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在《凶年纪事》中采用C先生的不可靠叙述,文章从事实/事件轴的错误报道,到价值/判断轴的错误判断,再到知识/感知轴的错误解读,旨在打消读者寻求"道德权威"的念头,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对《大众哲学》的评价和研究普遍存在过于强调"通俗"而忽略"大众"的现象。从"大众"视角出发,《大众哲学》的大众立场可以表述为:大众视野、与时俱进、服务大众、大众言语。这对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汇报》曾在首版刊登了《细嚼慢咽读书,为什么不?》的文化报道,它介绍"慢生活"运动有了一个新的分支——"慢阅读",而且,这种"慢阅读"生活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读书人的兴趣和共鸣。国外一些文化学者正在通过亲自阅读实践、通过呼吁、通过这方面的著述,通过对阅读人群的阅读引导,告诉人们应该从那些违背阅读规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大众"概念主要有两个英文词:Popular和the Masses。这两个词分别对应着西方语境中"大众"概念的两种不同的知识脉络。与西方的"大众"概念不同,中国当代"大众"在经历了从"革命主体"到"消费主体"的语义流变,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大众"概念。但是,当下的"大众"概念往往把西方"大众"的两种"所指"都归结在同一个概念里,并以西方的"大众"概念为参照系,这不仅造成对"大众"概念使用和理解的混乱,而且也模糊了中国"大众"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老友》2013,(1):56-56
遂川县老干部局为我们每个退休干部都订了一份《老友》杂志。我每月一收到《老友》后,先认真读,自己读了几遍后,再把《老友》放到我办的农家书报亭里供大众阅读,于是我的这份《老友》成了大众的《老友》。由于《老友》办得好,大家都喜欢看,不仅有许多中老年读者喜欢读《老友》.而且一些年轻人也经常到我家来看《老友》。横圳村的大学生李勇,每次放假回家,都要到我家来借《老友》杂志。  相似文献   

6.
对于现代欧洲文明危机问题学界探讨众多,其中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大众的反叛》中,将现代欧洲文明的衰落,归结于"大众"群体对于公共空间以及公共权利的侵占,倡导一种精英主义的统治秩序。这是一种通过攫取民众的公共权利,以期获得现代文明危机疗救的方式。然而大众挤入公共生活是社会进步的表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现代文明危机,借鉴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通过培养人民大众的"批判性自觉意识",对大众进行智识启蒙,获得精英和大众的统一,才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公众舆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本质上表现为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和理性批判意识。大众媒介不仅能为民众参与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渠道和平台,而且有助于培养民众的理性批判意识,在这方面,报刊的读者信箱栏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民政府时期,我国报刊界首次掀起了设立读者来信栏目的高潮,而读者信箱栏目扮演着引导民众参与政治的全新角色。信箱栏目的政治传播功能有三点:其一是为编者读者提供交流的公共空间,实现报刊与民众的真正结合;其二是培养民众辩论的理性与洞察力;其三是鼓励和引导民众关心国家社会、参与政治讨论。  相似文献   

8.
公众舆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本质上表现为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和理性批判意识。大众媒介不仅能为民众参与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渠道和平台,而且有助于培养民众的理性批判意识,在这方面,报刊的读者信箱栏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民政府时期,我国报刊界首次掀起了设立读者来信栏目的高潮,而读者信箱栏目扮演着引导民众参与政治的全新角色。信箱栏目的政治传播功能有三点:其一是为编者读者提供交流的公共空间,实现报刊与民众的真正结合;其二是培养民众辩论的理性与洞察力;其三是鼓励和引导民众关心国家社会、参与政治讨论。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小说家珍妮弗·伊根的小说《恶棍来访》是一部创新实验作品,小说的叙事结构突破常规,细节设置十分巧妙,一些批评家因此称之为"后后现代小说"。小说第10章"灵魂出窍"借鉴修辞叙事学的叙事模式,打破内在研究与外在研究的界限,并运用第二人称叙事模式对叙事交流的作用,揭示出其潜文本。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带给读者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而且也使读者充分了解到美国吸毒青少年同性恋者的生存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0.
《山西老年》是我最喜欢阅读的杂志之一。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阅读性强,是广大中老年朋友喜欢并关注的热点读物。它更多地、越加细微地关注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行使着传递老年人幸福的使命。"你关注什么,你的眼里就会看到什么。"从《共同关注》栏目,到《文史丛林》栏目,再到  相似文献   

11.
唐代岁时节庆中的公共宗教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佛道二教在唐代的盛行,在一些传统节日中唐人欢庆活动的宗教色彩更加浓厚,而宗教节日的活动也在向世俗化发展。唐人在传统的和宗教的节日习俗中的公共宗教活动展现了唐代城市居民宗教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公众拥有完全对称的信息只是相对的、理想的状态,而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经历非典风雨洗涤的公众更能体会到这点,此时公众的甄别力、政府和公众的相互回应就显得特别重要,政府和公众也只有诉诸更多的理性才能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以福建省公共危机事件为例,分析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执行力建设的现状,并根据公共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政府执行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联美"是清政府在20世纪初年实现均势外交、制造列强在华互相制衡局面的重要外交理念之一,与东北有关的外债问题是实现联美政策的主要工具。东北地方官员和一些朝廷要员希望引进美国资金,在东北修建一条铁路,以促进东北的经济发展,同时削弱日俄在东北的势力。舆论界对这一策略纷纷发表评论,建言献策。但舆论界在关注、讨论联美问题时,对俄日的抨击构成联美舆论的实质性指向,显现朝野间在外交理念上的差异,难以形成互相支撑的格局。其本质原因是晚清时期的公共舆论在更大程度上是政治精英对现实政治的评断,没有与社会共众的切身利益产生直接联结,难以形成社会凝聚功能。在这一案例中,关于联美外交的舆论回应既是中国近代舆论与外交互动的起点,也是一种舆论与外交关系的常态形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隐没是传统经济体制时期中国政府治理体系的突出特点。那一时期国家公共治理体系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完全重叠,人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空间近乎被国家治理体系完全遮蔽。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当时并非偶然,它扎根于传统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之中。单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看,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传统经济体制中诸多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共同作用的因素既包括在传统经济体制中投资主体具有的投资渴望本能与民众具有的“收入幻觉”本能二者间的张力,也包括在传统经济体制中劳动者努力程度呈衰退的趋势,还包括在传统经济体制中以指令性计划为中心的运行模式内含的前提预设与现实表征之间的反差。   相似文献   

17.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使知识分子的话题表现出了复杂性。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普遍”的超脱阶级集团的知识分子没有生存的土壤,“普遍”是虚妄的。彻底的反普遍主义、反本质主义就不把“正义、真理”寄托在某一个具体的阶层、职业乃至个体身上,社会良知、普遍正义不是知识分子的独享物,而是“分有”给各行各业,形成职业道德和内心的良知信念,而维护职业道德和良知信念的主要力量在于以法律、道德、舆论等良性的规则构成的社会结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社会变革体制转换利益调整的大背景下,人民内部矛盾随着各种诱发因素的此消彼长,不断滋生发展、蔓延、转化,呈数量增多、复杂性加剧之势。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日趋突出,妨害社会和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疫情等应激事件突发时,为有效抗击疫情,为相关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和疫情防控提供依据,充分调动人民抗"疫"的积极性,笔者自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社会调查表》进行网络在线调查,结果表明:(1)民众对疫情信息比较关注,且拥有获取信息的多元化渠道;(2)民众的信息获取效能感、信息鉴别效能感、获取医疗帮助效能感和获取心理援助效能感较高,但不同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民众从事义务工作的意愿、维持社会秩序的意愿和积极配合政府工作的意愿都很强,但存在着显著的人口学差异。因此,相关部门应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进行疫情通报与舆论引导,提升居民的求助效能感和社会公益行为,从而在突发应激事件中发动全社会积极应对,战胜疫情。  相似文献   

20.
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凯歌行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建国初期到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一“凯歌行进的时期” ,通过对新闻媒介 (主要是党报 )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三大改造中宣传报道模式的全面分析 ,系统总结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建国初期对经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从以抗美援朝的爱国热情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以“镇反”的舆论强势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三反”“五反”的舆论强势治理混乱的经济秩序 ;以三大改造的深入宣传推动生产关系的快速变革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