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是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通常具有乌托邦色彩或意识形态色彩。我们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英国文学中乌托邦类型的中国形象加以剖析,透视英国作为中国形象的塑造者的心理动机、现实需求和深层的文化结构,阐释乌托邦类型的中国形象所具有的寄托希望、质疑现实以及颠覆现存秩序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回眸20世纪中国文学在韩国的研究轨迹,对韩中两国的学术界都有重要意义。20世纪韩国的中国现当代 文学研究与中国的研究方向差别不大,中国当代文学及港台文学研究方面较落后,研究对象集中。21世纪的研究倾 向是:韩国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更多起来,并脱离中国研究的既定道路,韩中比较文学研究相对活跃。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涵盖了跨国的文学关系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两大研究领域。为了适应国际文学关系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日益增强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将比较文学增列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个独立学科,并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联合,组成了基础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以加快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进度。我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以中文系的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及外语系的欧美文学方面的研究力量为基础组建的。学科组成员中,有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Z人、第二和第…  相似文献   

4.
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其理论思维与比较文学研究较为接近,在被引进比较文学领域以后,被比较文学吸收、融合,使研究手段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随意性,形成比较文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接受研究,为研究者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和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活力。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既有因果联系的一致性,又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差异性。在比较文学中,接受研究的视线主要凝聚在读者(接受者)身上。影响研究则是在接受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作品(放送者)上。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是文学事实联系的因与果,是异域文学相互关系的两个对等的方面,它不仅弥补了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践上的不足,而且为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空间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与思想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如何利用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比较文学学科的悖论性格、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关系、比较文学第四种模式、文学人类学及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特质等。这里发表的即是他们就上述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如何利用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比较文学学科的悖论性格、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关系、比较文学第四种模式、文学人类学及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特质等。这里发表的即是他们就上述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的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如何利用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比较文学学科的悖论性格、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关系、比较文学第四种模式、文学人类学及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特质等。这里发表的即是他们就上述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8.
一 在西方,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开始很早,但近年来已逐渐陷入了“比较文学的危机”。众所周知,以究渊源、查媒介与重考证等“经过路线”为其主要特点的法国影响研究学派,曾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它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论和孔德的实证主义论,因此,使他们“压上十九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背上了“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而一味拘泥于狭隘的有直接亲缘关系的两国文学间的比较,又使之变成对两国文学间“外贸关系”的研究,而陷入了“比较文学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如何利用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比较文学学科的悖论性格、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关系、比较文学第四种模式、文学人类学及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特质等。这里发表的即是他们就上述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如何利用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比较文学学科的悖论性格、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关系、比较文学第四种模式、文学人类学及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特质等。这里发表的即是他们就上述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11.
承用西方哲学本体论和本体这两个术语,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学科原理的建构中,在追寻一个相对完整体系的意义上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这必然构成我们对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比较文学研究不同于国别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本体论的定义下,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比较视域的英文书写是“comparative perspective”,秉有“透视”这一深层的内在涵义。当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就是以自己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的学术修养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最终在汇通及体系化中寻求两者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得以展开的学理性和职业性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在它发展过程中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是谁也不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如何评价这种借鉴,却有种种不一的意见。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理论考察这一问题,同时适当地与二、三十年代的我国新文学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情况作比较,以便对这一问题获得较为完整的认识。以第·梵根和基亚等人为代表的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把文学影响的过程描述为:放送者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广大的文学研究者应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渴望超越现有模式,拓展研究领域,奋起倡导比较文学,揭开了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序幕。中国的比较文学是在中断了近三十年之后复兴的。我们知道,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始创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此后,以法国学派为中心,在欧洲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当时我国的比较文学,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离学科建立还相去甚远。就是在“五四”前后乃至二、三十年代,虽然有众多直接受到国外、特别是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的文学研究者从海外归来,并通过他们的努力使中国比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关系,一直有人运用各种方式进行研究;但是,从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研究,则刚刚是开始.我认为这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今后有待于我们去作深入的研究. 举例来说,有《诗经》、六朝文学与《万叶集》,中国的古代史书与《古事记》、《日本书记》,弘法大师和管原道真的教养、学问同中国文学的关系;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关系(据记载,紫式部还喜欢阅读《史记》).还有,唐诗、白居易与清少纳言,杜甫与芭蕉,江户时代的汉文学、小说、戏剧(歌舞伎、能、狂言)与中国的诗文、小说、戏剧的关系,以及现代日中两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等等.可以想到有许许多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面的十分吸引人的研究题目.不仅如此,从根本上来说,在语言和文字上,日本很早就受中国极大的影响,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建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比较文学"的根本命意及其应当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整体启发。这样,一方面是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趋于萎缩,另一方面,勃洛克式的开放态度又引起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何以成为独立学科"的担忧,甚至造成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往往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拆解的部分。事实上,在汉语的语境和理解结构中为"世界文学"定位,已经意味着一切外国文学研究都必然以"比较"的观念为前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所以可能成为学科重构的典型,正在于传统的学科分野已经无法限定它的论题范围和研究领域。而这一点,与当代学术的人文精神、消解学科的文化研究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0月12日,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在两个方面体现了人类学对比较文学视野的开拓:一、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转向: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多样性及地方性问题;二、文学人类学的追问:文学的概念和功能究竞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 ,在于面对中国的现实 ,解决今日中国文学与中国人生存现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国的文学事实出发来研究比较文学 ,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做学问的底线 ;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规律探讨 ,丝毫没有否定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都可能对比较文学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从史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从外部研究向内部研究的转变。从文学的内、外部研究这一角度出发考察中国比较文学可以发现,以往的比较文学研究在面对中外文学的比较时,没有摆脱国外比较文学重外部、伪内部的弊端,没有形成本位主义的研究观。要摆脱这一困境,中国比较文学显然应该更多地立足于本位,立足于"我",而不是陷入到无边的"他者"和无边的"外部"之中。  相似文献   

19.
著名法国学者艾金伯勒曾就比较文学说过一句名言:比较不是理由。此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比较不是比较文学的目的。比较文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早期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如法国的梵·第根将此界定为“研究各种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①但如果按照韦勒克的说法,这不过是一种文学的‘补贸”工作。在他看来,真正的比较文学必须在对象上打破国别之间进行文学比较的人为界限,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总体的文学观照。此外,比较文学尤其应在观念上充分重视‘文学性”的问题,而不应使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成为公众舆论史、旅行报告或民族性格的概…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东西比较文学的课题时,我们首先关心的是三个问题:(1) 比较什么?(2) 怎样比较?(3) 期待怎样的结果?第一个问题要求我们确立一个定义,其二需要作适当方法学上的系统表达,其三则要预示某种可证明的结果。这三个问题间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必然影响对其它两个问题的回答,同时一个答案的成功发现最终会导出另两个问题的答案,并且随之引导东西比较文学专家们达到其学科的新视野。在确立东西比较文学的定义以及检测此定义对于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之前,我们必须反对某些偏见。首先,我们必须努力反对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是由西方或西化了的(东方的)文学比较者培植起的,他们视东西比较文学研究为大体上的类同研究,通过将自己确立的西方模式强加于东方文学,或通过在东方文学中找出一些表面上类似于西方文学的文学表达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