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当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构成的。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具有实践意义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文章从现代课程论的"大课程观"的视野出发,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诠释,分析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最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活动、环境、制度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指出,大学图书馆不仅是提供图书借阅、文献查询的场所,还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教育课堂.本文论述了大学图书馆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影响图书馆隐性课程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高校图书馆隐性课程的构建建议,旨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大学图书馆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隐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隐性课程的定义辨析,在陈述隐性课程的性质特征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区别的基础上,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特殊功能,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说明对隐性课程的探索、重视和发挥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视教育学教学中的隐性课程韩淑琴隐性课程,或称之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美国学者首先提出的。所谓隐性课程,是指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因素。“稳生课程实质在于其教育影响具有隐蔽性、潜在性,通过无意识而发生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5.
论隐性课程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各种“隐性课程”界说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隐性课程的基本教育功能,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数学教育目标提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而隐性课程几乎全是围绕着人文目标而存在的,因此开展隐性课程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数学隐性课程教育,应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潜在的人文因素;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加强隐性评价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高校教育中 ,历来重视显性课程的作用 ,而往往忽视了隐性课程的影响。隐性课程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高等学校应树立全局观念、动员全员育人 ,强化制度管理 ,建立良好校风 ,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育人环境 ,多途径开发隐性课程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在我国高校推进德育综合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大学英语是各高校均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隐性融入思政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简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基于隐性教育的概念和特征,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隐性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的角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时适度地隐性融入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在的影响,在隐性课程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民族院校教师在建设和引领隐性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民族院校存在教师在隐性课程建设中"缺位"现象。应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宣传多元文化教育,培训考核教师以提升教师素养,出台奖惩制度促进教师对隐性课程建设的参与,以此实现教师在隐性课程建设中的"复位",更好发挥民族院校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隐性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自身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在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培养和行为规范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因素的总和。民族团结进步隐性教育可以分成四个层面:即精神层面的隐性教育(Spirit)、环境层面的隐性教育(Surrounding)、第二课堂层面的隐性教育(Second Classroom)以及制度层面的隐性教育(System),它们共同构成了"4S"隐性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隐性课程发展历史的回顾,论述了隐性课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校园化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以及建设良好的校园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如何使高校德育富有成效,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而隐蔽课程对于高校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隐蔽课程从结构上可分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它具有隐蔽性、无意识性、无逆反性等特征。高校隐蔽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可将其分为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等四个二级机制。高校隐蔽课程的设置应坚持与德育环境的优化相结合,坚持与显性课程的设置相结合,坚持物质环境与精神氛围的营造相结合,坚持与校本开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潜在课程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儿园潜在课程的实施典范,日本借助完善的制度体系、巧妙的环境设计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开发出完备的幼儿园潜在课程,成为提升该国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日本幼儿园潜在课程的开发经验,对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有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内高校隐性课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隐性课程的研究文献成果,最初来源于国外研究,是20世纪60-70年代课程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国内把隐性课程正式纳入课程之列加以考虑,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学者们对隐性课程的概念有不同界定,但均赋予了它多种教育功能。研究文献多从校园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建设高校隐性课程的意见;也有学者具体从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隐性课程的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5.
试论艺术教育的潜在课程及其育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在课程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艺术教育的潜在课程是美的学习环境、美的教学方法、美的教师形象、美的人际关系、美的艺术作品等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的文化传递和教育影响.它在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中具有独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质类隐性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人文素质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框架下,回顾了一般意义上的隐性课程的涵义、分类和特点;指出了人文素质类校本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探讨了整合、利用、管理、评价人文素质类校本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和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课程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承载体,我国大学应设置多样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增置"独立式"或"单元式"课程;创生"融入式"课程;开设国际问题讲座课程;培植体现多元文化的人文课程;拓展外语类课程功能。而提升课程执行者——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是国际理解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意蕴、价值与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性课程“润物无声”,它注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高等学校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当前高校过于重视显性课程建设,对于隐性课程的建设则相对认识不足。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学校课程的文化功能及实现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课程进行文化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课程的文化选择、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的功能,探讨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实现文化传递功能的不同机制,最后分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课程文化功能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