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汉语诗学话语,是在与敌对阵营的艰苦斗争和同一阵营的互相辩驳中发展壮大的。在此过程中,现代汉语诗学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战型文本"。其中,有针对性极强的显性战型文本,也有暗中较劲的隐性战型文本。在显示出针对性与尖锐性的同时,战型文本也暴露出有所偏颇甚至极端偏激的不足。产生大量战型文本的原因,一是为了抢夺与捍卫话语统治地位,新旧诗学之间必然爆发话语战争;二是新诗学战胜旧诗学之后,为瓜分话语权力必然爆发内部话语冲突。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的现实主义乡土小说,像《歇马山庄》、《农民帝国》、《天高地厚》,凸显了“权力”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这是因为正面表现变革中的乡村的现实主义乡土小说无法逃避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由能人治理的乡村现实,从而出现了文本与现实的同构,“权力”便恣肆在文本中了。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者费斯克以独特的视角和文化方式阐释新闻,认为"新闻是历史的拼贴",是建构意义的知识权力.新闻文本与受众是一种互动关系,新闻文本的意义通过新闻制作者与受众达成协商来推理建构,而受众结构的异质性决定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新闻文本意义的建构同时还是一场新闻意义建构者与受众理解的抗争.  相似文献   

4.
文本记述着历史上某个时期之人群认为值得记述的内容,它们也常遵循着人们的某种规范来被记录进而形成文类。与这些文本相关的,是现实中的人群围绕某种情境加以构建与策略性改编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合理与相信的历史。《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游牧者的抉择》即是在文本与情境之间找到某种对应,同时体察文本与情境背后人群的书写意图抑或潜在的情境。历史人类学正是此种策略下对人类社会的再认识,是在文本与情境之间寻找对应。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一词在当今文艺批评中常被人用来表示文学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这一用法与它的最初使用者克里斯蒂娃的原意却相去甚远。在克里斯蒂娃看来,互文性具有哲学本体论意义和辩证特性。她认为,文学文本和社会文本放在一起将会产生一个文本整体。社会历史文本是文本意指实践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互文性意指实践由于其对社会历史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在文本整体中成为一个有力的工具并进而成为一股社会变革的解放力量。互文本不属于任何文类,不是某一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不是对任何外部世界的反映,因此不再是任何意义上的被动的被分析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具有生产能力和颠覆能力的意指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文艺理论中两个颇为核心的概念,文本与文本性从内涵和外延上都具有着异常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无论是从语言学讨论作为语言人工物的文本,从新批评的角度来讨论作品与文本、文学性与文本性的关系,从新历史主义对历史与文本关系进行重新定义,还是从文本与书籍、文本性与互文性的角度来进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话语建构,亦或是从文化研究路径出发对社会阶级、文化现象、意义生产进行文本化反思与批判,文本与文本性在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框架下具有着不尽相同的指涉意义与范围。尤其是在数字文化时代,作为电子文本的文本,其边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被进一步打开,被作为信息而重构,被作为数据而被计算机处理。这也为我们研究文本及文本性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契机。  相似文献   

7.
批判话语理论中,新闻文本被看做是意识形态的布道坛和社会权力的竞技场,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文本以互文方式相互投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新闻文本的互文性颠覆了文本的封闭状态,文本自身及其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与周边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以文本间的互文性为入口,研究网络空间中新闻话语秩序的建构过程和建构方式,是利用互文性对受众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的讨论在根源上是关于权力的争夺,论争双方都没意识到经典具有外文本和内文本的双重性,仅仅抓住可以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更迭而变化、呈现相对性和历史性的外文本;但对呈现相对恒定状态、承载外文本内容的内文本则少有人关注。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文本理论的匮乏才使经典一再失语。文本理论的建构不但可以维护传统经典,又具有建构新经典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修辞结构关系是语篇中具有功能整体性的文本片段之间的连贯关系,它反映着作者的交际意图,对自然语篇的生成和理解都有影响。新闻副文本与正文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详述关系、评价关系、背景关系、重述关系、解释关系等,这些关系揭示了副文本与正文之间深层的语义关系,以及作者、读者、正文本、副文本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副文本不仅仅是正文的附属,它具有独立的作用,是作者意图的一种实现方式,反映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关系。副文本与正文的关系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对话关系。副文本将根据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互动产生新的变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大众传媒作为世界的丰富内涵的阐释,则是传媒批判理论始终如一的目标。具体来说,最初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世界的发现;继而,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权力世界的发现;然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本世界的发现;最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游戏世界的发现,它意味着文化世界、权力世界、文本世界的消解,也意味着全新的传媒世界的即将莅临。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开辟了翻译研究新视野,学界对于其翻译思想的解读讨论众多,也存在很大分歧。作为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重大发现,原型论对于翻译研究也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尝试选取相对独特的视角,即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中涉及的关于文本意义、译作与原作关系、译者主体性及翻译标准等问题进行探讨,进而驳斥解构主义翻译必然导致虚无主义倾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本雅明、德里达和德波建构了一种激进的诠释学,它打破文本的原意,寻求创造性解释的空间。本雅明的策略是“引用”,德里达的策略是“延异”,而德波的策略是“异轨”。这种激进诠释提供了新的文本意义,但同时也落入责任和虚无之间抉择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米歇尔·福柯和以赛亚·伯林处理癫狂、非理性、理性、消极自由、权力、强制等相似难题中表现的各自特点,说明当代思想家在反省自近代启蒙以来人类"他者事业"面临的艰难困境,进而讨论罗蒂、德里达、罗尔斯、德沃金等人在解答福柯-伯林难题时提供的不同解决方案,探讨在挽救"非理性"事业中采取与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性事业"相协调的温和而宽容的策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斯皮瓦克通过对德里达《论文字学》的翻译阐释,把解构主义理论创建性地引入美国学界。在批评实践中,她不但精到地汲取《论文字学》中的解构主义精髓,并且进一步发扬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念。其贡献在于,借力后殖民批评的多元话语态势,立身于现实文化视阈,存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中,关注属下女性等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在事实上突破了德里达“文本外别无他物”的文字窠臼,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策略,将德里达的文字文本自身也进行了解构,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文本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15.
福柯和德里达是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和文学批评领域里的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关于两者的思想差异理论界有多种看法,如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的不同上,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思想性质的不同上,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文本阅读方式的不同上.本文在解读那篇曾引发福柯和德里达激烈论争的论作<我思和疯癫的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福柯和德里达的思想差异主要表现在他们清理和改造传统的思想文化的思想策略的不同上.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既倡导要有敢于对外开放的精神 ,又强调要有稳妥慎重对外开放的态度。稳妥慎重地推进对外开放必须做到 :要有统一的领导 ;决策一定要慎重 ;步骤一定要稳妥 ;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 ;要有和平的外部环境。只有正确理解敢于对外开放和稳妥慎重对外开放的关系 ,才能真正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搞好  相似文献   

17.
思维与言语及其同一性问题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胡塞尔认为有脱离任何表达形式的纯粹思维,德里达对此持批判的态度,维特根斯坦则坚持认为没有脱离言语的思维和思想.这些探讨主要集中于思维与言语表达这个层面,无法推进对思维与言语关系的说明,也无法在它们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获得共识.梅洛-庞蒂表达现象学主张言语表达奠基于原初的身体表达——身体姿势,而语言则是言语的历史沉淀.这些观点对研究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及其同一性问题具有推动作用,它们蕴含着这样的观点:思维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表达——言语表达.同时也对研究聋哑人的思维,说明动物有无思维以及思维和思想的性质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第一阶段从1967年到1975年,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外在的、谨慎的关系。第二阶段从1976年到1993年,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从解构走向同构,从怀疑走向肯定。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德里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趋稳定。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在全球范围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搞好旅游翻译研究不仅具有文化交流意义还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在与世界密切接轨的今天,旅游业是山西经济文化建设的给力杠杆,因此,提升旅游文本翻译质量势在必行。接受美学是现在最活跃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把读者视为文学研究的对象,看重作品和读者的关系。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旅游翻译,通过对五台山菩萨顶导游词文本的研究,剖析当前导游词文本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以期对山西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取西方的理论精华?这对于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于一些重要理论家,诸如尼采、荣格、萨特、福柯、德里达等人的理论分析与评价,触摸到西方现代文艺美学发展的内在脉搏及其特点。本文认为,不断破解旧的思想模式与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平台,是西方现代文艺美学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