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权力的制约不仅仅需要对权力的直接执行者加强教育,并提高其觉悟,更需要利用制度来加以约束,防止权力的滥用.本文主要从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人治的弊端以及制度在制约权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利用制度来制约权力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观念、规则和制度组织方面对如何构建良好的制度来制约权力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腐败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制度措施。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制度决定腐败的机理,揭示了中国现阶段腐败的制度根源:现有的制度导致公共决策领域的范围太大,腐败的机会增多;其次,现有制度导致公职人员行为的激励机制扭曲;最后,现有制度对腐败行为的约束机制不足,惩罚太轻,使得腐败行为的预期成本很低,腐败行为相对“廉洁”行为来说非常“合算”,使腐败行为大量发生变为现实。文章提出了反腐败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的效率,我国新预算法明确提出强化预算约束的理念,这将成为今后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的方向.美国德克萨斯州以预算规则及其制度安排来有效地约束政府行为,尤其是在预算编制环节体现出的预算规则的法定性、预算编制程序的规范性、支出部门的责任性、预算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对于我国地方政府构建具有规则约束力的预算编制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腐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腐败行为是有成本的。在经济学家看来.腐败行为是腐败官员作为“经济人”角色的一种“自觉”活动,但由于腐败破坏了经济系统既定的帕累托状态,损害了效率和公平,因而腐败被经济学认为是可“理解”但不可“容忍”的。现行的反腐措施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的实施也是有成本的,这或许不是最优选择,经济学家更希望找到一种制度能够“经济学”地“内化”腐败,使腐败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5.
腐败裂变式扩散:一种社会交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腐败与反腐败是一个不断博弈的矛盾过程,腐败的形态在反腐败中不断演变。随着腐败产生的制度环境发生变化,当前中国腐败现象的蔓延形态呈现出“裂变式扩散”,即腐败从个体向群体甚至向整个组织扩散,从低层级按管理逻辑向高层扩散。对中国腐败裂变式扩散现象进行社会交换分析,发现其存在两种动力机制:一是内驱机制,即腐败行动者为了更安全地实现利益扩张而建构腐败关系网络;二是外驱机制,即腐败行动者受到圈子内规范约束而维护腐败关系网络。腐败关系网络的生产和再生产导致了腐败裂变式扩散。但腐败的裂变式扩散是一个通过策略实施耦合上述两种动力机制的复杂过程。腐败行动者通过风险评估和试探交换策略来寻找腐败交换对象,通过拟亲化和服务渗透策略使自身进入“自家人”圈子,通过共赢共溃策略来增强腐败群体的利益共同体意识。腐败交换秩序是上述策略实施的综合结果,这种微观社会秩序生产着支持自身运作的规范与逻辑。  相似文献   

6.
社会秩序的变迁与制度结构的变迁紧密关联,制度结构的变迁括约了社会秩序变迁的过程。制度结构中的正式规则是根本性的,但非正式规则同样参与了社会交易。非正式规则的产生和变迁主要由传承、派生和重复博弈三种途径构成,但其局限在于自身的不自足性。非正式规则作为社会秩序的隐性调节力量,其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正是非正式规则得以生成与演化的内在根据,也是其获得制度生命的根源所在。其中,价值系统是非正式规则的核心,引导着社会主体的行动方向和社会秩序的变迁,使得社会秩序的变迁具有深刻的内驱动力。社会变迁就是寻求一种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平衡,形成一种体制性的博弈均衡和相互调和。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一种社会失范行为。它是权力缺乏制约、私欲恶性膨胀、权力资本化和新旧体制转换共同作用的结果。用社会学视角解决反腐治本问题 ,其思路是完善制度约束人 ,有效监督激励人 ,严法弘德规范人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假设的逻辑起点设定了行为主体在行为选择时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金钱和权力的理性化".在面临恪守诚信与自身利益的冲突时,行为主体很容易"理性"地选择追求自身利益.专制社会遗留下来的"唯上"思维就是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唯上"思维的行为主体在不健全的制度体系下,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选择"唯上"而放弃"唯实",这种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诚信社会的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来引导和约束.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的构建,让制度来均衡利益,提高违背诚信规则的成本,从而通过利益导向引导行为主体恪守诚信规则.通过制度约束产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能够逐渐地积淀为主体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9.
规则可用于分析国家权力制度变迁和乡土社会秩序流变。社会规则生产的终极目的和无意后果在某种程度上权威性地投射出个体与社会关系重构图景。规则作用于社会秩序的调节与其在制度建构中的演化和生存独立性相关。以庭院空间生产中小农的行动逻辑来解析规则的生产是从微观视角对农村社会秩序的生发与规则形成进行解读。小农作为农村最重要的劳动力主体和社会组织,透过其在庭院空间生产中的行动逻辑,可分析农村社会秩序变迁与规则生产过程。农村社区庭院空间生产过程是规则运作下小农行动策略的连续调整,从复杂多变的乡村社会变迁场域中抽离出庭院空间这一小农行动空间,探析"规则—行动"框架下小农行动逻辑是了解小农行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官员同样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在特定的制度约束下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诱致腐败的心理基础。如果制度存在缺陷,使腐败活动的收益超过其成本,腐败自然趋于泛滥。文章构建了政府官员腐败的成本一收益模型,指出腐败的收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腐败成本则包括预备成本、实施成本和风险成本,具体分析了贿赂型腐败和贪污型腐败中政府官员的行为选择。在此基础上,认为腐败的关键在于制度缺陷,必须严格地对约束个人活动的不同制度环境进行比较,将廉政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制度上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体现为制度的正义性、合理性、道德性与规范性、可操作性相协调统一的制度伦理 ,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基础和公共理性生长的基点 ,它对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秩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由此决定了制度伦理在扭转“道德失范”、社会道德重建过程中是必须先行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2.
制度与制度权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本质上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行为规范,它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符合某种秩序的要求。制度权威的本质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和社会交往过程内在秩序性要求的服从。制度和制度权威建设,必须使制度符合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社会关系和人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在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现了偏差.本文论述了地方政府作为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及在实践中存在的偏差行为,并进行了规范偏差行为的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作为公司治理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创生秩序,主要调节人的自然属性,治理完备契约。而公司治理文化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升华,是一种自生秩序,更注重调节人的社会属性,治理非完备契约。公司治理制度与文化两者之间是既互补又替代的关系,因此在治理企业时,要把治理制度的设计与治理文化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将社会结构和法律制度结合起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生成机制和生成过程,重点考察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如何从礼刑分离的礼制过渡到法家的法制、最终形成礼法合一的社会基础。并且指出,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相互适应和相互推进的。  相似文献   

16.
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在控制与调节个体行为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智障人士服务的过程中,服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关系到智障人士社会适应行为的获得和保持。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智障人士服务工作者很难获得成功的经验。成功经验的缺乏容易导致智障人士服务2f-作者自我效能感的丧失,从而影响到对待工作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提高智障服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谐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是人类的各种冲突。道家是从字宙秩序层面看待社会和谐的.合道是万物和谐的根本机理。在老庄那里.达到和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社会秩序向字宙秩序返回.另一条是人心或人性向自然人性返回,字宙秩序和自然人性是道家和谐观的两大支柱。道家和谐观对于处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冲突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规范指称"标准化的秩序"。社会规范指的是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指南,因而也是人们具体行为必须要遵循的行为法则。儒家的社会规范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德礼"为核心的积极的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的力量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根本态度;二是以"法刑"为核心的消极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的制裁来暂时控制人们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其合理性。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规范不是来自于近代社会学理论所讲的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秩序。因而"三纲五伦"以及"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跟近代的社会学理论相比,儒家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儒家的社会规范不是以平等的个人,而是以有差别的个人为前提;其二,儒家规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功利性或者效率性,而在于实现道德性;其三,儒家的规范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契约,而是为了实现阴阳五行的自然秩序。  相似文献   

19.
矛盾学说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运用矛盾学说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矛盾学说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运用矛盾学说,分析社会矛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重大。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要防止社会矛盾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冲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包括建立规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以及能够有效处理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党面临的具体历史任务和所处历史方位决定了党的利益整合功能的内涵是具体的、历史的。当前,面对着"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执政党在利益整合方面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坚决纠正和制止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教育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