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创化衍变、历久弥新的知青文学创作●黄曼君我爱读当代、尤其是新时期文学作品。其中,知青题材是我很感兴趣的一种。记得在“文革”中读过小说《征途》、长诗《金训华之歌》,激动过,也留下了遗憾。80年代中期,以反思心理读《今夜有暴风雪》,流着泪读《桑树坪纪事》...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是一位“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他以《单位》、《一地鸡毛》等小说展现了“单位”这一特殊的生态景观和“单位”环境对人的改造,揭示了人类日益陷入的生存困境。小说所运用的反讽手法和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增添了小说的审美趣味,给读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南腔北调集》)的确,在中国自有文学艺术的几千年的社会里,小说一向是被看作“杂书”,“闲书”的,不能登艺术的大雅之堂。写小说的人也一向被看作是不安本分的人,是无聊的人。所以,文人只能读孔  相似文献   

4.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5.
小说这个文艺类型是一所“公共机构”(aninstitution)。一个人尽可与现存的公共机构融洽相处以表现自己,亦可利用公共机构而自辟别蹊。故事是一部小说的骨架,也是一切小说所共有的“最大公约数”。如果故事的情节引人,就能捉溺住读者的心,使他放不下、撇不开,而很多人读小说不过只读到一个故事。于是,大艺术家偏要来个换位竞赛,不着力于讲故事,而用小说来写意,强使小说去表现它性质所不容许表现的境界,想掠取诗和画的美,给读者以色相意境。恰如J.Frank曾说过的那样,现代的艺术小说都在追求以诗的精神来组…  相似文献   

6.
1935年8月19日,海明威在致伊凡·卡会金的信中对短篇小说的成功与否作了这样精辟的诠释:“如果你写了一篇又强又烈又含蓄的短篇小说,人家读了就象读了一部长篇小说似的,那么,这部短篇就能持久。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经久不衰的”。①海明威不愧为小说名家,他对短篇小说的阐述可谓入木三分:包容着长篇小说那样丰富内涵的短篇作品才能真正令人回味无穷。《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快乐生活》是海明威短微小说中的精品。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主题.严密紧凑的情节组织,淋漓尽致的人物刻划等等都表明这是一部“显示了海明威几乎全部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 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 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 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 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 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小说家读小说总是别具一格。这点我深有体会,以前读林斤澜说《水浒》的文章,曾惊叹他的眼力。张大春是台湾著名作家,著有《鸡翎图》、《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等小说。《小说稗类》是张大春有关小说观的专著。想来,现在小说虽然很少读了,但读小说家讲小说的文章,很多人乐此不疲。这也算是读小说了。张大春以小说出名的时候才二十出头,现在人到中年,有很深的学术涵养。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著有  相似文献   

9.
孙冉 《社区》2009,(17):10-10
把小说不当小说来读,这差不多是《小团圆》如今未售先火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张爱玲的目的或者说是不得已的悲哀。而最先把张爱玲拉入这个陷阱的,还是胡兰成的《今生今世》。这本书完成于1959年,书里胡兰成描述了和自己有关系的八个女人。这本书打从一出生就充满着争议.因为它离那八个女人的时代太近了。与其说是“高山大海不可以儿女私情”的诉说,倒不如说是一种沾沾自喜的回味。  相似文献   

10.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类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一名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素质的高低,与他读了多少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十几年来,学生的读书量逐渐下降。前不久,笔者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新感觉派小说”一节时,为说明该派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拟以施蜇存的《石秀》为例作一说明。但当一一问及全班40名学生时,只有1人知道石秀绰号为“拼命三郎”,其余皆不知石秀为何人。为了全面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我选择了文科学生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和文史哲理论著作100本对中文系168…  相似文献   

11.
所谓小说与诗的分界,大致在故事的组织与抒情的格式、韵致之间的差别。不过,这种文类的界线,其实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因此,一直有腑胃“抒情小说”和“诗意小说”的提法。我们这里所要强调的小说中的诗性意蕴,不是指以诗的外在表征来演绎或反串小说的“诗意”与“诗趣”,而是注重融会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中的诗性情调。这份内蕴于小说中的“诗意”与“诗趣”,正是积淀在作者个性中的品格修养和体现在作品风格中的精神内核。因此,肮胃诗性情调,其实质是来源于个性化生存的本真状态和表现为个性化索求的审美的理想境界。读台湾作家墨人的…  相似文献   

12.
冬夜闲读     
李蓓莉 《社区》2014,(35):12-13
有位作家说:冬夜清冷,倘若爱人不归,那就与书共枕。古人早就说过读书“三余”:冬者,岁之余也。无论爱情在不在,长夜无边,最宜闲读。既是闲读,便不宜读小说,尤不可阅读长篇小说。小说里的那个人、那些事,将如同一根藤蔓,纠缠你的心你的情,让你彻夜辗转。窃以为,明清小品文最宜相陪枕畔。  相似文献   

13.
一 读叶紫的小说,犹如读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农民运动史。 叶紫带着传奇般的、血和泪的苦难经历,带着丰富的斗争生活经验,走进无产阶级文学战斗行列,就出手不凡地献出了第一篇小说《丰收》。正是在这第一篇小说里,他以独特的风格,和他所发出的独特的声音,由“无名”而成为有影响的左翼作家。  相似文献   

14.
我喜欢读那些积极地面对现实、呼唤着人生的小说,因为它绝不回避矛盾,是从生活的激流中唱出的一支支进行曲;我也喜欢读一些别具一格、饶有情趣的小说,那仿佛是战斗间隙让人赏心悦目的悠曼小调。读书读得眼馋,也就忍不住想试试笔。我写过几篇反映家乡农民生活的小说,也写过几篇由动物来充当主角的小说。这是自我认识之后选择的一条扬长避短的小路,我试图把这两类题材  相似文献   

15.
鲁迅自称:“我是散文式的人。”①但他的小说写得极好。《呐喊》《徬徨》是他的杰作,也是公认的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不过,我每读《呐喊》、《徬徨》总会强烈地感到:它们中间有很多篇章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我常常是把它们当作散文来读的。事实上,如果细细探究,这两本小说集倘要用“正宗”的小说观念来衡量,合“小说”之名者恐怕极少,大多数既是小说,又是散文,是介乎小说散文之间的杂交品种,套用当今评论界的一句行话,是小说散文的模糊。也许因为是一个形式问题,所以未被以往的研究界所重视,而在我看来,《呐喊》《徬徨》的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恰恰就表现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深入考察鲁迅作品的战斗精神和风格,而且  相似文献   

16.
陀思妥也夫斯基心理描写艺术探析王辽南我首先分析整个的心理,然后描写。──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是一个奇特的作家,有创造性,人称“残酷的天才”,我们现在读他的小说,一方面屡屡为他作品的“残酷意味”而震动,另一方面,也为他捕捉、展示人物心理真实的高...  相似文献   

17.
让我们先来读一篇题为《老黄牛》的小小说。 老师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是篇作文,题目叫“老黄牛”。晚饭后.云云就趴在桌上写开了。 她是这样开篇的:“我不喜欢老黄牛,身上脏脏的,不讲卫生.走起路来,慢腾腾的,很笨……”“不对.不对.走题了!”妈妈站在背后大声说。  相似文献   

18.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确,一本好书就像是一味良药.只要用心去读,就能从中受益。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书的美丽都是极大的。常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洗涤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小说的影像阐释是当代影视剧生产的重要源泉,在视觉文化主导的今天,小说的影像阐释不仅使小说进入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结合的“共读”时代,而且为影像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小说的影像阐释已经对当代作家的小说书写、小说生成方式及小说传播形态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象征和暗示是哈代作品的一大特色。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匠心独具地巧妙运用象征和暗示,使作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同时也给小说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读之耐人寻味,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