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评估西安石油大学受普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检测大一到大四学生13154人,采用SPSS分析处理数据。结果:全校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1.8%,其中心理障碍的易感群体为女生、贫困生、农村生和多子女家庭的学生,以履大二和大三学生;全校学生UPI心理症状提取出12项因子:自我困惑感、情绪波动性、思维缺乏感、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人际挫折感、社交性回避、强迫性行为、神经性紧张、消化性不适、生活危机感、性心理敏感;这些因子不同程度地分布于各年级和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之中。结论:全校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对约20%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拟开展相应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乐观主义在大学生应激与危机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学生生活应激调查"(SLSI)和自编"大学生乐观主义量表",从大学生中抽样441人,采用AMOS拟合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直接效应模型中,生活应激对心理危机有显著诱发效应,乐观主义对心理危机产生显著干预效应;在中介效应模型中,乐观主义对生活应激产生显著缓解效应,并对心理危机产生显著干预效应。认为,乐观主义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和独特心理资本,其核心品质或资产是高乐观、高效能与低悲观、低失败。乐观主义在生活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具有缓解应激和干预危机的双向中介效应,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提供了实证参数和工作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由学生自身的和社会及家庭原因所致。其主要表现为狭隘、抑郁、恐惧、狂躁、焦虑不安、神经过敏等。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途径。一是自我调适,包括①确定正确的自我观念;②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③健全心理防御机制。二是社会调适,包括①请人疏导;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开设心理门诊;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心理困境,保持良好状态,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是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调查精神卫生状况的工具。UPI最初是由日本的心理学工作者编制的,1993年,国内的同行对其作了修订,使其在国情化、标准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在此之前,关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工具,各高校自己编制的问卷大多没有进行信度、效度等科学指标的考察,研究结果很难令人信服,各校之间也无法进行比较。实践表明,UPI能够较科学地评估大学新生的心…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江苏大学2003级6135名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采用UPI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大学新生中有19.96%的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有29.68%的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主要以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困扰、强迫和神经衰弱等问题居多;男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明显高于女生;工学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高于医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生。针对大学新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高校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新生的自立和自理能力,使其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成功度过大学新生适应期。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和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对31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程度高于常模;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学生来源等维度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均不存在差异。但是。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明显低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和谐的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诸种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开情绪上的“疙瘩”,割除心理上的“肿瘤”,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系统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本文从这一思想出发,探讨和论述了大学生当中最常见的五种心理障碍和具体表现,即:应激心理障碍、情感心理障碍、意志心理障碍、焦虑心理障碍、挫折心理障碍.并在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提出了多角度的防治对策,以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矫正与调适,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处于心理活动不稳定的时期,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会使部分心理不良的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者则会引发精神、神经疾病。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关报道已不鲜见,据杭州市科委组织的对农村、城市不同类型的七所学校的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心理障碍追踪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为13.6%,高中生18.29%,大学生为25.39%。说明心理障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湖南医科大学对872名大学生的调查,其中有21──35%的大学生存…  相似文献   

9.
了解了成教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及其关系。采用SCL-90测验成教新生321人。统计分析了其心理健康资料,结果显示:53.4%的学生有重生活压力,43.9%的学生有重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主要分布于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约6%~9%的学生存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敌对等心理障碍;学生心理障碍对其心理压力有回归函数关系。通过学生心理自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可缓解其心理压力并解除其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表现和影响自我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圈”,必须加强引导、规范和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社团存在着成员流动大,组织不稳定;活动场地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学校重视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政治方向;健全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骨干素质,引进竞争机制;定期检查,及时表彰;并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使社团活动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给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对河南理工大学2007级2729人和3005人施测《心理卫生评定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问卷,并利用WJZ心理测评软件和SPSS10.0分析处理数据。结果表明:(1)2007级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和大学生常模。(2)施测SCL-90的学生有13.19%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施测UPI的学生中第一类人群占8.84%,第二类人群占37.93%。(3)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敌对、焦虑和精神病性等方面。(4)男生较女生易于敌对,女生较男生易于恐怖;独生子女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优势;来自中等城市的学生心理素质最佳,大城市、小城镇次之,农村和边远农村最差;专业满意度最高的人心理通常最健康,最不满意的人最不健康。  相似文献   

12.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抽取南京3所高校475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和90项心理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研究。根据UPI得分,4.2%的女大学生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障碍。SCL-90结果统计发现,女大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分数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显著。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关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必须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对此,已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给予了高度重视。文章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及其标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维护和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对四所工科院校1208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有36.3%的工科院校大学生存在轻度的各种心理问题;在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偏执4个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在人际关系紧张、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和偏执9个因子存在年级差异;在情绪失调和敌对方面存在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消极的应激反应会使大学生产生心身障碍,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安定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而高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应激状况。体育锻炼能减缓应激,有助于提高对应激的应付能力,增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特困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除了面临经济压力,还要面对学习和心理压力,从而更容易出现学习、生活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从环境和心理等因素出发对在校特困生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寻求预防和解决高校特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某高校2012—2013年度计算机学院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进而运用效应量(Effect Size)分析了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及在各个年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较差,四年级毕业生的表现最好;一年级与三年级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焦虑、抑郁等几个维度上的表现明显差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