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我国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转移、经济发展缓慢是制约我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完善基础教育体系 ,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概念,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制约其转移的诸多因素,认为农民素质和技能低下是制约其转移的内在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发展职业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途径并讨论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必要措施.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状态,发现当前职业教育在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面临诸多问题:职业教育的培养作用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市场化不足带来应对的被动性;教育资源的分布与需要不相对应,影响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和成功转移;专业设置混乱与经济结构脱节,使转移缺少稳定性准确性;课程组合不能较好地塑造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劳动力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市民化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是推动市民化顺利实现,进而保证城镇化达成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失地农民培训、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与融合都要求职业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只有实现协同发展、集团化发展、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完成其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而且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内在动力。然而,当前农业人口向市民转化进程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农业转移人口缺乏竞争性的职业技能。为此,要通过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素质教育、企业订单式培训、培养区域能工巧匠、加强“两后生”职业技能培养等多种职业教育途径,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6.
实现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是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萎靡滑坡,发展状况和态势并不尽如人意,在人才培养上面临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从面向"三农"转为面向城乡,从单一就业教育转为就业与升学教育并重。要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职业教育自身改革;改善社会外部环境,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能不能解决好,不仅关系到整个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构筑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这是一个我们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能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突破口”。作者认为,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需要认真总结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得失,需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加快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城镇建设必然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应分析小城镇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专业设置、职业培训制度、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与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使农村城镇化过程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小城镇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对外开放是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力量的重要手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尽快实现对外经济开放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型。  相似文献   

11.
发展终身职业教育对于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终身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整体参与性很强的工作.建立法律保障、实施政策调控、变通经费筹措、吸收社会参与、激励终身学习是发展终身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2.
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十二五”期间,如何加快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赣榆县为例,分析赣榆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提出加快优化结构推动工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和就业难度递增双重困境、就业结构改善与产业结构调整双重匹配度困境、就业率及满意度下滑和执业稳定性差双重提升空间困境以及技术技能"能力品牌化"建设和"学历品牌化"持续发展双重扭转困境严重影响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要着力推进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转型,突破高职院校的发展瓶颈,需要从政策保障、人力保障、财力保障、人才培养体系标准、人才培养质量、"能力品牌化"建设角度取得突破,从而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学角度看,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核心是发展绿色经济。因此,湖南省应坚定不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绿色文化宣传教育,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共识共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聚才引智,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绿色技术研发推广;改革体制机制,加强保障,不断推动绿色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特定的职业教育形态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之中的,这种“双重嵌入”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职业教育社会化的过程。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方式、产业体系形态等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职业教育存在吸引力不足、适应性不强等现实问题。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应遵循社会嵌入、政治嵌入、市场嵌入和技术嵌入的建设逻辑,从社会嵌入上应满足社会对高质量职业教育供给需求,从政治嵌入上应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市场嵌入上应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协调运行机制,从技术嵌入上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工业化后期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典型的经验:职业教育由数量扩张转为质量提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谋求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值。而我国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为适应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应稳定职业教育规模,注重其质量提升;逐步建立相对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探寻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合作机制,需要首先认识和把握市场机制下企业参与教育的规律性。从企业需求出发,基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分析,提出“企业具有‘绝对’和‘相对’职业教育价值”。分析认为,技术水平是决定企业职业教育价值量的关键因素,开发企业职业教育价值的最优选择是在系统性策略框架下依次递进地实施增值、挖潜、置换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改善人口结构,落实“三孩政策”这一新人口政策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新人口政策实施的宏观背景,分析中国人口结构转变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政策选择。研究认为,正确认识改善人口结构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新人口政策,实施积极应对国家老龄化战略,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人口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于拉动内需扩大,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大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推动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协调人口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市作为典型的传统工业城市,也正处于发展压力和加快转型发展最为关键时期,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结合区域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形态、工业文化等实际,强化和实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而衍生的产业类型——文化创意旅游突破发展战略,将文化创意旅游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推进领域,此举推动了柳州经济结构转变、升级,使文化创意旅游业成为柳州城市特色化和产业化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20.
微型經濟體表現出不同一般的產業結構變化形態,本文在討論了微型經濟體產業結構選擇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上,以澳門為例,詳細闡述了澳門產業結構的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說明適度多元化的產業模式是微型經濟體發展的出路,同時為澳門經濟的持續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