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循环经济及政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不断增大的经济系统控制在赖以生存的地球物理和生态极限之内。为此,提高生态效率将成为实现循环经济目标的重要路径。发展循环经济应在输入端、过程中、输出端“三个阶段”应用5R减量化手段进行全过程管理,并遵循5R减量化手段的应用原则。最后,本文构建了基于伙伴关系的政府、企业、社会三方联动的3P治理模式,并建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增长使我们需要从关注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到关注资源的生态效率。发展以生态效率为本质的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效率有助于减缓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以使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生态经济,也是我国政府目前大力推广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要从政府与市场分工的角度来认识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考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提供理论依据,并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克服政府失灵,最终通过政府与公众的合作推动循环经济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4.
德国、日本、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基本法虽已出台,但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需要通过清理和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启动缺位法律的立法工作、加快地方性立法进程、完善配套的制度建设等措施加以改进.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国外发达国家对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和制度实施均比较成功,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现有立法不能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求,需要逐步明确我国海洋循环经济立法模式,参考国际经验修改现有法律规范,构建相关制度,以完善我国海洋循环经济的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的理论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模式替代末端治理模式是一场范式革命。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物质流动的多重循环性、科学技术的先导性、综合利益一致性和全社会参与性等特征。我们应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章在介绍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基本内涵与主要原则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效率构建评价和预估体系,以广东省2006—2016年数据为样本,利用PCA-DE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但环境污染治理发展缓慢且存在停滞现象;技术要素推动效果稳定但规模效率不经济导致DEA无效单元较多;根源在于循环经济发展缺乏稳定资金来源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保持经济增长模式不变条件下,广东省的生态压力与经济发展将同向增长。最后,结合实证结果从科技创新驱动、生态资本融资、经济发展平衡和健全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优化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新、最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已不单纯是环境的保护,而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应借鉴德国、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建构科学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制定和完善适用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  相似文献   

11.
采取立法以及各种政策措施推动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是国际上的重要实践之一。本文在概括国内外推动循环型社会发展动态以及实施立法活动的基础上,对我国正在开展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项目进行了系统介绍。阐述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基本目标,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征及立法所关注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总结了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从长远来看是难以为继的。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形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根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1999—2008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传统经济模式已不能支撑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贵阳,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贵阳市的必然选择。贵阳市以循环经济模式创建生态城市,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循环型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生态城市。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特别适合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不受其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循环经济应覆盖第一、二、三产业,覆盖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这样才能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循环经济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对资源环境的权责不对等问题,生态文明城市应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统一的文明城市,为使文明城市既能青山绿水常在,又能金山银海富存,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拓宽经济发展思路、变革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产业生态转型,探索走生态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经营对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以及提高城市竞争优势等诸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生态经营体系要形成“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公众参与”的多层次经营主体;要从构建生态建筑系统、城市绿化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态景观系统等方面人手,全方位地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与经营;同时应创新生态开发思路,以知识化和信息化来提高生态经营的效率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论     
循环经济是人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原则,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循环经济的产生、基本内涵及原则入手,在深入研究并借鉴国外实施循环经济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八个子系统构成的我国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这一思路对我国走上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两型"社会及现代农业建设的需求,本刊联合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围绕"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主题,组织了本次笔谈。李明贤教授就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锁定与替代策略展开探讨,她在分析低碳农业内涵及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时,各种替代技术受到农业边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人地矛盾等方面的制约,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以利益为主的外生变量,才能实现低碳替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刘纯阳教授则基于我国循环农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现实提出,我国要跳出狭义农业和农民的框框,围绕破解"唐斯难题"来加强循环农业及其人才培养,包括培养循环农业的管理者、技术人才和具有循环农业理念的企业家。蔡立湘研究员结合南方丘陵区自然条件,提出要着重解决稻田系统循环、稻田系统外循环和区域系统循环三个循环层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提高能量利用率、饲料报酬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等产业链环接口技术,构建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黄璜教授则分析了湖南生态农业建设的难点,认为在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建设生态农业理念的同时,政府要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完善其研究与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绿色水平。  相似文献   

19.
循环农业是以农业生态系统能量高效利用、物质的科学、充分循环为目标,按照“资源一农产品一农业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使生产过程中上一环节所产生的副产品成为下一环节的“原料”,形成范围大小不同、层次高低不同的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由初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当前,生态农业已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生态农业”。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长株潭地区,近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切实采取措施加以破除,以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