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成立之日起就承担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重任。现阶段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状况与组织成员预期有很大差距、供给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应定位于为组织成员提供高质量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以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福利水平为目标。为此,需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协同供给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以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同时与政府、市场主体、公益性社会机构协同配合,一道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用。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不仅农户个体要增收,而且集体经济也要发展.主流理论是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集体经济的内生发展,源于贵州的"塘约经验"成为中西部地区农村改革的样本.基于集体经济总体状况的分析表明,强调经营村庄的"塘约经验"的实践意义非常有限.在充分市场竞争条件下,鼓励村集体主导农业规模经营的做法充满风险.全国范围内的多地调查表明,近几年,中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源于上级政府的扶持,和村庄内生资源无关,也就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直接关系.从政府扶持集体经济发展造成的问题出发,应当反思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摆脱"经营性"的村级组织定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新形式:来自陕西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在人民公社解体后,迄今没有任何载体代替人民公社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农村集体经济新的有效实现形式呼之欲出。这也是改变目前中央直接面向农户出台政策的局面,改变政府财政支农的宏观目标与农户经济行为的微观目标不兼容情况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可以有以下5种形式,包括:土地流转下的农民自主模式、县域下的政府组织+农户运行模式、循环产业园区模式、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杨凌高新示范园区模式,并对它们进行比较。我们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常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充分动员一切农村资源和非农资源,要求产业园区、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出现。要特别强调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存在的缺陷不是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的根本障碍,要充分在世界范围内认识到土地私有制不是土地产权唯一的实现形式,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一样可以有活力。  相似文献   

4.
供销合作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类特殊流通组织。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供销合作社的经济属性模糊。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精神,供销合作社为集体经济性质。然而,考察供销合作社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供销合作社只是名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我国的经济现实,供销合作社应是处在政府、市场和农民之间,亦民、亦官、亦商的特殊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5.
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发展,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至关重要,政府减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协同主体决策。分别构建政府、企业、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协同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协同系统发展参与主体均衡策略选择,分析政府减贫策略下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协同演化博弈稳定性,通过收益矩阵分析得出均衡策略和稳定性因素。结果表明:政府对企业的策略选择是影响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政府积极推进策略有利于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协同合作演化;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协同减贫策略决策、投入成本对系统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政府“减贫”、农村电商“线上协同”、农村物流“线下协同”是现阶段政府减贫下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协同发展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6.
政府作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牵头人,应承担起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职责与使命。通过实践考察发现,政府在治理农村集体经济中存在理念错位、方式失当、权限模糊、保障不足等多重困境,其困境产生的根源是乡村振兴政绩考核制度不完善、项目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权责不清、自治主体能力不足以及政府监管保障制度不健全和人员技术供给缺乏。因此,多元设置,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统筹互动,优化资源配置运作机制;协调内生,构建政府与自治主体有效协同机制;多维合力,健全监管制度和技术监管保障机制是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振兴乡村的必要基石,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依托。但在当前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迟滞,既表现出整体形态的"空洞化"和经济效益的明显低下,同时也反映为城乡发展差距的愈发悬殊。分析表明:发展主体、发展资源和农民公共精神等要素缺失正是导致集体经济发展迟滞的根源。为此,只有积极推动相关要素的回归与重塑,才能真正优化农村集体经济。一方面,继续吸引高素质农民工返乡,培养"订单型"人才、挖掘培育本地人才,充实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主体队伍,并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资源集聚;另一方面,也要通过重构农民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农民正在分化为进城务工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而以农业谋生的传统农民逐步萎缩、消失,农民身份转化促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立法改造。职业农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利用集体资产的需求以及国家在农村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强大,要求立法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纯粹化为经济职能,这也要求集体经济组织重构与政府、市场的关系。以户籍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判断标准,不利于进城落户农民继续享有和新型职业农民完整取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今后可以探索试点允许集体经济组织自治规定成员资格的变动规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运行规则、成立解散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未来立法应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与成员派生诉讼制度,为职业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9.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制度协调、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等三方面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有着极大意义,但因组织内成员异质性引起的利益背离问题、产权问题、成员权问题以及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混同问题造成了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着制度困境。实现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转型升级,应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实现公共职能和经济职能分离;规范成员权,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的稳定;认可组织权,巩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村改居"社区由传统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向城市社区治理机制顺利变革的关键环节,但改革还面临着清产核资过程不规范、集体资产量化分配困难、集体经济组织运作管理机制不顺等问题。马垅社区作为厦门市改革试点,"村改居"后较成功地进行了集体经济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加强集体资产管理、保障村民权益、促进社区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清产核资、股权设置、折股量化、股权管理、收益分配、组织设计等改革环节的方案设计可供借鉴。但其改革还不完善,存在强权精英的牟利空间,缺乏对股份合作社运作的有效监督,产生了浓厚的社区福利主义。为此,要推动股份合作制度创新,加强政府引导支持,提高社区内生发展能力,进一步推动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乡兼顾"、"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吸取苏联城乡发展的经验教训,依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而探索制订出的一系列城乡发展策略和政策。"城乡兼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初级阶段,"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基层形式主义成为困扰乡村工作的顽疾。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工作遵循“事本主义”逻辑,国家在基层领域以有限的形态存在,基层具备内生秩序生成能力,形成诸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矛盾化解方法。近年来,随着“三农”工作的总体形势变化,基层工作越来越大程度地纳入到国家统一治理的范畴,乡村治理活动的制度外空间被压缩,乡村治理逐步进入到体制化管理。乡村治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一方面消除了体制外运作的不规范现象,同时也带来了基层形式主义弊病。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不是要回到传统治理方式,而是要寻求乡村治理体制与乡村治理需求的再次匹配。  相似文献   

13.
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乡村公共空间的核心属性,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条件,也是未来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向。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体现在可达性高的公共场所、合作参与的集体行动、多元包容的空间理念、混杂复合的社会功能和公益共享的价值追求等五个方面。但处于转型期的乡村,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面临着可达性不足、公共参与的缺失、空间发展理念的迷失、社会功能的弱化以及公共议题的失语等公共性困境,给社会整合和乡村治理带来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共建、共治、共享三个方面共同推进,重塑乡村公共空间公共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小康农村居民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分析新形势下农民旅游的消费特点,结果表明:小康农村居民的出游意愿十分强烈,出游预算比实际花费明显偏高;接受旅游信息的渠道仍然单一,不同年龄层的农民对旅游的感知差异较大;旅游偏好比较集中,但具有明显的近距离指向性以及经济利益驱动性;对旅游服务和体验的要求增强。因此,政府应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农民旅游;企业应开发合适产品,加强旅游宣传,提高接待质量,引导好和服务好农民旅游。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农村60年变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亿万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站起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首先在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这是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上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继续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特别是在农村普遍试行村官直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村民自治,这是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和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的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兴农利农强农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再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紧密结合连云港市海州区洪门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清产核资工作,在认真分析"三资"形势和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就其进行的"三资"清产核资全过程进行考察,立足长效管理的角度,着力于建立健全制度和强化规范监督,以及推动信息化发展,并针对清产核资的后续管理,强调以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为统领,努力做到内容公开"三扩大"、社会监督"四把关"、操作运行"五规范"。  相似文献   

17.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发展阶段农民创业的环境日趋优化。 宏观大局动因、 中观市场动因、微观协同动因构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联动机制的逻辑前提。 但在乡村振兴战 略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仍存在许多问题。 从总体上观察,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信息知晓率低、农民工 返乡创业资金匮乏、农民工自身能力不足、农村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构成了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 振兴联动机制的堵点。 在新发展阶段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优化路径主要有:加大返乡 农民工创业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政策知晓率;拓宽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渠道,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 意愿;加强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提升返乡创业农民工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高农民工返乡 创业意愿。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及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公布和发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治本之策,已经成为一个令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主流话语.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算1981—2016年中国城乡资本边际收益率,发现中国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动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标志性事件发生的时序对各阶段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扭转城市优先发展的有偏政策,推行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战略,是缩小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差距的根本举措,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及提高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是城乡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福建农村技术水平长期以来发展缓慢,主要就是因为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低效和有效需求疲软。推进福建农村科技进步,首先必须扩展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其次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成果产出的有效率和转化率;三是培养人才,增强农业科技发展的人力资本动力;四是激励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变被动接受为自觉行动;五是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