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馅饼。而中国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天上"掉下来之时却毫无准备。反观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学的普同性、整体性、整合性和相对性等理论特点和理论框架都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色市属广西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丰富。近年来,百色市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法律保障不力,保护机制不完备以及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族、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显著,但是,湘西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只有真正努力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也才能真正守护住民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逐步增强.云南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特殊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为了应对中国文明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流变消失的现实,必须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当务之急是引入学校教育,并构建多种形式的教育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并结合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分析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深入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产权具体制度和理论,并借鉴国外已有的相关经验后认为,应采取建立统一的保护组织、摸清遗产家底、确定保护重点、加强保护单位和传承人队伍的建设、在基层建立起保护机制、分类指导保护工作等工作措施,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就保护模式而言,应采用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模式,适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或者指导意见,以建立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7.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这一原则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行动指南。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重庆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际联系办公会为领导机构,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工作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利用科学研究指导保护实践方面,重庆市将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设立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重庆文化遗产学院,由此构建了"政府主导、学界介入、社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庆模式",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及学术研究齐头并进(参看牟延林、谭宏《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以"重庆模式"为例》,《求索》2008年第1期)。2008年10月8日,重庆市政府在重庆梁平组织召开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方佳军和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汪俊在会上分别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了重要讲话。我们选编这一组发言稿,希望借此为全国兄弟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8.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这一原则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行动指南。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重庆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际联系办公会为领导机构,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工作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利用科学研究指导保护实践方面,重庆市将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设立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重庆文化遗产学院,由此构建了"政府主导、学界介入、社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庆模式",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及学术研究齐头并进(参看牟延林、谭宏《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以"重庆模式"为例》,《求索》2008年第1期)。2008年10月8日,重庆市政府在重庆梁平组织召开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方佳军和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汪俊在会上分别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了重要讲话。我们选编这一组发言稿,希望借此为全国兄弟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日本的"无形文化遗产"和韩国的"人间珍宝"给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新的理念。中国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取代了国内原本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与我国西南部接壤的泰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提出了"知识性文化遗产"这一新的概念,并将之划分为七个领域。本文以泰国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对比日韩的保护经验,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性质及其理论基础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权利原则和发展原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所谓权利原则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遵循维护人权和发展公民文化权利的原则;发展原则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遵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原则。重视和坚持这两个原则对我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传承面临困境。一方面,利用民俗影视进行忠实记录是可行的方法,但其中凸现的问题仍值得我们思考。另一方面,影视民俗抽取了民俗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起推动作用。"非遗"的保护要借助影视手段面向大众,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2.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已被列入滁州市级以上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49项。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不能适应皖东地区人文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目前皖东地区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受众性不强、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根据皖东地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各自不同特点,提出民间美术观赏类,民间音乐、歌舞、曲艺、戏曲、杂技等表演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非遗项目因类而宜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民俗研究从历史研究的传统维度转向注重当下人们的生活世界,开始重视民俗的意义理解和文化阐释,强调将民俗事象纳入地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整体社会结构中加以考察。"空间"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文化空间"作为指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形态和样式的人类学专门概念,已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中。而民俗作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领域,却鲜有人关注其空间属性和空间视角的研究。民族民俗文化空间主要有日常生活文化空间、人生阀限文化空间、节日聚合文化空间三层面。通过回族民俗文化空间的建构分析,能更好地展现出回族民俗文化超越时空的人生意义、凝聚精神的社群意义、承传文化的民族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非遗"运动甚嚣尘上的当下,应注意探究和开发"非遗"事象中所蕴含的信仰因素。这样才能从民俗文化"内价值"的角度去理解其内涵,探索其传承机制,从而达到真正尊重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主体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这一理念也有利于对"非遗"概念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而推动"非遗"运动的健康发展。而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俗文化产业才能呈现出良性循环之势,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充分认识和理解"非遗"中的信仰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9年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反映出当今主导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两个关键词:“语境”和“非遗”。研究者重视前者,主要是对西方理论的追随;研究者关注后者,则是学术与政治的合流。“语境”研究实际上也对学者参与具体的“非遗”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2003年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工作已远远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理论研究较为滞后。藉此,论文旨在总结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趋向,展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点,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学理上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前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一个热门领域,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于保护主体这样一个前提性基础问题的探讨都严重不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成为难题。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依此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条理论假设,并运用耿村故事的传承与保护为个案对假设进行了经验验证,力图对当下和今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些新的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百色市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市之一.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百色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得到初步建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百色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还相对单一且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探索更丰富、更多元化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如影视保护与开发模式、小型专题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节庆文化保护与开发模式,让百色市已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焕发出更灿烂的光芒,深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挖掘与整理.  相似文献   

19.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无论是立法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围入手,厘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的关系,进而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并提出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权利种类,重点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保护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均存在分歧,而合理界定其内涵和范围,对于中国将来制定相关立法具有积极意义。以国际公约和国家、地方有关规定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被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等具有社会进步性的活态文化遗产。其范围包括:(1)民间文学艺术;(2)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3)文化空间;(4)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力求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