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训文化在中国具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严格地讲,家训有古今两个层面上的定义:今人所说的家训泛指家庭(族)中长辈对晚辈的教诲,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直接起源于家庭产生后亲人之间的口耳相授生产、生活技能的实践;古代的“家训”,是家长以“训”这一文体形式来教育子弟,文字是其唯一的形式,直接起源于周代文王训子的《保训》。以现代意义的家训定义而言,宋代的确是中国家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时期。从家训的文体表现形式看,有韵的家训是以诗、词、歌、赋等形式来教育子弟;无韵的家训是以“训”、“铭”、“箴”、“戒”、“规”等散文体形式来训诫子弟。从宋代家训的文体形式中我们可以更完整地把握家训这一文化现象,厘清“家训”的起源。  相似文献   

2.
徽州商人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无论其发展规模、经营品种、活动区域和资金状况,都远远超过  相似文献   

3.
商业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人经营艺术和智慧的结晶,是商家取得理想回报不可或缺的手段.在重农抑商的年代,商业和商业广告为传统观念所鄙薄.在18世纪的小说<岐路灯>里,多种多样的商品广告根植于清代康乾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书中对中国商贾生意经验的形象总结,展示了中国商贾的风采,其丰富和客观程度,是同一时期其他任何道德文章所无法比拟的,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战国秦汉时期商人的经营之道张弘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业是比较发达的,在我国古代商业史上可堪称一个黄金发展阶段。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经营商业的一个重要的主体私商,人数在不断增加,并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主要包括预测分析、经营谋略、业务作风等...  相似文献   

5.
家训通常是由家族中学养和威信较高者总结经验、汲取主流价值观念从而为其族人制定的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中国古代家训通过无数的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个社会传播与教化子弟,对中国人优良品格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值得发扬光大。忠孝仁义与立身报国、诗礼立身与诗书传家、勤俭持家与廉洁奉公、谦虚礼让与积善修德、志向高远与诚信治国等几个方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家训对古人优良品格的形成和塑造所起的具体作用,也为今天社会教育、人格培养等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明清社会的“治生”论“治生”,原指商业经营而言,但在明情时期,其含义则发生了些微的变化。清人沈(1798-1804)在《费席山先生七六十双寿序》中描述了宋、元以后商人地位的变化:(一)宋以后的士多出于商人家庭,以致士与商的界线已经不能清楚地划分。(二)由于商业在中国社会上的比重日益增加,有才智的人便渐渐被商业界吸引过去。又由于商人手中拥有财富,许多有关社会公益的事业也逐步从士大夫的手中转移到商人身上。洗在描述宋元以后商人社会功能变迁后,对“治生”问题作了论述。他在《与许海樵》的信中即明确提到了“治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家训是教育子女的有效手段之一。家训,是家庭中尊长教育子孙治家、做人的训导话。许多前贤先祖,为教育子孙撰写家训,至今仍在启迪着后人。古代的家训名目众多。在《中国丛书综录》里,列入家训一类的图书很多。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内容丰富的的家训,影响颇大、流传甚广。《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主要讲立身处世之道。有人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相似文献   

8.
清代官方的商业政策是针对不同的商业人群和商业活动而制定的。其商人按照其经营方式划分,分为从事纯商业活动的商人(行商和坐商),包买商(既从事手工产品的生产又兼营商品的买卖),商人大地主及经营高利贷者三类。按照其经营性质划分,分为民商(一般商人);官商(经营食盐的商人)和洋商(行商)三类。此外还有漕运和海运两种商业形式。清初期政府实施的商业政策主要有“减免商税”;“控制牙行、埠头”;“打击粮贩投机”;“放开非商品性产品”;“放开漕运贸易”等政策。  相似文献   

9.
劝导子弟选择合适的职业是历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按士、农、工、商分等的四民社会,但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化,财富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为把子弟培养成新形势下社会认可的人,一些家庭顺时应变,鼓励子弟走经商之路.家庭教育观适应时事的更新,对当今家庭对子弟择业观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家庭的巩固、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良莠并存。古代家训的精华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积极影响,其糟粕则有消极影响。加强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应对古代家训进行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