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丛书浩如烟海,门类繁多,自古以来,对丛书的派别与分类众说不一。本文从丛书编纂者的编辑旨意出发,以丛书的编纂特点为界限,将丛书分为四大派、两大类,并分别阐述了各派的编纂特色,各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一部比世人喻为“亘古未有”、“中华文化总汇”、“天下第一书”的《四库全书》容量还多数百种著作的又一部特大型综合性丛书。这部丛书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1992年提出,国家领导赞同,丛书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策划,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牵头。13位著名专家任顾问,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刘俊文和中华书局著名编审张忱石分别为正副总编纂,47名学者任编委,“海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协助”,按经、史、子、集四分法的仿古分类体例编辑,于1997年编纂结束。积极研究《从书》的编纂,充分展示,吸收编纂成果,对社会有关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元济承天降之大任,投身商务印书馆60年,在总结前人汇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收书、藏书、整理出版古籍丛书,将丛书的广博气象和校印水平推向极致,成为近代丛书编纂的巨擘。他主持编纂的涵芬楼秘笈、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孤本元杂剧等七部丛书如北斗七星,在中华文化的灿烂星空中熠熠发光。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丛书的派别及分类陈毓瑾我国古代丛书浩如烟海,门类繁多,自古以来,对丛书的派别与分类众说不一。本文从丛书编纂者的编辑旨意出发,以丛书的编纂特点为界限,将丛书分为四大派、两大类,并分别阐述了各派的编纂特色,各类的主要内容。关于古代丛书的派别与分类...  相似文献   

5.
唐人编纂诗文总集趋于繁荣,使本时期总集编纂者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若以编纂者及其心态观之,可将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归为三类:即未入仕途及辞官退隐者、贬迁官吏、京官等上层文士.据此分析此三类编撰者及其心态,既可以探讨这一群体在唐代的生活特点,也可以管窥他们在我国诗文文化史、总集编纂史等领域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丛书集成初编》和《百部丛书集成》是当代两部富有实用价值的大型丛书.《百部丛书集成》是台湾艺文印书馆新近在《丛书集成初编》基础上编成的,虽然所收的书完全相同,然所采底本、编印方式、检索手段尚有不少差别.《丛书集成初编》在丛书选目、子目删汰等方面,荜路蓝缕,有创始之功;《百部丛书集成》在更换底本、影印存真等方面,踵事增华,有后出转精之誉,爰分别略加评介.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古代文化史上的盛举。安徽省在全书编纂中,学政首倡而有修书之举,官员和徽商积极征书、献书而提供底本,硕儒鸿学参与编纂、校勘等各项事务,从各方面为全书的修纂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藏书楼作为典藏古代文献的特定场所,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促进近代编辑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明清藏书楼及其刊刻出版历史是最为活跃、最具个性的时期。此期形成众多著名出版中心及刻书业集散地,刻书内容包罗万象,精校精刻久负盛名;影刻技术使影印本成为重要版本类型,且活字、套版及版画印刷术都有长足进步,呈现出版技术多元化状态,对近代出版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明清重视文化成果的典藏整理、编纂及出版,编辑出版业进入创作旺盛期,刊刻出版了量多质优的文化成果,可谓我国手工业印刷之集大成,对典籍保护与传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藏书楼为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对中国出版之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西学启蒙丛书是由受聘于中国海关的艾约瑟主持翻译的,丛书中的历史初级读本是当时对希腊史、罗马史、欧洲史及西方史学叙述最系统、最完整的史书。艾约瑟编纂的《西学略述》概述西学源流,详细论述了西方学术的发展及沿革。这几部书在晚清学界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成为沟通19世纪中外史学交流的组成部分,对于推动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和史学变革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组织全国知识界、文化界、学术界著名专家学者,编纂了一部包括当时中国的所有文化典籍,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标准化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者,经、史、子、集四部也;“全书”者,一切文化典籍统统收录齐全也。《四库全书》,顾名思义,就是把无所不包、无书不有、无本不全、百科具备的图书文献,按中国封建社会完美无缺的传统分类法——“四部分类法”组织起来,并构成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化书库。这个“文化书库”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知识世界,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在世界各个领域中获得的认识所达到之深度和广度。然而,很可惜,《四库全书》编成以后一般人物不易看到,他们只知其名,难见其书。1983年至1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