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Goossens提出的隐转喻理论以及Ruiz de Mendoza和Velasco对隐喻与转喻互动方式的论述为框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体现"愤怒"情感的习语进行个案分析。研究结果不仅充分体现了习语内部认知机制的复杂性,也对隐喻和转喻相互作用模式进行了适当的描述与更加直观的展现,进一步证明隐喻与转喻共同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二者在概念层面存在密切联系,是人们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喻比隐喻更加基础,并为隐喻提供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2.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杨成虎教授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转喻研究是继隐喻研究后的一种认知语言学新理论。这一理论侧重研究人类概念范畴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可及性机制。目前,认知语言学界对转喻的认识尚不一致,转喻的认知机制和理论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语法研究转喻,称为语法转喻。  相似文献   

3.
隐喻和转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有足够的语言证据支撑这一论断,但相比之下,非言语隐喻、转喻的研究却受到轻视。为深化隐喻、转喻的概念本质,以香奈儿5号香水广告片为例,分析片中的概念隐喻"爱情是一场旅行"和概念转喻"香水代表爱情/爱人"如何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非言语模态之间的互动建构广告意义。研究表明多模态隐喻、转喻在广告中可巧妙构筑认知与劝说的关系,提升广告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义学中语义变化机制研究中概念转喻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认知语义学语义变化机制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概念隐喻上,而对概念转喻的机制讨论得还不多。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转喻已被看做是与概念隐喻作用相当的另一种认知机制,并在认知语义学中得到了应用。整理了国外运用概念转喻研究词汇语义变化机制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评价语义变化机制研究中概念转喻取向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英语职业委婉语的语义模糊和扬升机制进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职业委婉语实现委婉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概念转喻借助整体与部分间的同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模糊,而概念隐喻则借助相似认知域间的跨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扬升。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表达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体现人类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两种基本认知方式。文章通过具体语例考察了英、汉体育竞赛新闻语篇中的隐喻和转喻表达所体现出的认知方式上的共性,并从文化维度分析了两者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体育竞赛新闻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惯用语深层义的产生主要来源于隐喻和转喻。隐喻的形成必须有概念域的相似性,基本途径为本体映射和认知映射,主要有三种类型:整体隐喻、部分隐喻、双重隐喻。转喻的产生依靠概念域的邻近性,包括4种类型,11个小类。隐喻和转喻的共同作用也是惯用语深层义形成的主要原因。惯用语中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包括隐喻和转喻连续发生、隐喻和转喻并行发生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承认隐喻作为一种基本认知方式的基础上指出,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存在"厚此薄彼"的嫌疑。在详尽论述转喻的定位和隐喻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基础上,结合认知发展知识,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思考,探究隐喻和转喻的甄别以及转喻本体研究等问题,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作为人类基本认知方式,甚至比隐喻更基础。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是习语认知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把概念转喻和共有文化常识作为认知机制参与习语喻义的解析似乎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本文以概念推理为核心,以语言学认知理论的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基于人类经验而形成的概念系统在生成习语喻义中的原初性活动;同时指出概念隐喻在解释习语认知意义方面并非起决定的作用,忽略概念转喻和共有文化常识的认知作用,对习语喻义的理解是有缺失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两大认知工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两大基本概念体系,是两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诗词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仍然是创作者对日常生活中某些普通的隐喻和转喻进行提炼和拓展,由此创造出来的鲜活意象.本文对李清照词中的隐喻和转喻进行研究,发现可以将它们归纳为几个隐喻概念和转喻原则.  相似文献   

11.
转喻和隐喻是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甚至比隐喻更为基本。而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却没有像隐喻一样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首先讨论转喻的界定,在对转喻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两种译本,探讨了转喻翻译的四种策略:对等翻译、转喻转移、文外尾注和认知归化。研究表明,转喻理论能比较有效地解释转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提喻具有独立的辞格地位和鲜明的认知理据。和转喻、隐喻一样,提喻也是一种认知模式,三者体现的都是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互动。从认知的视角看,提喻、转喻和隐喻基于概念与概念之间不同的心理可及程度而形成连续体关系;进一步分析,提喻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思维模式,转喻和隐喻都是建立在提喻的基础之上,因而三者能形成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13.
习语的本质是否可分解的,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习语可以被视为任意性和可分解性的连续体,位于连续体中绝大部分成语的意义是有理据的,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来识解.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普遍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表达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概念转喻是用突现、重要、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部分.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在以往学者对"手"的习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重新对英汉中"手"习语进行认知分析,帮助我们构建"手"习语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14.
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9—2018年CNKI数据库中转喻认知研究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剖析,探讨国内转喻认知研究的总体趋势、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问题。研究发现:1)国内转喻认知研究总体上呈现波浪形上升趋势;2)研究热点包括转喻本体研究、转喻与隐喻的关系研究、转喻在不同语言层面(词汇、语法、语用、语篇等)的应用研究等;3)研究前沿涵盖转喻与构式语法、语用推理、(概念)隐喻、范畴化、意象图式、转喻的本质与认知机制、语法转喻等;4)研究方法多为思辨研究,缺乏实证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4):130-133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俄汉语中的“рука——手”同属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手部动作认知、情绪认知、场景认知、权势认知、身体结构认知等方面研究俄汉语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交互作用在词汇层面的连续体关系,将有助于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俄汉语转喻和隐喻思维模式的异同,探求造成两个民族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扣转喻是两大认知工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两大基本概念体系,是两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诗词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仍然是创作者对日常生活中某些普通的隐喻扣转喻进行提炼扣拓展,由此创造出来的鲜活意象。本文对李清照词中的隐喻扣转喻进行研究,发现可以将它们归纳为几个隐喻概念扣转喻原则。  相似文献   

17.
通感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用于交际和描述需要的认知工具,因而对它的研究也转移到了认知的视角上。概念隐喻理论、转喻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都相继被用于解释通感隐喻现象,但前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通感隐喻中从一个或多个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现象。而概念整合是一种包含复杂的认知过程的理论,它能对一些新奇的和新创的表达方式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能更加清晰明确地阐释通感隐喻的工作机制。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托,对通感隐喻的工作机制进行双空间和多空间模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worm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名词动用隐含的概念隐喻和转喻;找到名词动用的隐喻、转喻生成机制和认知理据,从而观察概念形成的轨迹,名词动用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揭示名词动用在线理解过程中动态的概念整合现象;分析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路径。同时指出隐喻、转喻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的语义解读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名词动用是一种语言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和特点。语料的分析研究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来自人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来自人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密切互动,还和各种食物的享用处所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证的研究还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如下认知特点:转喻在其转隐喻连续体中具有重要的认知作用,较大的概括性使"吃"作为源语域得到更多的凸显,较高的使用频率使"吃"具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对食物的体验面越广,"吃"的隐喻性用法也越多,概念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力,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汉语文化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意义的动态识解观、"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分析解构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结构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的认知机制和动宾搭配原则.文章指出,对这两类动宾非常规搭配结构的解构依赖于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这一结构的理解涉及对宾语、动词和动宾结构这三个层面上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动宾非常规搭配受动词和宾语显著度的影响,动词和宾语需具有代表和触发相关概念框架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