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曾国藩尊奉理学,能以理学思想通谋事为人为学,并将理学思想阐释书学种种,被人称之得“真知大源”,其发展方向是欲合刚健婀娜为一体。本文认为曾国藩书学的基本特点是探得书学之真知,谋得作书之要诀深得书学真功夫,所有这些对当今书学者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晚明以降,理学的空疏一面受到士子们猛烈地批判,理学主流的经世意旨却因此被忽略。其实理学主流无论程朱抑或陆王从未背离儒学经世的传统。曾国藩不仅对理学经世的精神意蕴多有阐发,而且尤其注意理学经世的路径。他明确揭橥“礼学经世”口号,不仅廓清了理学末流,恢复了理学经世的原旨,而且发展了理学经世路线,无疑是经世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理学经世的价值取向所蕴含的活力因素(务实精神、变易思想)深刻影响了曾国藩在近代社会中的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3.
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森所写《曾国藩的实事求是观及其渊源》(《娄底师专学报》1995年3期)一文|](以下简称《渊》文),说“实事求是是是曾国藩理学思想及其实路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准则”,“其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对诸如此类观点,疑难颇多。关于曾国藩哲学思想的渊源《渊》文的题目表明指出曾国藩哲学思想的渊源,是文章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我从文章所说的渊源来看,只是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曾国藩自己及许多学者的看法。曾国藩哲学思想渊源之一,是以姚鼐为首的桐城派。其“为学渊源盖得之…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是理学的虔诚信仰者和笃实践履者,一生勤治理学.其对理学的贡献不在学理而在实用.本文重在探讨曾国藩理学思想中的"心"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分析心与理、气、性、物、境、欲等的关系,从哲学层面揭示曾国藩理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实用性,而这也是前人较少涉猎之处.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以理学信徒自我标榜,宣称“一宗宋儒”(《复颍州府夏教授书》,《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一)。清朝最高统治者表彰他“阐程朱之精蕴,学茂儒宗”(《御制碑文》: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但他又同时热衷于经世致用之学。李元度说他“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讲求经世之学”(《曾文正公行状》,《天岳山馆文钞》卷十四)。对于曾国藩的理学思想今人论及较多,对其经世思想则谈得甚少。有的同志更断然否认曾国藩与经世致用之学的联系,否认他有经世思想的存在,说曾国藩“成年累月研究的是天理、人性、三纲五常、‘主静’、‘静坐’、格物致知”(董蔡时《左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作为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又饱受争议的人物,直如章太炎先生所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但抛开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曾国藩的家教智慧和治家之道。曾国藩家风以“勤俭立家、孝悌兴家、耕读传家”为根本,形成了祖传孙、父传子、兄传弟、长传幼一一环环相扣的家教链条;私塾、书院、新式学校一一教学相长的育人环境;家书、家训、私家藏书楼一一自成一体的家教载体。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前期日记常或多有中断,从与之交往密切的王庆云日记,可以考见曾、王订交因由与过程,理清其学术交往与仕途分合:订交始于丁未科武会试主考,由实学交流而往来密切,因“议礼之争”而成为同党,曾国藩力荐王庆云出任要职,其后曾国藩募勇征战,王庆云协饷由盛转衰,导致曾国藩疏远直至终止往来。理学诗文之外,曾国藩一度沉潜实学,精熟舆...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理学思想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社会思想背景和个人哲学背景,并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义理在于经世,纳"经济"入理学;理学即是礼学,发礼学之新意;"内仁外礼",拓宽道德修养论.曾国藩将其新理学应用于军事建设中,形成了湘军独特的以"忠"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仁"为内在的道德标准、以"勇"为基本道德品质、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军事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乃晚清鸿儒、理学大师,不仅对自身"明理齐身"之修养极其重视,对家庭、家族成员之思想教育亦独具匠心。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传承中华民族孝悌仁义、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读书明理等儒家传统优秀文化思想,融汇了他的为学为人风格,以及对当时时代、社会之探索和独特见解。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其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对现代家庭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以理学之士典戎,临阵指挥虽非其所长,但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战略思想,蕴涵其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于近世军事影响颇为深远。在战略指导思想上,主张从实际出发,稳扎稳打,从不打无准备之战;在战略态势上,重主客奇正,以我为主,稳中求变。在战略方向上,主张以上制下,从大处着眼,舍小图大。  相似文献   

11.
山水描写的诗歌在曾国藩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颇具艺术魅力;诗歌中的山水描写,使其入世济世、忧国忧民、对家人和友人真挚的情感以及乡愁等淑世情怀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其诗歌魅力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清末重臣曾国藩的家训思想对当今家庭教育颇具借鉴价值。但由于曾国藩的家训是以家书而非专著的形式出现,思想相当零散,这直接导致了当今学界对其研究的欠深入。曾国藩家书从读书、做人、理家三大方面体现了曾氏家训思想。首先,曾国藩注意教导子弟读书,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习圣贤做人的道理,而不是为了应举,必须讲究方法。其次,他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一个人对家人要孝悌,对世人要谦逊。最后,曾国藩注重理家,认为一个家庭要兴旺,家人必须勤劳、节俭、和睦。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最后一批士大夫的代表,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而严复是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被视为"中国西学第一人"。他们均是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精神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均不满于汉学宋学无用、无实,传承了文化传统中的经邦济世情怀与实事求是精神;均文宗桐城派,由曾国藩推动而实现中兴的桐城古文,经严复以先秦文体表达现代思想这一中介,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前驱。从曾国藩到严复,既有继承,也有扬弃。在某些方面,严复的思想是在曾国藩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从曾国藩等人的变易论通向严复介绍的进化论;均为军事近代化尤其是建设近代海军的重要推动者;从曾国藩将传统学术门类中增加"经济之学",到严复从西方引进现代经济学;从曾国藩倡导"格致",到严复全面介绍西方科学;均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尤其是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先驱者、先行者。严复对曾国藩思想也有突破性发展: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否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采取激烈抨击、全面颠覆的态度,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天壤之别;曾国藩终其一生没有从旧学中突破、突围,而严复对旧学进行揭露与批评和学术形态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和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立开启了闸门。  相似文献   

14.
张裕钊因会试得主考官曾国藩赞赏而结成师生之谊,成为"军中秘书".张作文作诗皆受曾影响.吴汝纶也因科举而得曾国藩赏识,留用曾府,起草奏疏,影响最大.科场不利的黎庶昌得曾国藩提拔,"教以作文之法",成为桐城派一流作家.薛福成因<上曾侯相书>而得曾氏重用.薛文介绍西方风土人情,开拓了桐城派散文新境界,堪称现代散文之先声.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是“中兴”晚清的文臣武侯,他政治生涯的顶峰,是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寻根溯源:“国藩居湘乡之土,为湘乡之民”,他一生业绩,奠基于青少年时代,植根于湘乡社会土壤,起步于湘乡曾族门庭,缘由于孔孟儒家之道。  相似文献   

16.
试析曾国藩人才思想与现代行政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成功的“管理”者,其历史功绩世人皆知。曾国藩一生政治军事生涯中,其“人才”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现代行政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史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人物曾国藩进行评价,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但所有的评价最终都应归结到这样一个标准上来:研究对象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是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他是否能向社会提供比前辈更多的东西。立足于这个标准,正确评价曾国藩还应客观地解决三个问题。其一,对金田起义的辩证评价;其二,曾国藩在“洋务运动’冲是创新思想的提出者还是实践者?其三,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是否超越了前人?只有对以上三个关键性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将曾国藩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曾以不识天文算学为"一耻",并寄望于儿辈为其"雪耻",并招数学家李善兰入幕府,资助刊刻<几何原本>中译本,并由此培养了儿孙辈对科学技术的爱好和钻研,次子纪鸿四代一脉相承为"数学世家".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法、归纳分析法从曾国藩修身内容、思想渊源、影响等诸方面来剖析曾国藩的修身思想,对当代青少年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和统帅,在长期的军事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内容:以“礼、诚”为本;“勤、恕、廉、明”为要义;军事训练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时并举。其治军思想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