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试论终身教育的“大教师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终身教育是名副其实的“大教育” ,“大教育”不但需要宏大的教师队伍 ,对教师职能也提出了崭新要求 ;传统教育中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适应新的需要 ,应当对终身教育体系下教师角色、职能以及教师培训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思考 ,逐步树立起与终身教育体系相适应的“大教师观” ;社会蕴藏着巨大的教师资源 ,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思路 ,努力建设以专职为主干、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关于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应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以大职教观为理念,构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以加大宣传力度为手段,提高社会对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改革;以强化职业性为要求,创新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服务“三农”为目标,拓展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原则,推动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彰显个性为出发点,积极凝练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强化质量及市场意识为着力点,打造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力推进主体性教学;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教学评价应当以评价学生主体发展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究竟各处于何种地位,各自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不但是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理论性较强而又众说纷纭的难题,而且也是一个颇具实践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改革导向的现实课题。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来组织教学活动,代表的正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教学观,必然导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的优先利益相关者是学生、政府、教师、企业和社区.我国职业教育问责模式存在的问题有:政府评估不够科学,过分强调量化指标;中介组织的认证缺乏约束力和影响力;学校内部教学督导只“督”不“导”,基层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被忽略.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问责制度,需要由单一的以政府为主的行政问责模式转换为以利益相关者为主的社会问责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责的实现路径首先要深化政府评估方式,注重“增值”的质量评估;其次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内部问责机制;最后要构建第三方专业化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前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是: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全国居后;投入严重不足;高职教育专业特色不突出,难以得到教育消费群体认可。必须从战略高度采取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我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创新办学体制为重点,实行股份制改革。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支撑,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关键,全面提高高职师资队伍素质;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综合协调,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助和倾斜措施,加快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中国语境下新闻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构成,在理论上的研究往往以质化研究为主,量化研究成果不多。从政治社会化理论视角,基于对复旦大学选修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分析,考察当下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以及态度取向,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度较高;在大学生中,主流媒体仍然是新闻舆论的重要引导者,其公信力较高。因此,应当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和传播纳入政治社会化的框架,并按照意识形态传播和政治社会化的规律,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导航。  相似文献   

8.
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职业技术训练观向智力综合开发观转变;从单一的能力本位现向综合素质观转变;从单一的政府投资、学校办学的封闭形式向社会力量多渠道办学的开放形式转变,从而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相似文献   

9.
警察高等职业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基本要求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现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突出特色与遵循一般规律的关系、内涵建设与外延扩展的关系、人才培养与知识贡献的关系以及警务化管理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与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与之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高职教育教师要更加熟悉一线,注重应用;重视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这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引导;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传统语言哲学入手,从"名与实"、"规定与描写"、"和谐与征服"、"暗示与明确"几方面评价了中西翻译理论,主张在属于象形表意的汉语和属于拼音文字的西语间的翻译转换没有必要全盘引进,而应该中西合璧,采取描写多元的翻译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法典专家建议稿婚姻家庭部分中 ,有关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一章在 2 0 0 1年婚姻法修正案的基础上 ,主要增加了反歧视原则、子女亲生否认、认领子女、强制认领、父母的亲权责任、禁止使用对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有害的惩罚手段 ,以及收养关系的有关规定。将收养法并入婚姻家庭法编 ,单立一章。祖孙和兄弟姐妹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在父母子女关系一章里专立了一节 ,并增加了有关扶养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 ,统一“赡养”“抚养”“扶养”为“扶养” ;增加了扶养的程度、方式、争议处理办法的原则规定 ,弥补了我国婚姻法缺少系统的扶养制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典雇妻女现象作为古代中国独有风俗,从其产生开始就受到官方文化的否定,并逐渐被纳入法律禁止的范围.可是,严历的法律不但没有根除这种行为,典雇妻女反而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而普遍存在.为什么法律明令禁止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典雇妻女之风俗普遍存在而法律却显得苍白无力?这涉及到儒家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中国古代立法的价值取向,国家法律实施的效果,风俗习惯的沉积和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用法律去禁止人们为了生计而被迫采取的行为,固然会起到一定的功效,但法律的权威性必然要受到挑战,而有禁不止所带来的副作用,更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4.
回首往昔岁月描摹松江旧梦,潜入历史地表探照历史人物,聚焦都市病相刻画精神生态,施蛰存致力于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引领我们探查深藏于灵魂中的潜隐世界。在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的合力浇铸下,他似一棵根系发达的植物-站在乡村与都市的边缘眺望两边的风景,立于古典与现代的接壤吸纳两处的营养,跳出左与右的阵营聆听双方的讯息。走进施蛰存的文学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穿梭于建构和解构之间,其文学枝叶是如此鲜亮而新异。  相似文献   

15.
回首往昔岁月描摹松江旧梦,潜入隐秘王国探照历史人物,聚焦都市病相刻画精神生态,施蛰存致力于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引领我们探查深藏于灵魂中的潜隐世界。在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的合力浇铸下,他似一棵根系发达的植物——站在乡村与都市的边缘眺望两边的风景,游移古典与现代的时空吸纳两处的营养,跳出左与右的阵营聆听双方的讯息。走进施蛰存的文学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穿梭于建构和解构之间,其文学枝叶是如此鲜亮而新异。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进行课程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是根本目标。以此为价值尺度进行评价,可以得知,思想政治课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几个关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文件与实践”的关系、“模式与特色”的关系、“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乞丐和乞讨是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其形成原因、现实表现、社会处理方法在国内外有所不同.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乞丐和乞讨行为进行分类处理:对于真正贫困的乞讨者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互助体系来消除;对于职业乞讨者,则要更多地给以正面教育,使其能自食其力;对于"恶抢恶夺"的行乞者则需通过法律手段给予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为读书人的必修科目并没有被列为早期教育的专门学问。现代大学制度确立以后,大学“文学”状况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专业”与“趣味”之分,“文学”已经成为大学里的重要专业或者主干课程。但大学文学教育不是要造出专门文学家,相反却要有利于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9.
马原小说以先锋姿态与陌生化叙事引人注目,而背后涌动的却是作家获取话语权力的欲望以及为实现欲望而进行的语言实验与狂欢。当这种实验与狂欢模糊了公共权力的视野,失却了对现实境遇的本真显现,成为作家主观欲望的肆意表演,则注定会走向失语与沉寂。  相似文献   

20.
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笔墨饱蘸深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与慰勉,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烘托和渲染其内心情感。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也借赠答送别诗展现个人的襟抱情怀,通过其赠答送别之作,使人从中可以感知、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思意绪。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不仅是作者社会交际的生动记录,也是其内心思想的折光和投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