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多重复句时,找准第一层关系非常重要,如果第一层关系找错了,其余将全部错。怎样找准第一层关系呢?首先,应从关联词语入手,关联词语是复句的语法标志之一,一种意义关系,用一定的关联词语来表示。而关联词语一般都是成对的,并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这些格式在多重复句中的相互搭配,有着一定的规律,它可以帮助人们掌握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多重复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讨论了递进复句中与语言的主观性相关联的一系列的问题,指出不管递进复句所使用的关联词语是什么样的,其逻辑基础始终是统一的,都属于并列关系。尽管如此,递进复句在主观性方面却与其它类型的并列类复句存在明显的不同,它是用于体现主观视角的评述性句式,并且都包含两层叙述,其语用价值在于凸显和加强反证力度。  相似文献   

3.
论关联词语连接单句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 关联词语,指在句子里起关联作用的词和短语。如:虽然……但是……(连词),如果……就……(连词—副词),一方面……一方面……(短语)等。 02 关联词语多在复句中出现,也在单句中出现。关联词语在单句中连接单句成分有两种类型:(1)连接同一成分的不同部分,如“今天或者明天我就走”中的“或者”连接“今天”和“明天”共做状语;(2)连接单句相关的两个成分,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的“只有……才……”,连接了主语“社会主义”和谓语“救”。第一类以  相似文献   

4.
关联词语与复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复句的构成,除了一部分是依靠分句次序和逻辑关系以外,大都是靠关联词语来组合的。这样,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是不是所有用了关联词语的句子部是复句呢?这在语法学界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请先看例句: (1)(我的大轮子只要转这么几转,)就是世界上最快的马也要落在背后。(叶圣陶《火车头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无论就汉语语法的研究还是学习来讲 ,复句都是一块骨头 ,但复句不能取消 ;复句具有意义的逻辑性、结构的独立性、语调的统摄性等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成分划定法、关联词语参照法等来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紧缩句,从结构来说,它是单句的形式,如:前后分句只出现一个主语,后一分句没有主语;至少有两个谓语合并为一个整体,中间没有语言停顿,书面上也不用标点符号隔开;一般有关联词语联结两个谓语等。但是,从意义来说,它却育着复句的内容,如:表示假设、条件、转折、因果等关系。对于紧缩句,可以概括地说,这是复句的特殊现象,用单句的形式表示复句的内容,是复句的紧缩。不过,概括的认识毕竟只是概括的认识,有若干问题还需进一步分忻研究,其中之一便是紧缩句与单句的复杂谓语的区别和辨认的问题。下面举几个例句看看:  相似文献   

7.
尽管目前语法学界对复句的界说看法不一,但对其主要特征的归纳,大体上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联系紧密、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成;分句与分句之间有较小的语音停顿,句末停顿较大且表示某一种句调,分句内一般有关联词语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几个分句共同表示一个复杂而有关联的意思。例如:  相似文献   

8.
在句子的谓语部分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连在一起使用,共同陈述一个主语,这样的词组叫连谓词组.连谓词组的各部分之所以能够连在一起,组成词组作句子的谓语,是因为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主要是情态、方式、手段、目的、连贯、时间、条件、因果等.须注意三点:(1)谓语和谓语之间尽管有上述关系,但也决不能带有表示这类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果带有关联词语,就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词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2)谓语和谓语之间不能有语音停顿,书面上不能用逗号隔开.二者之间有停顿用逗号隔开就是复句.(3)谓语和谓语之间没有联合、动宾、偏正、后补等关系,每个谓语都是直接陈述同一个主语的.  相似文献   

9.
“今”字在古文注释翻译时,常被误释误译。如: (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墨子·非攻》) (2) 今有一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辨矣。(同上) 《中华活叶文选》将此二例中的“今”字分别译为“如今”、“现在”;《古文百则》将两个“今”均译为“现在”,二者的翻译都不确切。首先从句子形式上看,两个例子都是“今……,则……”的格式。这是一种条件复句,前面的分句提出一个假设,后面的分句说明假设的结果。“今”是复句中的主要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10.
复句中的关联词语是分句间意义关系的形式标志。正确地运用关联词语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误用关联词语的情形,即使在名家笔下也是存在的。例如: ①所以,与群众同甘共苦,不只是个人的生活小事,而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作人员的基本道德。(《论“同甘共苦”》) ⑧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如果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