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尝试者胡适在1919年《谈新诗》一文中大谈李义山、美白石诗词之“具体性”的那一刻起,中国古典诗文化的“物化”境界就不断向中国新诗散发着自己瑰玮的光辉,展示诗学基本思维模式的赋、比、兴更以其各自的“物性”积极参与到中国新诗建设的世纪性工程当中.如果说“赋”对客观外物的观照方式牵引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宏观取向,“比”的物态化、  相似文献   

2.
《周易》卦爻辞具有诸多文学因子,可看做是一部原始歌谣集,具有一定的文学意蕴.同时,从心物关系的角度对赋、比、兴加以界定,可以发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在《周易》中就已初现端倪,只是《周易》中赋、比、兴的运用还略显稚嫩,并不成熟,赋体多是短章,兴体数量也较少,往往比、赋,比、兴合用.《周易》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并非偶然,因为其思维基础是《周易》中的取象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组重要的概念。古往今来,对“赋、比、兴”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所进展,但多侧重于对它们和形象思惟之间关系的探讨,至于“赋、比、兴”自身的内函和外延,却仍然缠夹不清。我认为,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学遗产,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历来把“赋、比、兴”视作《诗经》中三种具体表现手法的观点是错误的,“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总体表现方法的概括。作为总体表现方法的“赋、比、兴”的含义自然与作为具体表现手法的“赋、比、兴”的含义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比、兴、赋作为我国诗歌创作方法的优秀传统,在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得到高度评价,被肯定为形象思维不能不用的创作方法而大放异彩。 前些时候,报刊上开展形象思维的讨论,发表过不少关于比、兴、赋的文章,对比,兴,赋的概念作了大量有益的阐述。但是,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本着“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给比、兴、赋作出通俗的解释,迄今尚付阙如。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课本中既有大量文艺作品入选,作文又离不开形象思维的训练,那么,弄清比、兴、赋  相似文献   

6.
“赋、比、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元修辞”。借用布洛的“审美距离”概念、参以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对它们的内涵及意义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就审美距离的生成而言,文学的修辞方式比它的表现对象更为重要。“赋、比、兴”这三种修辞方式,可以从审美距离的角度加以考察;它们在不同的写作策略中被有效地运用,是保持理想的审美距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赋比兴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赋、比、兴,历来多数学者是将它们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或写作方法。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阐发了赋、比、兴是三种最基本的文学思维,是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心物交互作用的三种不同的方式。它们在短诗小令中往往能独立显现,而在长篇巨制中则常常是相互兼容。我国古代很早就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赋比兴”论,实在是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8.
古代"毛诗"(<诗经>)开创了"比、兴"传统,当今"毛诗"(毛泽东诗词)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毛泽东的诗论和诗词创作都足以说明"诗要用形象思维"、"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它体现了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和对诗歌创作规律的把握,对诗歌鉴赏和诗歌创作以及今后中国诗歌民族化的发展方向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前人论赋、比、兴者,或拘于《周礼》所言诗与音乐的关系作诠释,或拘于《诗经》文本的编排体例和表现手法作诠释,要之都离不开《诗经》产生时代的周代社会背景作参照系。然而,当今许多学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查的结果已充分表明,《诗》三百篇并非全是周代诗歌,还往往积淀着史前时期巫文化的丰富深刻内涵。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一角度切入作进一步的研究,并作出新的解释呢?所谓赋、比、兴,当是原始先民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或日“原逻辑”思维方式造成的语言表达特性的历史积淀。文化人类学提供的大量材料表明,史前人类是很少甚至…  相似文献   

10.
从"心物关系"的角度对赋、比、兴加以理解,并将《周易》看成一部原始歌谣集,可以发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在《周易》中就已初现端倪。只是《周易》中赋、比、兴的运用还显得较为稚嫩,并不成熟。赋体多是短章,兴体数量也较少,往往比、赋,比、兴合用。虽然赋、比、兴的运用并不成熟,但却增加了《周易》卦爻辞的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