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文化预设是沉积于原语(source language)及原语读者(SL reader)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这无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大障碍.根据奈达对文化预设的分类,分析英汉翻译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沟通,更是文化之间的交融。译者首先要从原语和原作者的角度深入了解原语信息中的文化意象的预设,然后从文化态势对比等跨文化的因素出发,对译入语和其读者的文化预设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考虑文化交际的最终效果,译者可以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适当的修润和创设,在译入语中对原语文化意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文化立场,向来在翻译界引起激烈争论。翻译实质上是两个文化之间的转换,并非局限于符号学或者文字内部。普遍观点认为翻译过程中应更多的考虑把原语的文化,风俗和内涵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主张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可从三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异化策略符合翻译标准中"信"的要求;二是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语文化,满足译文读者了解原语国家的好奇心;三是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可以丰富目的语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黑氏》是乡土文学流派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被评论界归属为寻根文学。文中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集地方特色与民族情感为一体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在作者的笔下有了更深的内涵。其译本由胡宗峰教授所著。运用文化语用预设理论分析译本中乡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文化语用预设视角下,文化语用预设的信息意图及交际意图更为明了,根据该预设信息是否在原语和目的语中具有共享性或共知性,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直译,替代或是略译。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翻译观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这种暗含导致文化缺省。在翻译实践中对暗含在目的语中导致文化缺省的原语采取相应的语言手段予以明示,就能给目的语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实现互明。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两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错位。语用移情最终决定着原语意义与原语文化意象两者之间的取舍:译者要么站在原语和原作者的立场,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要么站在译入语和译入语读者的立场,用译入语的文化意象取代原语的文化意象,或舍弃原语文化意象,只译出原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等性是翻译质量的一个根本方面,翻译质量评估中应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考虑对等。翻译的主要任务是确立源语篇(ST)和目的语篇(TT)之间的对应,考虑源语篇作者的意图,同时产出的译文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相比于信息性语篇的翻译,文学翻译涉及多个因素,包含基于译者概念预设和文化预设的阐释,故应主要以原文与译文的语用及功能上的对等来评估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构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列费维尔和巴斯奈特合作出版的《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一书中,巴斯奈特引入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概念———共谋(collusion)。对苏珊.巴斯内特所提出的这一概念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共谋”实际上是翻译研究实现文化转向的一种可行的翻译策略,它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直译和意译、异化和归化的和谐统一;体现了翻译内外研究的高度结合。译者与原作者和译入语读者就原作、原语言、原语文化和译作、译入语及译语文化的共谋使得原作和译作、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共生、共荣。小而言之,共谋可以达到对原作和原语文化的推广传播,并实现对译入语文化的滋养和丰富。大而言之,这种共谋可以对译入语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建构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语言的正确理解与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翻译的本质是文化翻译。本文拟就关联理论来探讨译者在对原语文化的认知以及在译语文化转换中所运用的关联机制,即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性;文章提出译者要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找出原作品中的最佳关联性,并将其再现在译语作品中,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同样的关联而达到正确解读译语作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语用预设与百科知识以及语言使用者的风俗、信仰等文化因素息息相关.在戏剧翻译中,语用预设显在地制约着观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在<上帝的宠儿>、<茶馆>中,译者在戏剧独白和戏剧对白的翻译中创造、移植或突显语用预设,以保障戏剧语言内交流与外交流的通畅,从而使观众(读者)获得欣赏文学作品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中的文化预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在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中,预设,特别是文化顸设的复杂性很值得引起注意。对文化预设的准确把握有助于译者对原文信息的正确解读,从而对源语信息采取恰当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先生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先驱,在其诸多译著中又以《浮生六记》最见功力。以该译本为例,探讨了林语堂先生在“东学西进”的翻译探索中如何突破重重困难,通过翻译选择来挑战文化预设,并在“忠实、通顺和美”的原则下灵活应用翻译策略以求得中西文化共鸣的成功经验,对于二十一世纪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认为文化依附现象在翻译中随处可见,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依附哪种文化成为翻译过程及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4.
图式即存储于人脑中有系统、有条理、有良好组织性的知识结构。在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双语转换中,图式可分为源语图式和目标语图式。翻译过程实质上就是在这两种图式之间转换的思维过程。本文把图式理论引入到对翻译的解析中来,分析了图式翻译的内容以及图式翻译的过程,以期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研究开辟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用语用学中的顺应性理论指导广告翻译的观点,探讨顺应论在广告汉英互译中的指导作用及广告汉英互译过程中顺应性翻译的一些要求。本文认为在顺应论的框架内,广告翻译应该是以实现广告的最终目的为宗旨的动态的顺应性翻译,这种顺应性翻译更多地侧重目标读者的价值取向、语言文化习惯和已拥有的预设信息,以赢得目标读者的理解和认同,由此使广告翻译有别于其它文体的翻译,使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预设是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进行的假设。预设现象分为逻辑、语义和语用三种。预设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三点启示:翻译的过程就是对译文读者的知识、文化、心理特征等进行预设认知的过程;预设的动态性可以解释译文的多样性;恰当使用预设知识,可以使译文更简洁、连贯。  相似文献   

17.
从传播学角度看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传播模式、传播功能、大众传播和传播对象论等四个方面对传播学理论体系下的翻译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因为完整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感受趋于一致,所以衡量译文的质量还应该考虑译语读者的反映。翻译与大众传媒相结合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个人的社会化和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因而在翻译研究中强调译语读者的作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双关语是中外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对双关语的解释和翻译是解析文学作品的难点。从语用认知及关联理论分析了双关语的理解过程,并从语用翻译的角度探讨了双关语的三元翻译理论,提出双关语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双重推理活动,是译者对双关语原话语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译语文化和译语读者期待的一个估计过程。  相似文献   

19.
照应,作为语篇衔接的一种机制,在语篇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语篇的连贯提供了基础。本文对比分析了照应,尤其是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建构中的特点,指出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分析解读原语语篇照应衔接机制并根据目的语表达习惯重构目的语语篇,对于保证目的语语篇连贯和实现从原语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等效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中对立统一关系的角度 ,阐述了翻译中可译与不可译、艺术与科学、内容与形式、原文与译文、理解与表达、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 7对重要且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认为在翻译实践中 ,没有矛盾就没有翻译 ,翻译之结果是译事范畴中诸多矛盾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