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存在论”美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汉语解释"实践存在论"时,需要注意其原始意涵和最初的哲学背景."实践存在论"把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结合起来,构筑出一个新概念和新体系,值得讨论.把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同海德格尔依托"此在"的"存在论"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些逻辑上的混乱与矛盾."实践存在论美学"成立的可能面临质疑.  相似文献   

2.
关于“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的论争,实质上关涉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美学、文学理论研究应该建基于何种马克思哲学基础之上等基本理论问题。在当代语境中,“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美学致力于在当代哲学思维方式转型的整体背景下打通“实践论转向”与“生存论转向”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董学文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辩中表述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存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缺陷,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祛除长期以来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遮蔽下的对马克思哲学及其美学的误读曲解,从而在当代语境下重新阐释和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观点。在否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辩中,董学文提出所谓的“彻底的一元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或原理,不过是苏联模式的官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直接复述或再度重申。从本体论层面看,这种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或物质统一性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传统的物质实体本体论;从认识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主客二分的符合认识论;从价值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的客观反映或认识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客观中立的科学实证论。而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正是在此语境之下,显示出特有的理论意义与语境内涵。  相似文献   

3.
董学文先生的批评文章曲解海德格尔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系,力图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基础——马克思存在论思想曲解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并力图以唯心主义和存在主义来定位海德格尔学说,以此排斥实践存在论对海德格尔学说的有益吸收,这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董学文先生对存在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错误,如把存在论归为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论是反认识论的,把存在论与世界观和宇宙观概念相混淆。在对马克思主义解读问题上排斥任何从新的视角上的理论探索,这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实践存在论美学"没有把"实践美学"推向前进。"实践存在论美学"借助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把本体论存在论化,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并回到了人性论和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实践存在论美学"力图超越传统本体论,实际上陷入更深的形而上学。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是它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时发生错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仍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5.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生成”的,但这“生成”不仅包括人类总体实践中历史的生成与个人审美活动中当下的生成两方面内容,而且前者应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实践存在论美学”虽然也承认这两方面的内容,却不仅没有把两者统一起来,而且在具体论述中往往以后者来排除前者.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由于:(一)反对把“物质生产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认为“从西方的思想背景来看,实践从来就不是单纯指物质生产劳动,而且主要不是指生产劳动”,从而把审美活动也看作是一种“实践”,甚至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二)没有分清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观与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中的“此在在世”的区别,不仅试图把两者加以融合,而且力图把马克思的存在论转移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新哲学的根基上”来解释之故.  相似文献   

6.
直面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革命”还是“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是停留在一般的、宏观的、社会学的层面而未能进入特殊的、微观的、心理学的层面.直面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后实践美学"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是"革命":即通过对李泽厚先生早期代表的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的全盘否定,从根本上抛弃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另起炉灶,这必然会把美学研究从"科学引向玄学".而"实践存在论美学"和"新实践美学"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是"改良":即在承认实践美学所确立起的宏观的、社会历史的科学视野与思考方向不可全盘否定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丰富与发展"实践美学.比较起来,我们更加赞同"改良"而非"革命"的方法和态度,而我们之所以取这样的立场,是因为实践美学毕竟为我国美学研究确立起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前提,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实践论美学起码的底线,也是把我国美学研究推向深入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美学理论都应当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总体上说就是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具体而言就是将美学的哲学基础从近代以来单纯的认识论转移到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存在论根基上,在思维方式上由主客二分和现成论转换为关系论和生成论。实践存在论哲学基础在美学上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肯定人生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或在世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中一个基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而肯定审美活动也是人的基本活动和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另一个重要体现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发生重要变化,从把探究美和美的本质当作美学的主要对象和出发点的现成论思路,转换成把探讨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及其现实展开——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主要对象的生成论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8.
实践存在论美学于20世纪90年代从实践美学发展而来.实践美学以本体论为基础,挑战长期占正统地位的认识论美学,主张艺术审美的独特性,但却造成所谓的"本体论之误".为应对批评,实践美学借鉴和吸收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最终形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把生存意义的实践提升到本体意义的高度,又把本体扩展为"源域",但其实并未真正走出本质主义,还将属人的实践曲解为最高和最终的范畴.同时它还面临着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联结在一起的难题,它对前者的引用和理解是后现代解构式的阐释,因而无法达到借助其夯实自己基础的目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始终把某个特定观念当成"第一原理",再据以探讨美和艺术,而不顾及鲜活的艺术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9.
"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某些批评有必要商榷、剖析.本文针对"后实践美学"在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实践美学"的理性化和现实化倾向问题、实践美学忽视审美的纯精神性问题等方面的批评进行了剖析,认为"后实践美学"存在着忽视"实践美学"的科学性,以西方现代美学为圭集,片面评判"实践美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围绕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引起了学界的热议。作为一直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动态的学术阵地,本期我们特别组织了一组文章来呼应这场论争。在《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访谈》一文中,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者朱立元先生就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过程及这场论争的相关问题作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特别是实践美学的发展作了前瞻性的展望。其他四篇文章则是几位青年学人对此次论争及其衍生出的理论问题的一种纯学术的思考和表达,其中有对此次论争本身的关注和反思,有对继承前人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也有对海德格尔思想的阐发和对实践存在论自身的理论基础的说明。我们希望,这些争鸣有益于促进学界对实践存在论美学本身以及这场论争的认识,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包括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讨论与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这种本体观曲解和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并将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由此组合成“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与西方“实践派”理论和国内“实践美学”有着内在关联,其本质在于以西方存在主义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及其历史观。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2.
紧紧抓住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理论视角,蒋孔阳对美、美感、艺术以及美的规律和审美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与回答,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中心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这一美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一在新时期争论较大的美学派别的提出,而且他本人也被研究者标举为“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人”.可以说,无论从理论的维度还是从现实的维度,梳理和分析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实践论美学以及它在新时期的境遇,都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董学文等先生多篇批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的文章,首先论述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针对性和科学性;借鉴哲学界从存在论根基处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的新思路,论证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核心内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重点阐述了马克思的与实践观结合为一体的存在论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得出马克思哲学的根基是与实践观一体的存在论,而非抽象的物质本体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实践存在论美学源从马克思实践哲学和现象学方法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超越中获得理论资源,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理论的知识谱系,同时它也吸收了现代哲学的一些营养.实践存在论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具有的存在论意义作为自身的理论支点,以现象学的方法为启示,力图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重新研究审美活动的诸环节,并以人生境界的提升为审美活动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哲学基础,还是以存在论、实践本体论作为哲学基础,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性质。"实践存在论美学"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为思想基础,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进行了历时弥久的激烈争论,朱立元认为传统认识论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实践论美学势必需要得到新的发展,由此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就学术思想探索的精神而言,朱立元于当代提出"实践存在论"有其价值所在,但就其美学建构过程看,仍然在历史性和辩证性论证方面存在着难以回避的问题甚至是缺陷,这些问题足以削弱甚至摧毁"实践存在论"建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这种本体观曲解和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并将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由此组合成“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与西方“实践派”理论和国内“实践美学”有着内在关联,其本质在于以西方存在主义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及其历史观。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8.
实践美学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产生到现在,在思维方式上经历了从主客二元对立的反映论到打破主客对立、实现主客统一的存在论的转变过程。实践美学思维方式的这种转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马克思实践观本身包含着存在论的思想维度;其次,实践美学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其本身的理论自足性也要求这种转变;第三,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某些问题的批评,为其思维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参照性视野。实践美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对自身和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实践观之重大意义,需要在存在论的维度上加以理解。进一步而言,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意蕴,可以从"实践与现实的个人"、"实践与社会存在"、"实践与自然存在"这三个方面得到阐发。按照马克思的意旨,我们把"现实的个人"作为阐发马克思实践观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一种思想往往有其基础上的哲学"存在论承诺",否则就会陷入飘忽的"无根"境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也不例外。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对西方"传统存在论"的根本性革命而获得其存在论根基的。"传统存在论"是以抽象性、实体性为基本特征,与之相对,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则是实践论的、生存论的。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与其社会理想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历史起点的一致性,历史过程的一致性,理论建构的一致性以及践行目标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