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之一,在其鸿篇巨制《文化的定位》中他提出了“混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后殖民理论话语中消解文化霸权和两级对立的有效策略。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其文化身份呈现出显著的“混杂性”。在长达40余年的文学生涯里,休斯在其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将黑人的民族身份与“美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身份混杂起来,书写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他的作品也呈现出这种“混杂性”,这一相似之处表明巴巴和休斯在探寻少数族裔文化发展的出路之时,都有着包容的心态:他们坚持多重文化身份,倡导以边缘的繁荣实现对中心的消解,以最终达到各种文化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女性文学的宏观视角对新疆多民族女作家的创作进行观照,可以看出民族女作家带着民族和性别的双重身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和书写魅力,即女性视角下的文化叙事;民族文化身份、女性身份的双重认同;凸显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女性话语空间。她们的书写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构成了共鸣、共振、相互丰富的关系,为中国女性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分支、新的文本,为学术界从新的角度认识女性文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刺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一种在特定的异质文化环境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将边缘写作视为一种创作状态,从自身经验出发描写少数族裔女性的生命历程;从族裔身份出发,书写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糅合了族裔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体验,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美国异域文化经验,成为美国文化与文学中一种独有的美学奇观.  相似文献   

5.
自1960年代开始逐步确立自身学科身份的美国电影研究,已呈现出日益“书斋化”的倾向,并导致了电影研究和电影创作之间的断裂。而围绕报纸、通俗杂志和网络等新媒体形式构成的电影批评传统,则是美国电影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世纪之交因传媒技术飞速发展而出现的文化转型,知识分子只有调适自己的角色和身份,从大众和通俗文化的冷静观察者或价值评判者形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生产具有社会关联性,并进而对电影创作和电影消费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7.
回族作家石舒清坚持以自己的创作展现故乡西海固,反映生存于那里的回族的历史变迁、情感生活与文化要义,以对故土、母族的坚守抵达对文学纯净性的坚守。这种以“坚守”为特色的创作姿态对当下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取向选择与文化身份建构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8.
走出身份迷误——解析《眼望上苍》的种族身份建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以来,一直处在主流文化的边缘.异文化的压力和传统文化的萦绕使非裔美国人面临着种族身份认同的困惑.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土壤里维系自己的身份成为非裔美国文学的一大主题.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眼望上苍>以独特的关怀视角和书写策略,对黑人种族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睿智的思索,并以超前的视角憧憬了人类各种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文化翻译,以及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代际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即拥有不同文化属性与背景的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透视了处于主流文化中边缘化群体的美国华裔,不断追寻自己的文化属性以及文化身份的历程,并探讨了美国华裔作家在文化身份建构历程中,只有充当两种文化中间的文化传递者,才能在两种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结构主义者指出,作品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而不是作者自主的表达。网络小说的书写不仅从现实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更在书写形式上打破了作者对于文本的垄断。网络小说以社会化的书写方式,迎合了后现代的审美趣味,在书写方式上进一步促进了作者身份的“去中心化”转变。作者成了写手,创作成了书写。网络小说的书写成为一种游戏,成为存在的一种本真的表达。但是,后现代书写观念下的网络书写却仍然存在困境。一方面表现在书写的差异性被抹平,另一方面表现在难以回答伦理的要求。问题的根本在于后现代书写是对现代性创作的矫枉过正。写手和作者的观念各自把握了一部分真理,关键是在二者之间重新定位作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是美国新经济政策之后的重要时期。它是一个多元化、新保守主义时期。七十年代的美国为少数民族作家提供了写他们本民族文化的机会。同时,少数民族作家也表达了他们所受到的种族歧视的亲身经历。M·H·金斯顿在她的小说《女斗士》中表达了她的中国文化背景及美国的生活经历。由此而渴望寻找到适合并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作家,她一直处在“争议”的边缘。其主要原因就是她异国的写作风格,而让她成名的主要原因也恰恰如此。如何看待中国式小说创作是评价其文学贡献的重要因素。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无疑为赛珍珠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赛珍珠进行其跨文化写作。对于赛珍珠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下的跨文化写作的文学价值的肯定,为我们研究跨文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幻象与真相--论赛珍珠小说《同胞》中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新左翼运动在剧烈动荡中逐渐消沉,但桑塔格通过一系列的著述,表达对波兰问题、波黑冲突、反恐战争等美国试图掌控世界的敏感问题的独立见解,不懈地传载出当代美国左翼文学阵营的声音,体现了当代西方知识分子的社会公共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5.
《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烈的女性意识是美国文坛新星谭恩美成名作《喜福会》的突出特色。基于独特的华裔妇女身份,作者既通过受封建传统文化压迫最为深重的、旧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撼人心弦地鞭斥了男性中心主义的残酷性,又通过生活于当代美国社会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揭露了男权文化网络的深邃性及其影响的长期性;并以新时代女性的乐观心态展现了女性从沉默到觉醒再到反抗的寻找主体性的历程;更在自己创造的文本中,有意识地解构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书写传统,显现出力图颠覆“菲勒斯”中心文化的理想光辉。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文化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er)是20世纪美国南方作家。她的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文章以《好人难寻》为例,探讨了奥康纳作品的主题与艺术风格。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可清晰地体会到她的故土——美国南方留在她身上的深深烙印;目睹她为读者勾勒出的社会上的“畸形人物”(她试图通过对暴力和畸形人物的描写来达到让人们自己“清醒”的目的);捕捉到对她影响很大的宗教思想的影子。这些主题的成功塑造一方面归因于南方地域文化对她的影响和天主教家庭对她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得益于她对讽刺、幽默、象征等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林白是新时期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家,她创作了许多表现女性个体独特经验与体验的作品.本文从林白创作的具有特殊文学体貌及审美特性的文本中选出三个具有阶段性意义的文本<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和<玻璃虫>来描述林白在女性书写中所试图建构的女性身份特征,揭示林白在具体文本叙事中呈现出逐渐拆解、质疑这种女性身份的迹象.而正是这种质疑和拆解使林白的女性书写表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成就了她的新的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19.
萧红用本真、素描的创作反映东北社会的现实,展现她对国民灵魂的思考,尤其是将东北地域文化的劣根性加以展示和批判,以此来挖掘东北人身上存在的弱点。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东北农民众生图,并为他们病态的灵魂唱着挽歌。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创作描绘了普通人尴尬卑琐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她对人生、时代和现代文明的悲剧性体验"荒凉世界中的荒凉人生".她认同接受生命的荒凉虚无,并采取人生审美化、生活艺术化欣赏玩味世俗生活,放逐理想主义、理性,在趣味式戏剧式写作中将浓郁的悲剧感诗意化审美化.童年的不幸生活,成年遭遇的战乱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传统的乐生文化心态都使她将悲剧感审美化.其创作因而减少了发人深省的思想深度和净化情感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