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预计到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会逐渐超过其他工业国家,成为全球排名于美、日、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体.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来自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种种阻碍,如制造业的竞争性冲击,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以及三角贸易的问题等.未来20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持续的增长动力、能源问题的解决、核能的利用与和平环境的维持,是保证中国经济增长政策成功的几大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在全球的政治影响也在扩大,特别是在亚洲.在日益增长的全球化趋势下,经济的互动让和平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需要联合起来,响应中国"和平崛起"的号召,建立一个全球的机制来保护世界和平,防止各种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上海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及“十三五”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1992-2007年,地区GDP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近年来,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自身增长因素转变的综合作用下,上海经济增长平台已显趋势性下移,下阶段上海经济将如何运行,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将如何演变,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增长的4个阶段入手,着重分析各个阶段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及其演变,并对“十三五”时期上海经济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增长动力要素的变化趋势作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增速作出情景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以经常账户不平衡为纽带的失衡各方经济增长的动力耦合促成了当前全球经济"失衡并增长"格局的形成。在金融危机余波尚存,重大制度或技术创新尚缺的条件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未改变全球经济失衡的本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实质是通过渐进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的重新耦合。这不仅需要经济失衡各方着力解决内部失衡问题,更需要注重经济增长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成本的合理分担。  相似文献   

4.
排他性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一项技术特征,其机制设计决定于准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即其社会性,这就要求排他性机制的设计必须与包容性增长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相适应。对准公共产品的排他性机制进行重构,应依据该类产品的公共性、排他性的强弱以及消费过程中的不均等性对个人效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大小,分别设计不同的排他性机制,并从根源上摒弃原有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新经济时代的增长动力机制,并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以该理论为基础,研究甘肃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提出快速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水平,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动力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两个关键问题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和区域经济的总体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区域非合作与合作的两种动力机制分析,使用联盟博弈分析工具,探讨了如何安排财政支出协调机制来实现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的解决路径,从而通过区域合作达到推动总量TFP增长的目标,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论文提出和回答了如下几个新问题:美国是如何经营世界经济的?美国经营全球模式及其传导机制是什么?次贷危机和诸多"危机后危机"如何交织作用?美国模式的震荡、扩散和前景如何?论文从次贷危机的解剖入手,透视"美国全球负债增长模式"的构架及其传导和扩散的机制,讨论了"债务危机"、"去金融过度"和"再产业化"等问题,揭示了这个模式的经济学灵魂并估测了它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8.
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何加快发展宁波市的服务业,使其在竞争中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进步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促进我国我省今后几十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自然也是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之一.但如何加以实施需要科学谋划.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认为多年来对小城镇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恰当地被夸大了,应该抛弃;进而对以中心城市为主要模式展开了理性分析和实践的证明.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十二五"期间城市化如何推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动因及如何引发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进行了剖析,认为过于宽松的房贷政策种下了危机的种子,资产化将房地产市场风险传递到整个金融系统,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最终导致这场危机爆发。而金融监管相对于金融创新的严重滞后、金融市场投机者的贪婪与社会责任的缺失、消费过度但储蓄不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这场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是这场危机迅速传染扩散的体制基础。为应对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应高度重视并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注重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完善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呼吁并积极推进建立世界性机构协调全球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