值现象学的角度对之进行系统考察.事实上,价值现象具有与物理现象完全不同的特质,是哲学真正的生命绿地,是人之所以成为人而存在的精神基地.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的崛起,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认同。通过对布依族网的考察,可以发现在网络中做田野与传统民族志方法有进入社区的方式、调查时间的限制、获取材料的途径等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网名的文化诠释,文章认为虚拟认同是指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存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这种认同既以虚拟网络为载体,具有新的文化呈现,又建立在现实世界的文化基础之上。其特点是直接表达对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民俗志是民俗学研究基础性工作成果的呈现。传统的民俗志写作范式往往使民俗志成为一种记录的资料集合,它缺乏对民俗的进一步阐释和解析,并对民俗主体关注不够。随着人类学等学科对其民族志范式的反思,以及民俗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学者们对民俗志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传统民俗志撰写中分类的方法并没有过时,关键是如何进行符合逻辑的分类。主体生活串联式民俗志也许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文论界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各种观点,以及本世纪初提出的文学及文学理论会不会消亡的问题,本文坚持一切文化作为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并对颇有争议的"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进行了本体论上的清理,认为它们形成的基石都是知识本体论。在此基础上,期待建立以价值本体论为基石的新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马丁·艾米斯是一位活跃于后现代的英国作家,深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但在《时代之箭》中,他却以一位传统作家的姿态,对其叙事手法做了极其大胆的尝试:他拒斥道德相对主义,坚持语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坚持历史书写的指涉性。因此,《时间之箭》在本质上仍然是对启蒙运动以来核心价值观念的坚持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