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济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以其对自利经济人性的认定为根基。经济学对人类行为观察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主要在于,它把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看作是在稀缺环境中依据“条件极值”法则来追求自身利益,也就是在稀缺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自利是人的本性,利他也是为了利己,利他主义行为实际上是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具体表现形态,损人者的动机当然也是利己。自利行为,利他行为及损人行为以及相应的人际关系表现形态,可以说是每一个理性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根据不同的稀缺环境和特定的约束条件而采取的或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特征,以及由此行为特征所决定的人际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2.
利他法律行为是为他人施加利益的行为,其效力的发生无需受利人同意,这种效力被称为利他法律行为的涉他效力。《民法典》在第三人利益合同、债务加入与债务免除三项制度中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规定。这三项利他法律行为可分为两种类型:合同利他行为与单方利他行为。对于涉他效力宜采取修正的单方行为模式,即利他行为直接发生效力,但受利人得行使拒绝权使受利溯及以往的消灭。效力的撤销与变更可以按受利人是否表示接受该利益分别处理,即受利人接受前应该允许施利人变更、撤销;受利人表示接受后不得被任意变更、撤销,但施利人提前保留相应的权利以及构成法定撤销权时例外。  相似文献   

3.
用敌友指数建立的行为效用函数模型对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后 ,认为利他行为发生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两个体之间的敌友指数r必须大于利他和利己行为的边际替代率MRSae,二是个体的行为能力b必须满足个体的生存Xe· pe。同时利他行为的发生量与个体的行为能力 (预算约束 )和敌友指数正相关 ,与利他行为的价格 pa 和利己的行为量Xe 反相关。在对利他行为的分析中 ,许多学者混淆了利他行为的定义 ,分割了个体之间亲缘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联系 ,忽视了对动物利他行为的研究。行为的敌友指数效用函数模型 ,在个体水平上说明了利他、利己、损人和搭便车行为发生的条件和程度 ,指出它们都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科学哲学的视野下分析了解释达尔文难题的几种路径:群体选择理论、亲缘选择理论、互惠理论、副产品理论等。首先分析了这些途径各自的论域、理论自洽性和局限性等问题。进而提出在社会生物学范式下利他问题的两种研究的方法论:第一,对所有动物共有的利他行为进行分类,并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第二,对人类特有的利他行为构建新的研究纲领进行研究。随后在新的研究纲领下构建了人类纯粹利他行为的博弈论模型。并提出利他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综合自然主义方法与非自然主义方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亲缘选择学说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亲缘选择学说的中心思想即汉密尔顿法则与用敌友指数建立的行为效用函数比较后 ,认为利他行为发生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敌友指数r必须大于利他和利己行为的价格比 (Pa /Pe) ,二是个体的行为能力或行为的预算约束b必须满足自身的生存所需 (即Xe·Pe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已经成为企业了解消费者内心真实需要的重要途径,社交网上消费者各种公开传播的抱怨声音,给企业管理网上消费者抱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通过构建网上消费者抱怨"动机-行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社交网络上消费者抱怨的动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和关系,发现网上消费者抱怨的动机具有利益、利他和自我实现目的,并对其网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该结论对企业网上消费者抱怨管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面对他人的危难情形,行为人施救或不予施救背后的行为逻辑实际上是出于对行为成本—收益的考量。通过揭示行为人见危救或不救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可以看出,见危施救这一利他行为是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无须刑罚的涉足便可以自行存续和发展。增设"见危不救罪"并非破解见危不救困境的良方,不仅会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公安机关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缺乏破获见危不救案的有效激励,同时潜在的救助者也会通过减少引起救助发生的行为而不是通过救助来避免法律责任,"见危不救罪"的设立亦会激励潜在的受害人降低自身对于危险的预防水平,导致无效率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利他救助是人类利他行为的特殊类型。利他救助会受到行为人效用感知的影响,并非与“理性人”假设相矛盾。对于利他救助行为动机的探究,不应仅仅限于事后角度,还应关注当事人基于理性在具体情境中的决策与判断。相较于对行为进行直接干预的传统法律方式,以间接影响和声誉机制构建的助推调节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利他救助行为的发生。这需要从行为机制和《民法典》的规定进一步剖析利他救助的范畴与内涵,明确其适用的情境,并优化制度设计,克服传统干预手段的不足,建立公益奉献量化与账户化管理体系,扫除由理性人自利假设所引发的行为困境,实现内在激励与外在制约的融合,为激发利他救助行为的发生创设更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公民公益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志愿公益行为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中 ,它一般表现为慈善捐赠和无偿服务两种方式。有关公民公益行为的动机 ,学理上尚存争论 ,主要有责任论、利己论、利他论、多元论等观点。不过 ,争论中也有共识 ,多数学者都认同 :无论出自何种动机 ,公民的公益行为都应该是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不仅无法解释由“囚犯困境”所引发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悖论,也无法解释现实中行为主体在“囚犯困境”情境下对合作行为的选择。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总是将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等同于理性,进而再把实际行为等同于理性行为。其实,不仅人类寻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对利他行为的追求也是理性的。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体现出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双重性。对“囚犯困境”悖论的解决应该引入道德维度,引入理性“道德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依据利己与利他的二元对立架构,某些西方学者往往认为利他主义不符合趋善避恶的自利人性,因此是不合理而无法成立的;另一些西方学者又主张利他主义在道德上要比利己主义高尚优越,结果陷入了所谓“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不过,如果我们把自利、利己、利他三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并且依据现实生活的各种冲突澄清利他主义的产生机制,就能揭示它既完全符合人性逻辑,又具有复杂道德属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生为被试,通过使用亲密关系和利他行为的内隐联结测验程序,研究个体的亲密关系与内隐利他行为的相关性。通过访谈和实验,得出的结论为:个体的亲密关系和利他行为的内隐态度显著;亲密关系与内隐利他行为的相关性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出了大学生创业的三维动机,即崇高追求、现实追求、精神追求;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学生创业的期望收益代价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文章从高校、社会、国家和家庭等主体的角度提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企业兼并动机与原因及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兼并大多数有着多元的动机与原因。就动机而言,主要来源于追求利润和竞争压力两个方面。而公司协同效应或规模经济论、人才资源论、市场垄断论则是企业兼并的原因。企业兼并行为分析则是从更深的层面探讨企业兼并的动机与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之间面临着三种公众困境:一是哈丁“公地悲剧”的困境,也被普拉特称为公众陷阱,二是自我陷阱,三是失落英雄陷阱。必须运用打破公共困境的措施需要综合运用环境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增强态度与环境行为的一致性;从利他动机导向亲环境行为;公共资源的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他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人类的自我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从而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利他的"、"实践的"和"积极的"三个主要特点,并且在人生实践中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崇高境界。总结、学习马克思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幸福研究和实践,对于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理性消费已经成为零售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认为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是受到内在的、最本质的特殊顾客需要驱使而产生的不合理行为,揭示了驱动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顾客需要,并探讨了情绪状态因素调节顾客需要与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关系的作用机理。基于416份问卷的调查结果,社交需要、释压需要和求廉需要是驱使顾客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主要内在动因,情绪对特殊的顾客需要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旨在丰富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知识,为商家实施目标营销、新服务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人本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对社区教育的一种更高追求。NGO蓬勃发展的时代机遇、自下而上的网络组织形式、利他助人的服务理念、扶弱济困的价值取向与人本社区教育价值观耦合,成为践行人本社区教育的新型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19.
机构投资者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不但热衷于资本的运作和利润的追逐,而且也注重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商业与社会关系的改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并没有能够系统地分析是何种动机驱动机构投资者积极关注并促进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而这却是研究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实践中的角色与作用不可逾越的重要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西方学者基于商业伦理和组织心理学研究而提出的三重动机分析模型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平台,英国公司治理环境下的机构投资者的表现可作为研究例证,用以分析和阐释机构投资者积极促进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真实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是在手段性动机、相关性动机和道德性动机的共同驱动下积极促进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作为东方国度的中国和日本的两位文学巨子,在各自的文学世界中表现出极具诱惑力的审美追求是相似的:忧郁,感伤,悲哀,孤寂,构成了他们的基本色调。文章揭示了他们创作的深层心理动因,对这一突出现象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