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用"MATLAB"软件对南黄大麦叶绿体类囊体三维立体结构重建过程,绘制出了南黄大麦叶绿体类囊体的立体图,得到了其片层结构图、平面图、立体框架图及整体图.同时给出了对微观物体作三维重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导南黄大麦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基本正常,但有少数细胞出现落后染色体、微核等.四分孢子基本正常。小孢子较少,但能育,其原因与南黄大麦叶黄化带来的营养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3.
黑色大麦96717新品系,在盐城地区已普遍推广,该品种矮杆大穗,株高80厘米左右,每穗25粒左右,千粒重40g 左右,成熟期5月25日前后,亩产300公斤~400公斤,与黄大麦苏引2号相近,比目前生产使用的“奥比”黑大麦增产50%以上。抗倒性能好,幼苗绿色,成熟时芒、叶、茎、粒变成黑色,籽粒中含有微量元素硒,是一个理想的黑色大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季路 《百姓生活》2010,(6):52-52
大麦健脾和胃,养阴消暑。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委、安徽省中医院刘健教授建议,大家在夏季最好多喝粥,而且要放点大麦。  相似文献   

5.
采用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分析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大麦在我国大麦进口市场上的市场势力,以检验我国大麦进口贸易是否具有“大国效应”。结果表明:在我国大麦进口市场上,澳大利亚大麦和法国大麦都具有微弱的卖方市场势力,加拿大大麦则不具有卖方市场势力;我国大麦需求显著影响各国大麦进口价格,即我国大麦进口贸易具有“大国效应”;加拿大大麦和法国大麦进口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我国大麦贸易政策调整对各国大麦进口价格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加强对国内外大麦市场形势的跟踪研究,建立健全大麦贸易调控政策体系,优化大麦进口来源市场结构,提高我国大麦进口的买方市场势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程侃声(1993)亚洲稻籼粳亚种六项形质性状鉴别方法,对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进行籼粳性状分化的调查研究,了解作为栽培稻近缘祖先种的普通野生稻各生态类型的籼粳性状分化情况。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各生态类型在叶毛、穗轴1、2节长、谷粒长宽比等性状上已有籼粳性状表现的差异,在同一性状中各生态类型群体上表现也有差异;有的性状(叶毛)在同一植株不同生育期也表现出籼粳的差异。因此认为普通野生稻存在着籼粳性状的结构基因,性状上的籼粳差异是基因表达调控不同的结果。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可能同时起源于野生稻,不存在基本型与变异型问题。  相似文献   

7.
用5个籼型不育系和5个偏粳型恢复系,按NCⅡ没计,配制了25个杂交组合,对F1代籽粒的遗传和基因作用以及性状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宽、厚、长宽比、千粒重、稻粒比重都为不完全性;粒长、粒厚、千粒重、长宽比以加性效应为主,粒长和长宽比的加性效应较大,粒宽和稻粒比重以显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的顺序为:粒宽>长宽比>千粒重>稻粒比重>粒厚。粒长和长宽比、稻粒比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和稻粒比重显著正相关。粒长对千粒重和稻粒比重的作用较大,选择高的千粒重和较大的稻粒比重时,相关性状的选择以粒长为主。  相似文献   

8.
对尾叶桉39个子代生长性状、形质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历年观测数据在家系子代间差异均极显著,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生长性状间表型、遗传和环境相关紧密,分枝与各生长性状呈紧密的正相关.4.5年生时生长最好的No.33号家系子代的单株材积达0.048 17 m3,是最差子代No.36号的179.53%,是群体均值的127.40%.共有31个家系子代生长表现优于两个对照.运用指数选择法对家系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选出4个优良家系和6个生长慢、形质差的家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5—2020年贸易数据,利用HP滤波法、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波动方向发生了4次转换,由此划分出5个贸易阶段,且波动方向转换的频率持续加快,波动幅度持续扩大;中国大麦进口长期趋势值的快速增长及实际进口量的上下起伏是引起贸易波动的重要缘由;世界大麦出口规模的扩张难以有效填补中国大麦需求的快速增长,反而由于出口规模的不稳定引发了贸易波动;中国未能及时根据国内外市场供需情况调整进口来源,未能充分利用新兴大麦出口市场抑制贸易波动;中国具有较好的进口引力基础,但受到贸易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进口引力的作用效果未能与国内市场供需变化相匹配,进而经常引起贸易波动。因此,中国应适时调整进口市场结构,注重新兴市场的培育与运用;进一步发挥进口引力优势,联动国内外两个市场,更好满足国内大麦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合湘西地区种植且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品种,2011年2—11月,从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发病率、经济性状、外观质量6个方面对该地区引进的‘云烟97’、‘南江3号’等7个烟叶品种与对照品种‘K326’进行了比较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各品种生育期主要植物学性状差异不明显.(2)株高以‘中烟201’和‘HY-9-7’最高,达到115.0 cm;‘中烟20t’、‘贵烟4号’的茎围和节距均大于对照.(3)各品种发病率以‘中烟201’较少,‘KRK26’和对照‘K326’发病率较高.(4)小区产量和产值均以‘贵烟4号’最高,‘中烟201’次之,津巴布韦引进品种‘KRK26’最少.综合各项研究结果,‘中烟201’与‘贵烟4号’品种表现较好,建议小规模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十二个大麦品种籽粒灌浆“S”曲线的描绘,发现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是在开花后22~37天,此期积累的物质占最大粒重的60%以上,单粒体积一般在开花后37天前后达到最大值。籽粒含水量在开花台47天就迅速降到20%左右。  相似文献   

12.
以荷花蔷薇为父本与无刺野蔷薇杂交,结果表明,两蔷薇的杂交亲和性差,杂交后代园艺性状分离广泛.从杂交后代和荷花蔷薇自然实生后代中共选育5个优良株系:3株无刺,1个花高度瓣化,1株花型新颖奇特且花期晚14 d.选出的优良株系生长健壮、花色花型优美,可作园林美化植株.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东茂名小良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天然混交林、阔叶林、松桉混交林、光板地和不同品种的纯桉林共9块试验地的45个观测点土壤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微生物性状和酶活性共32个影响土壤质量的指标进行取土化验测试、方差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λ=20时,分2类:1、2号样地为一类;其它样地为一类;当λ=10时,分3类:4号样地为一类;1、2号样地为一类;其它的(3、5、6、7、8、9)样地为一类;当X=5.1时,分5类:4号样地为一类;1、2号样地各分为一类;5、6、7号样地为一类;3、8、9号样地为一类.可见此种分类中各类土壤质量的特征非常明显,地力好、差顺序与实际样地完全相符.方差分析发现:9块样地之间的物理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value);酶活性方面的差异较显著;各项化学和微生物性状的差异远远小于物理的差异.通过分析看出,小良各样地的土壤性状相差不大,相对均一,并且土壤质量各方面的性状特征都很差.可见,土壤生态修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要迅速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必须辅以人工措施,以加速生态修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秦翔 《小康生活》1997,(10):50-50
“冀豇1号”原名“三尺绿”,是河北农科院蔬菜所育成的特长豆角良种,1996年通过审定命名,又被京、新定为推广品种。三年来该品种以优良的农艺与经济性状在华北、东北、西北和黄淮地区迅速推广应用,其早熟性、丰产性、抗逆性及商品性均优于之豇28—2、高产选4号等品种,被誉为“春夏豇豆王”,倍受市场欢迎。  相似文献   

15.
用透射电镜对南黄大麦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的研究表明,细胞的代谢活性旺盛,但n叶绿体的发育极其简单,没有基粒类囊体,更不具基粒的垛叠,只见初始的少量基质片层和嗜锇颗粒.  相似文献   

16.
超早熟1号大杏是安徽省砀山县西南门镇窦庄果树研究所发现的一个早熟杏芽变,经过5年努力选育而成的特早熟杏新品种,其主要特点:一、超早熟。露地栽培阳历5月上旬上市,比本所示范园内早熟1号杏早熟7天,比金太阳早熟16天,比凯  相似文献   

17.
(1)世界超大穗大粒葡萄——王母献宝·早熟红色似玛瑙穗重2500—7200克,定植第三年株产果可达300斤,特早熟葡萄品种、京东1号;140葡萄:早紫:无核8611,这四种葡萄特早熟抗病,开花至成熟只需40至45天,比巨峰早熟二个月左右。另供可长年不打药,定植第二年亩产可达3000斤的葡萄——坂田良智:及大如乒乓的葡萄金华滕稔等。(2)北京33号桃、早凤王、京玉、北京14号等,成熟期6—9月份、果重250—700克,果面鲜红色口味好耐贮运,另售大白桃1号、安农水蜜、公斤桃等。(3)保健水  相似文献   

18.
INGER提供的“灌溉稻极早熟、早熟观察圃”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 ,并对这些种质在育种中的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苏秦一号”大麦是陕西西安市农科所和江苏省沿海所合作选育的新品种,是常规育种和辐射育种相结合选育的大麦新品种。用这种手段和方法选育新品种在大麦育种史上尚属国内首创。  相似文献   

20.
一、优质高产早熟晚糯——航育1号“航育1号”系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空间科学试验室与浙江省太空育种研究室合作,采用新的育种途径——航天育种法培育而成的集优质、高产、早熟、抗病等优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