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前史学界对于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楚汉双方的决战不是垓下之战而应是陈下之战,也有学者认为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本是同一次战役.通过对史籍有关文献记载、作战规模和性质、参战人员、作战经过、作战地点和作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知,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是分别存在的客观事实;陈下之战是刘邦所率汉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的一个转折点,垓下之战则是楚汉双方的大规模最后决战.  相似文献   

2.
荥阳历来就是军事要地,自先秦以来,此地就是战争频仍之地;楚汉战争中,荥阳地区的战事对战争的最终结局有重要影响;汉朝建立后,荥阳地区在控制关东与保障关中安全方面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来学术界认为,垓下之战是决定楚汉兴亡的大决战,而忽视了在此之前的陈下之战。作者精心爬梳史料,缜密考证,认为陈下之战才是真正决定汉胜楚败的大决战。双方共投入二十万以上主力厮杀,项羽大败,率败军逃往东南方。对于汉军来说,垓下之战是“决胜”,而不是“决战...  相似文献   

4.
《淮海文汇》2012,(6):49-49
萧何,公元前257年出生,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随同刘邦起兵,为沛丞。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刘邦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刘邦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推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  相似文献   

5.
赵凯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122-126
“垓下之战”是楚亡汉兴的标志性战役,具有历史分水岭的意义。当事者和后世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值得重视的是,垓下之战,楚败汉胜,固然有包括人谋在内的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有识之士在总结其中得失教训的时候,并没有将这场战役孤立看待,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将其放在一个长时段中考察,从偶然性事件中寻觅蕴藉其间的必然性规律。垓下之战过程中,汉军方面的诸多制胜之术,如“分赏取敌…‘佯败谤敌”攻心为上”,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兵法文化,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战例并予以关注研究。班固《汉书》对于此战的曲笔记录,亦受到后人的诟病。  相似文献   

6.
“鸿沟”一词源于秦末的楚汉战争,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的古战场激战,项羽的兵力虽强,而刘邦凭借后方粮草充足的条件,使项羽无法可施,被迫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双方暂时息战。鸿沟是古代的运河。现今在河南省荥阳城东北的广武山上尚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  相似文献   

7.
楚汉之争的垓下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这场战争的核心地点即垓下(聚),具体位置在哪里?古代以来形成4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具体评述了陈下说、鹿邑说与固镇濠城说的论证情况,包括其所依据的资料及其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只有灵璧县东南地区(即灵璧东南说),既可与《史记》关于战场的描述相吻合,又有汉以来持续不断的记述为依据,故最为可取。今天考古发掘证实濠城古城址为汉县城遗址而非一聚落,进一步排除了濠城为垓下聚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在秦、汉两个统一的王朝之间,存在着从公元前二○六年十月至公元前二○二年二月长达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时期。在灭秦战争中做出卓著贡献的刘邦和项羽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逐鹿,增强了这一时期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也吸引着后世的许多研究者对战争的性质作出探讨。有人认为楚汉战争是地主阶级两个不同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有人认为是安定统一和分裂割据两种国家命运的决战,有人认为是复辟与反复辟、倒退与前进的大搏斗  相似文献   

9.
施丁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124-126
楚汉末年垓下大战的"垓下",是地区名,在今安徽省灵壁、泗县、固镇等县地区;"垓下聚"在今灵壁县东南、沱河以北。历来的史籍地志记载是较为清楚的。  相似文献   

10.
武汉会战是日本对华战略进攻时期的最后一战。日本发动的武汉会战包括政略攻势和军事作战两方面。由于中国政府坚决抗日,日本的政略攻势并未奏效。在军事方面,日本虽然取得了武汉会战的胜利,但却未能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也未获得结束战争的机会。相反,以武汉会战为起点,日本终于深陷中日长期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武汉会战则成为日本侵华战争从战略进攻到战略相持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认为垓下之战前确有陈下之战,但是陈下之战不太重要。项羽得知韩信、彭越大军开进,只能向东楚故地撤退。城父为项羽坚守,遭到刘贾屠城。韩信的三十万大军从齐地南下,恰好到达垓下,堵住项羽的去路,韩信是垓下之战的最关键人物。如果没有韩信的拦截,汉军其他诸部都不能追及项羽。垓下在今灵璧县东南,唐代出现的鹿邑垓下说的原因是因为隋代同时有两个谷阳县,分别在今固镇、鹿邑二县,唐代又分别省并、改名。  相似文献   

12.
1942 年夏之浙赣会战,较能反映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基本面貌。浙赣会战是国民政府一次较有准备的战争。国民政府基于日本北进攻苏,不能大举进攻中国之判断而决定衢州决战,体现了战的意愿,亦因日本集结大量兵力,势在必得而放弃决战。其决策符合抗战相持阶段的基本特征,却因决策者的犹豫不决而错失先机。浙赣会战的溃败充分暴露国民政府能力、技术层面的不足,其消极避战主要体现在促日北进攻苏的考量。  相似文献   

13.
昙花一现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中很快就偃灭了。继起的两支农民起义军以刘邦为首的汉军和以项羽为首的楚军为了争夺领导权,在关中地区展开了长达4年之久(前206~前202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刘邦胜了项羽,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西汉王朝。西汉王朝是在农民起义领袖的相互厮杀中建立起来的,残酷的战争不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而且战争也使得社会凋弊、经济萧条,从而造成了汉初社会废墟满野、贫穷至极的特殊历史环境。“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  相似文献   

14.
五代时期是一个分裂混战的时期,战争经常发生。后周与北汉之间进行的高平之战,在五代史上并非一场大战,但它却是五代史的一个转折点,意义非常重要。本文对高平之战的缘起、双方胜负的原因以及战争的意义作了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楚汉战争     
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前二○二年,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项羽同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刘邦,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战争,历史上称“楚汉战争”。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军事力量很弱小,远远赶不上项羽,有几次几乎全军覆灭,但后来却愈战愈强,终于打败了项羽,取得了最后胜利。而军事实力强大的项羽,转战数年,所向披靡,打了不少胜仗,最终却落得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可悲下场。力量弱小的汉军为什么能最终打败强大的楚军而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历史人物,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陈平在楚汉战争中的作用朱顺玲陈平,阳武户牖(河南原阳县西北)人。秦末大起义时,初投魏玉咎,因说魏王不听,又受人排挤而离去。接着投奔项羽,任都尉。公元前205年三月投汉王刘邦,任护军都尉。在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最后打败了项...  相似文献   

17.
人们所熟知的楚汉战争爆发于公元前二○六年——前二○二年。这场历时达五年之久的战争,是两个阶级的生死较量,是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奴隶主阶级复辟与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今天,我们分析楚汉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对于吸取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入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们所熟知的楚汉战争爆发于公元前二○六年——前二○二年。这场历时达五年之久的战争,是两个阶级的生死较量,是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奴隶主阶级复辟与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今天,我们分析楚汉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对于吸取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入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侵华政策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争成为整个远东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一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和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局演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若不把中日战争与太平洋和欧洲战局结合起来予以观察,对日本侵华政略与战略的制定和演变就无法得到科学的认识与说明。本文拟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中日战争置于二次大战与远东战局的发展中予以观察。对日本在亡华无期与国力大大下降局面中确立对美战争政策的立足点问题,特别是对此一时期日本侵华政战两略及其演变问题作一概要的学术探讨。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此一时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仍属战略相持阶段,并认为,相持阶段至1945年8月上旬始告结束。笔者认为,战略相持阶段的确是中日战争历史上最长的一个阶段,整个相持阶段应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分界,划分为前后两期,本文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为相持阶段后期。笔者还认为,从中日战争、特别是从太平洋战争的全局着眼,观察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20.
公元二○○年,曹操与袁绍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次战争中袁绍投入了十万大军,曹操却只有两万多人马,然而曹操战胜了袁绍,赢得了统一北方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儒法两家的一次政治大决战,这次战争使代表进步势力的曹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