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案小说在明清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走向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公案小说作为"社会情绪的减压器",适应了社会时代的需要;其二,通俗小说市场的运作对公案小说的兴盛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三,公案小说具有的审美特质适合大众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在鸦片战争前后合流,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本文对合流的原因作了探讨,指出读者审美心理的转变是侠义、公案小说合流的内在推动力,而清官和侠士在职责上的认同和职能上的互补则是侠义、公案小说合流的现实基础,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则为侠义、公案小说的合流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明清以来的公案小说在进入晚清以后呈现出逐步衰落的发展态势。尤其在西方侦探小说译介并进入中国之后,公案小说更是被认为为侦探小说所取代,这一过程通常被形象地描述为"包拯与福尔摩斯交接班"。但在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此消彼长、前后更替的表层现象之下,两类小说之间其实产生了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文本纠葛和对话关系。通过对公案小说如何受西方侦探小说影响及其在文本内部发生的种种微妙变化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这种影响并非是单向度的,公案小说反过来又潜在地、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侦探小说的理论和创作,二者最终形成"合流",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侦探小说。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不是公案小说,也不是公案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它却包含了丰富的公案因素。分析其中“公案”的内部构成情况、探析《水浒传》如何融合宋元话本小说中各种题材,以及进一步研究“公案”在《水浒传》中的叙事作用,对于研究话本小说如何过渡到长篇白话章回小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鹿洲公案》,原名《公案偶纪》,是蓝鼎元在狱中回忆记述知潮阳县期间审判的案例,自刊刻以来,颇受各地吏员称许,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清末,有人将《鹿洲公案》改名为《蓝公奇案》,与《包公案》、《施公案》合并为《三公奇案》印行,民国初年亦有书坊以《蓝公奇案》等名称印行.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或以风俗史料视之,或以古代法学材料视之,或以文学视之,各因所需,论述不一.其中尤有学者因为《鹿洲公案》曾以小说之名印行,于是将错就错,将《鹿洲公案》定为文言公案小说,并据以论述.有见及此,笔者乃溯源求本,考述《鹿洲公案》之成书、刊行及名目变异,如何由史入稗,评论学术界对于此书存在错误的文本认知,并参以各种研究论述资料,详加辨述,以厘清《鹿洲公案》的文本性质是史部著作,不应归属为公案小说类.  相似文献   

6.
结合有关史料和具体作品,将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的产生和发展置于时代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将其视作一个与社会诸种文化要素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从而认定公案小说成熟与完备的时间应该是在宋元时期.同时还对公案小说成熟于唐代的说法提出质疑和反驳.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前后,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描写清官和草泽英雄联手治理国家。反映了广大民众平等观念的增强,和希望振奋国威的爱国情结。本世纪初,侠义公案小说又发生裂变,产生了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对封建政权由依托到鄙弃;由崇尚性理之学到推崇科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苗怀明 《南都学坛》2003,23(1):66-69
文言公案小说与白话公案小说分属不同的话语类型 ,是不同文化类型的载体 ,在创作主体、写作旨趣、文本形态等方面皆有独特之处 ,主要表现是作者多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具有相当文化素养的文人士大夫 ,写作多源于个人内心表达与自娱消闲的需要 ,作品富有意蕴 ,字里行间透出较浓郁的抒情色彩 ,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这部英雄传奇小说既包含着“公案”因素,又存在着侠义小说的因素,实际上它为后来公案小说的发展以及为公案侠义小说的合流奠定了基础。清代出现的公案侠义小说《施公案》《三侠五义》等作品,继承了《水浒传》中侠义与公案结合的艺术设计,在此基础上又转化了侠义精神,成为从《水浒传》中分化出的一个新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和反映农民起义的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成功地适应了中国百姓的审美趣味,使"粗卤"一词在该小说语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修辞和人物塑造的审美效果--正义美、率真美.这一风格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英雄传奇和公案侠义小说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