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是商品经济和阶级分化的产物。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一个时代科技文明与人文思潮的集中体现。作为城市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指导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最能体现人文学科与科技学科相交融的特征。从学科交叉角度可把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人文学科占支配地位时期的古代城市规划 ,科技学科独立发展时期的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和人文学科与科技学科交叉中的现代城市规划学 ,并对每一阶段学科交叉的特点及其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是学校整体水平与实力的综合表征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学科建设 ,是摆在高校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学科交叉是高校新学科生长点产生的源泉 ,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学科交叉为高等学校学科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要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组织跨学科研究 ,通过跨学科研究来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 ,使得学科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学科域是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不仅涉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还涉及理学、工学以及医学门类等。借助Web of Science数据库提供的(WC字段)学科分类分别与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映射关系,对我国10所机构的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进行学科映射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社会科学总论排名前五的支撑学科分别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和地理学;第二,综合性大学中"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包含了较多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相反,在理工科大学中,"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支撑学科以理、工、医学科为主;第三,交叉学科对社会科学总论支撑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贡献作用。因此,"双一流"建设中,优化社会科学学科结构,打造学科高峰;促进文理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互补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前沿的不断突破,重大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大多产生在学科交叉、会聚的过程中。学科交叉、会聚的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我国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还存在制度和环境等制约因素。要化解这些制约因素,需要高校不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改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机构,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汇聚创新人才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5.
发展交叉学科是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以及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选取并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活动是高校进行学科布局和交叉学科建设的首要工作。通过对交叉学科构建要素特点和作用关系的剖析,结合交叉学科的两种成长模式,即自然成长模式和需求拉动模式的成长机制和特点的比较研究,为高校合理选取并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活动、构建交叉学科提供了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受到内外变革驱动力的推动。在传统工程教育中,技术对人的控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故回归“人”本身成为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内在驱动力;新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又成为工程教育发展变革的外在驱动力。这种内外在驱动力又促进了工程教育的范式转换,即内涵意义上国际实质等效的“新工科运动”的兴起。基于以上工程教育改革的内外在诉求,通过对比欧林工学院与天津大学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两所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模块化课程设置、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及过程性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特色,提出了兼顾家国情怀与个体发展、促进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构建多元主体的过程性评价机制等推动新工科教育再深化的关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对“十三五”期间高校获得的马列·科社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统计后发现:2020年的立项数量相较于2016年增长了85.94%;国家社科基金对后期资助项目给予了更大力度的支持;项目主持人中98.71%的人主持1项,高级职称人员主持了全部项目的78.80%; 54.20%的高校主持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师范类高校的立项数据非常抢眼;各省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综合实力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此消彼长;项目主题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弱势高校和青年学者可以后期资助项目为方向做好学术规划,各省份有关部门要加强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投入和谋划。  相似文献   

8.
在加快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及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学科需要不断创新理论和实践。文章在分析、总结女子高校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机遇的基础上,以中华女子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原则与目标,并提出建设路径:统筹规划,争取各方支持;整合现有资源,打造特色研究方向:强化学科队伍建设,重视高质量科研项目与成果产出;搭建学科平台,营造良好高效的学术氛围;注重学科与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学科规训制度是建立在知识分类基础之上的规范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制度,在学科规训制度中国化过程中,也加剧了工科学科专业之间的体制性隔阂与壁垒,固化了工科专业的组织形态,塑造了 “科学化”“学术性”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的培养新工科人才存在内在的矛盾与冲突。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必须打破学科规训制度的窒碍,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动态调整工科专业结构,注重工科专业内涵建设,切实进行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0.
开放共享社会科学数据资源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再现和验证研究过程与结果,提升研究成果质量;可以启发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推动研究全面创新;可以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发挥其现实应用价值;可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快学科体系的构建;可以推进学科深度协作交叉融合,开创社科研究新局面。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跨界合作,可以促使数据资源更好地互联互通、开放共享与业务协同,从而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跨学科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提出跨学科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方案。应建立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内容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国际教育战略,树立人才培养本土化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知识贡献的重要领域与热点区域,但目前对中国人文社科各学科间的跨学科研究的规律、趋势等还缺乏较为完整的梳理与研究。本文利用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从作者、机构、期刊三个层面对人文社科21个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情况进行了描述与总结,并建立了学科的对外贡献度与对外依赖度测量模型,重新解析了人文社科各学科之间的学术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外高校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工业大学"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办学特色,从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激励制度等方面提出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探索具有合肥工业大学特色的复合型拔尖人才本科培养体系提出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十分突出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内高校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同时就如何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所处不同环境和拥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完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体制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人文社会科学发轫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之中,对于现代性的阐释与批判始终构成其经典传统,但同时,现代性无孔不入的渗透也使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着异化的危险.作为对现代社会科学之现代性的克服与超越,新文科是后工业时代基于知识高度综合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一种文科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新形态,以交叉前沿、战略需求、现代技术、区域优势为建设动力,以专业及课程体系的构建、跨学科师资队伍的构建、教研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运行模式的形成为四大核心要素.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探索国内外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建立以多学科集群为基础的现代书院制度、推动"新文科实验室"建设以及践行"传统文科+"可成为高校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人文文化在工程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文化教育是一种创新的工程教育模式 ,必须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将工程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文化教育有机融合 ,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对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作用、对各学科知识融合的整合作用、对工程人才知识模块构建的兼容作用、对工程人才适应社会的超前导引作用、对工程人才智力发展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讨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强调培养师范生跨学科教学素养的重要性,指出了当前师范生跨学科教学素养培养中存在问题,并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跨学科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的学习社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以及提供跨学科的评估方式和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培养跨学科教学素养的途径,以期为培养师范生成为具有跨学科视野和能力的优秀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农业高校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发展的意义人手,阐述了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选择,寻求特色发展是农业高校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必然选择,推进学科交叉是实现农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剖析了华中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发展的实践做法,总结出四大特色:依托农科优势,不断整合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专家学者的对接机制,营造学科交叉氛围;设立学科交叉发展基金,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发展的导向机制;瞄准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积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坚持以农业生产实践问题为导向,求解现代农业和“三农”问题的基本答案;进一步推进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促使交叉研究跨上新的台阶;不断创新特色发展之路,增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ESP专门用途英语引入外语专业教育是培养复合型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其内涵是以ESP作为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改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的学习能力。以ESP教学定位与课程设计建构、教材建设、ESP师资建设、教学手段方法等,拓展新的教学领域,提高ESP专业教学质量,改进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强受教育者语言和专业相融合的跨学科性。  相似文献   

20.
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只有高素质的学科队伍,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学校的学科建设抓起,以学科创新为方向,大力加强学科建设,通过学科的发展带动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