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期以来,应对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最初,人们从具体的人格特质层面出发,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大五”因素理论提出后,因素逐渐成为研究应对与人格关系新的出发点。由于许多研究结果出现的相互矛盾,近年来,沉寂已久的人格类型学又重新崛起,成为研究二者关系的新钥匙。在人格研究范畴内介绍西方应对研究的进展,可对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范式或启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索西方开放性(Openness)人格维度的本土化内涵及其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关系.1 500多名被试完成了中国人人格量表和西方大五人格量表的Openness分量表,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西方的开放性人格维度包括宽容与尝试、情感与审美、享受幻想、理性与思辨、理智与宽和以及求新与思变等六个因素,与西方大五人格量表Openness的六个层面没有对应关系,但分别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外向性、行事风格、才干和情绪性等四个维度存在相关,与善良、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等三个维度没有相关,并且存在独立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成分.同时,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并不存在独立的开放性维度,有关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的人格维度之中,而且大多以消极的人格特点出现.此外还对开放性人格维度与创造性的关系,中国人是否缺乏创造性以及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论作为美学范畴的“丑”和“荒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丑"和"荒诞"是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文章分别描述了其上升为西方现代美学核心范畴的过程,分析了丑和荒诞的内涵、特征以及审美意义,揭示了丑和荒诞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使用历史心理学研究方法.以竺可桢为研究对象,运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测量其人格特质,对157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得出竺可桢具有:敬业奉献、求真务实、抱志自励、坚贞爱国、勤奋笃学5个方面的人格特质.运用心理传记法对竺可桢人格的形成过程进行解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发现竺可桢的人格特质是在早期家庭环境和后期多元化教育环境中发展和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索西方神经质人格维度所描述的特点在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体现形式.1500多名被试完成了QZPS(中国人人格量表)和NEO PI-R(西方大五人格量表)的Neuroticism量表(中文版),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西方的神经质维度包括急躁冲动(CN1)、抑郁自卑(CN2)、社交焦虑(CN3)、愧疚敌意(CN4)和忧心忡忡(CN5)等五个因素,与Neuroticism的六个层面没有对应关系,但分别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外向性、善良、才干和人际关系等维度密切相关,而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并不存在独立的神经质维度,相关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的人格维度之中.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应用“大五”人格量表 (NEO—PI—R) ,测查湘西土家族苗族大学生的人格特质 ,分析其与学科成绩的相关。结果表明 ,湘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较深圳具有不同特点 ;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科优势 ;五大人格维度中只有严谨性与其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因此严谨、戒躁是湘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  相似文献   

7.
自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质,是西方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西方心理学界对自恋人格特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形成机制分析,到自恋人格结构的探讨与测量,发展到考察自恋与自我概念、攻击、宽恕、权欲和马基雅弗利主义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对于揭示自恋人格特质的内涵,以及自恋对个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是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其理论体系博大深邃,以哲学为最高统摄,囊括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美学等多个领域。具体到美学范畴,柏拉图思想不仅在西方美学发展谱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话语建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关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理论著述卷帙浩繁,我们从柏拉图美学思想研究的"固有传统""新兴拓展""方法论启迪"三个角度出发,将国内取得的论著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助力于学界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为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后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对人格概念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心理学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与美国人在基本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上是不同的.要进一步推进人格研究的中国化,就必须突破西化心理学的框架,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人格心理学的问题,采用多取向多方法开展创造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美学基本上是在西方美学的方法、体系的影响下建立的.由于中西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的不同, 中国美学在许多地方都遭到了歪曲.其中一个大的误解就是对于"自然"这个美学范畴的认识.还原中国"自然"美学范畴的本来面目, 有助于中国美学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创作个体,不同画家有不同的人格独特性,但从职业活动的场暗示效应来看,中国山水画的认知风格、“经营位置”的构图方式和色彩的运用及其美学追求等,必会使其创作者的人格活动显现出鲜明的专业特征。长期与山水自然为伍以及山水艺术美的创造活动又会使山水画家的人格特征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采用问卷测量法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炼概括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人格的部分重要特质,它们是隐、静、真、逸和神。  相似文献   

12.
张平的长篇小说《国家干部》所反映的是共产党如何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一敏感题材,它把主人公放在大时代的血与火的较量中,通过与党内宗族势力形成的关系网进行的较量,从深层次挖掘了主题。在艺术构思上,这部小说赞颂了党性美、人性美、人格美,谱写了一曲美的颂歌。  相似文献   

13.
审美人格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精神凝结,其特质并非源自独断论式的主观臆断,而是其自身有着外在的和内在的运行逻辑:其内在的运行逻辑是"现实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我,其外在的运行逻辑则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的多层次积累过程中不断展开和丰富所带来的人格力量的精神凝结。审美人格独特的运行逻辑,使得审美人格的特质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积累和开放的结构,具体地表现在和谐、个性、超越等特质的层递关系和交互作用之中。  相似文献   

14.
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建构,突出地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作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以其思辨且极具审美情趣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宋明理学理想人格的基础。在"义利"关系上追求对物质欲求的超越,在人格模式构件上,"以诚为本"涵摄内在的道德自觉和外在的独立意志。从思想史而言,其人格模式之意义表现在促使圣人平民化,倡导一种现实主义的人格内容。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格美塑造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只有从理想、知识、情感方面完善人格美结构,坚持时代原则、理想原则和实践原则,才能体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美尚未赢得独立存在的地位与价值,审美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感性化、生理享乐化的特点与趋势,而孟子不仅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而且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作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孟子将道德审美同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理性与心理需求联系在一起,并把审美融入了道德人格的培养,这样,孟子将人的生命从一种动物性的存在,提升到了道德性的精神存在,从而突出了人格的主体性,使其人格美论具有永恒的价值与魅力。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个性特征对比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测试量表对中北大学349名本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通过不同层面的大学生个性特征的调查研究,为今后在高校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以不断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之形成健康和协调的个性,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个性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美育的德育功能主要在于:使人追求真善美、确立高尚的审美观、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并影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趋进,以美辅德;有助于人们认知和理解艺术作品、感悟艺术的道德力量、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和人格,以美益德;促进人的能力与修养不断提高,激发创造美的能力,使人在追求美中积极进取、发展创造、提升素质,以美塑德。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在摆脱了行为主义理论束缚,发生了以信息加工为基底、以认知者的心智活动为主体的研究转向之后,继而又发生了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为研究方法、以感知体验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二次转向。由此,认知者的生物性、社会性及主观能动性等被纳入其研究视野。而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因其自身的心智体验、文化背景、思想、动机、兴趣以及理解的灵活性等,则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本文对语言认知个性化生成因素的理论探索,旨在揭示语言个性化认知的意义,并初步搭建语言个性化认知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20.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研究了积极情绪与体验,在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群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公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组织。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