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琪 《南都学坛》2013,(6):120-121
<正>一、多重管理下的三江并流地区云南三江并流地区于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后,在2003年又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择区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从此,三江并流地区进入多重管理的时代。类型化部门立法模式导致了该地区处于多部法律管制的局面,一个地区处于多部法律的管理之下,势必会影响管理的效率,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八个片区,全部处于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其基本上将该名胜区内的核心区域囊括在内。所以两者于各自的管理机构就不可  相似文献   

2.
怒江水电开发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及文化保护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云南省怒江州位于“三江并流”的腹地,有“东方第一大峡谷”的奇观,近年来,有关怒江修建大型水坝的各种争论愈演愈烈,本文以怒江要建成两库十三级的水坝为前提,着重分析建坝之后会给怒江旅游业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民族文化保护造成的影响,针对可能带来的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珍贵的民族文化,促进怒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三江并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诞生的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各少数民族在长期艰苦的探索中,不断深化对这一联系的认识。他们不仅在生产活动中以大自然提供的物质为工具,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并同时保护大自然,而且在生活中把大自然视为朋友,以淳厚的友情珍爱大自然。发展到精神世界里,他们把大自然尊为心中的神灵,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在历史上,各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历程中产生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平衡,促进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华魂》2008,(2):65-65
泸水县地处怒江大峡谷南大门,属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交通便捷,是云南省怒江州的"门户"与"窗口"。最近,我们访问了泸水县委书记张何仁同志。  相似文献   

5.
滇西北是举世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都非常富集的一个区域,该区域有“三江并流”、“丽江古城”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也是“藏彝走廊”和“茶马古道”的重要区域.多元化的宗教信仰是滇西北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翔实的资料,论述了滇西北各民族宗教及其相互影响,诸如整合多种宗教因素而形成新宗教、跨族宗教信仰、各民族圣境灵地的共同信仰、不同民族之间的活佛转世等.提出当下面对宗教的变迁,应该借鉴历史经验,促进滇西北各民族宗教关系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江并流地区同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包括数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这些保护区域之间存在诸多重叠之处,导致管理体制不顺、与当地社区居民冲突不断、保护区管理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三江并流地区多种保护区域重叠的基础上,分析保护区重叠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重叠问题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西北部的崇山峻岭间,流淌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均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进入横断山,便自北向南,相距咫尺,并头推进。它们穿越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险峻大山,一直并行达170多公里,故称“三江并流”。这一区域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结合部,地球运动引起板块碰撞缝合,才造就了“三江并流”这一独特、奇异的地质景观,举世罕见。  相似文献   

8.
国家公园建设的目的是探索一条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之路。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之一,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极其丰富。在分析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森林文化及对生态旅游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指出要突出森林文化的主体地位,把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融入到当地的森林文化特色之中。通过开发森林游憩区,举办森林文化节、高山花卉摄影展、绿色食品博览会、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果展、绿色夏令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基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在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构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1月 17日至 19日 ,云南首届普米族“吾昔节”文化研讨会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隆重举行 ,来自省内外的 30 0余名普米族嘉宾、学术界专家及众多新闻媒体代表与兰坪 2 0多万各族人民沉浸在欢乐详和的节日气氛中。兰坪位于著名的“三江 (澜沧江、金沙江、怒江 )并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 7% ,是全国唯一的普米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县长和树军主持了文化研讨会 ,并向各位来宾和专家们简要地介绍了兰坪县情及发展目标 ,诚挚地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投身到振兴兰坪经济文化的大潮中。云南民族学会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涵义深刻、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许多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是思维方式的一次大变革.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以"三江并流"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模式为例,从生态思维的角度对生态文明、生态理性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学术命题,对于中国民俗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有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依然保留得相当完整。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相互融通,构成多民族的中国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民族间文化差异日益缩小,因此而带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主要是静态保护,但民族传统文化不会静态存在,离析与重构一直存在。文化离析与重构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它符合民族成员的主观愿望,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因而离析与重构可以使民族文化得以更好传承,对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保护民族大众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民族大众文化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支点.然而,面对如此强势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同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突出表现是民族大众文化的衰落.若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无异于毁掉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将是保持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途径,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支点就是民族大众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与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地区毗邻的大陆东南亚地区,是中印传统文化与大陆东南亚本土文化相互渗透的"混合"文化地带."和平跨居"文化生态模式在中国与大陆东南亚交汇的边缘地区真实地存在.这里复杂的地理环境、松散的社会组织、多样且兼容的民族文化、特殊的人地关系,以及良好的国家关系等等,为塑造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保护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各级政府是民族文化保护最重要的主体。目前,在民族文化保护中,地方政府存在认知不清、职能不明、工作不力、措施缺位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明确各级政府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的职能与地位,形成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机制与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多种文化共同教育的途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与消亡。正确分析评价作为文化重要主体的传承人的历史作用与当代生境,实现文化解困,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有利于人类在绚烂多彩、生动多样的文化生境中自由、和谐地共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亨廷顿以"文明的冲突"的范式来解释冷战后世界的格局,这一理论的影响也大大超出其最初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领域,而渐渐成为决策者、研究者以及普通大众思考多元文化的重要视角之一.在对澳门的多元族群和文化的研究基础上,文章指出在这个城市,多元族群文化以交流、融合为主,突破了亨廷顿所认为造成文明差异和冲突的种种因素,而各自形成了相互借鉴和交融的文化杂合体.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多种源头、多层蕴涵,栖息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独特规律的进程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古典文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一旦与周边少数民族富于活力的文化发生碰撞、结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景观。文章仅以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交流现象突出的楚辞、汉赋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对民族文化资本化的社会背景 ,现实基础以及社会结构与文化权利、人力资本与地方性知识、文化变迁与发展空间、制度融合与社会发展等一些问题的相互关系展开了探讨。认为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实践活动是民族发展可资利用的一种方式。通过民族文化资本化去获得经济利益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而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些实践活动还有可能是对规范经济运行的规则的修改与制订 ,从而具有了争夺生存空间的意义。并且认为民族文化资本化的意义还在于对人类多种可能的生活方式的寻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