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历史文本的符号学阐释——论德拉-沃尔佩对克罗齐美学观的批判与超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德拉-沃尔佩在检审克罗齐直觉主义美学观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结合符号学方法,从"历史"维度的文学观、隐喻观和文体论角度,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批判性阐释,从而使得20世纪意大利美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超越。    

2.  何炳松史学思想析论  
   刘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何炳松是曾与梁启超齐名的史学家。他致力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形成较为系统的史学思想 ,其核心是建立在进化史观基础上的总体史观 ,主张从宏观联系的角度研究历史。因此他对通史 (指西方的综合史 )极其推崇 ,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他虽重通史著作 ,但不偏废史料 ,在史料学和编纂学上有许多具体建议。他强调史学的社会价值 ,要求史学求真与致用相统一。这些思想继承前辈 ,启发后人 ,在 2 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产生了一定影响    

3.  论圭恰亚迪尼的史学  
   李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0卷第2期
   圭恰亚迫尼一生亦官亦学,其最著名的历史著作是《佛罗伦萨史》和《意大利史》。他的历史写作受到古典作家和当代人文主义者的影响,但是在确切的细节方面远远超出了一般人文主义者历史著作。在很长时间里,其著作受到后人高度重视,也遭到过强烈批评。其实,若按照科学史学观点来看,圭恰亚迪尼在史料真实性和确切性上是存在着不足的。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他能够把历史写作做到那样实属不易,堪称那时史学家中的佼佼者。    

4.  宋代的《春秋》学与史学  
   邓锐《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8期
   宋代《春秋》学与史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一方面,宋代《春秋》学重视《春秋》的史学性质,不仅注意从史学的角度阐发《春秋》,也重视用史学方法来探讨《春秋》;另一方面,宋代史家普遍以《春秋》大义为思想指导,不同程度上效仿《春秋》义例作史,使得宋代史学的正名观、尊王观、夷夏观以及正统观等诸多历史观念都与《春秋》学关系密切,又在史体、求真理念及史学批评等史学思想方面体现出《春秋》学的重要影响。    

5.  史学史研究的展望  
   吴怀祺《东岳论丛》,2001年第22卷第1期
   史学史应当对一定时期的历史研究进行总结 ,并且把这种总结升华到理论思想的高度 ,以促进史学新的发展。中国史学史是在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学科发展的事实表明 ,史学史与史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表象上看 ,以司马迁、司马光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到了近代是终结了 ,但实际上 ,传统史学经过火的洗礼后 ,成为新史学中民族史学的因子 ,形成新时期史学的民族特点 ;批判继承传统史学是发展新世纪史学的重要任务    

6.  论范晔的历史认识论  
   庞天佑《中州学刊》,2003年第4期
   范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史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总结 ,提出“以意为主 ,以文传意”的主张。这个主张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历史著作中文与意的关系问题 ,第一次直接强调了史识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次揭示了恰当的文辞表达的必要性。范晔揭示了历史见解与语言表达的对立统一关系 ,提出了自己的撰史原则。从历史认识论角度考察 ,范晔这一主张具有重要价值。    

7.  近代政治话语的革新:博泰罗的“国家理由观”述论  
   朱兵《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9卷第5期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乔万尼·博泰罗以“国家理由观”的首位系统阐述者而为人所知。这一术语的衍生意义重大,标志着政治思想史上的话语革命,并与现实政治互动共振,彼此激荡。处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消褪期和反宗教改革勃兴期的博泰罗,其政治思想带有过渡时期的多元性,既有对传统天主教思想的强力捍卫,也有对古典思想的援引申扬,更有对马基雅维利、圭恰迪尼等文艺复兴思想家所代表的政治现实主义思潮的批判吸纳,其思维属性可谓庞杂交错。以反马基雅维利姿态出现的博泰罗,其思想中已然具有不少值得探秘的原创性元素,并非只是对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哗众式跟风,而是符合时代精神之理论勾画,对于现代诸多新思想与新学科的滥觞,博泰罗皆可被奉为先驱性人物。据此,理解博泰罗的“国家理由观”,不仅为我们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反宗教改革这些重大过渡时刻中诸多跌宕起伏而晦暗不明的历史场景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而且会让我们对近代早期政治思想史语境下“国家”概念的兴起以及现代国际关系之“利益原则”的出现理解得更为通透与周全。    

8.  从“地球国”到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对意大利人文主义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在文艺复兴史的研究中,意大利人文主义与英国人文主义的关系一直引人瞩目。以布鲁尼的《佛罗伦萨颂》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为基本史料,通过比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地球国"和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可以清楚地辨析出莫尔与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异同:由于对其所处的英国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满,在批判性地继承了意大利人文主义政治思想的基础上,莫尔提出了人民国家体制的设想,从而超越了用美德来教育君主的意大利传统,开启了人文主义政治学的新篇章。    

9.  试论《文心雕龙》指导思想的二重性  
   刘钝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杰出的理论家,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学说的继承。在研究其理论时,不仅应指出他向前人继承了什么,还应探讨他是如何继承的,尤其是要弄清他在继承过程中表现了怎样的开创精神。    

10.  生死关怀在现代政治哲学中的展开——从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到洛克  
   夏江旗《社会观察(上海)》,2005年第4期
   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是统一的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坚决倡导者。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理性主义传统的奠基人,是近代第一个在自然法基础上系统发展了国家契约学说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对宪政民主思想进行全面阐述的人。这三人是现代政治哲学形成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1.  论马基雅维里与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关系  
   王蓓《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尼科洛·马基雅维里(146—1527),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政治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理论家,同时还是一位跻身政界、弄潮于政治激流并且权显位赫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更是在近代思想史上引起强烈反响、争议颇多而又毁多誉少的历史风云人物。他曾以笔代枪    

12.  试论全祖望的史学思想  
   方祖猷《浙江学刊》,1984年第1期
   全祖望,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他生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正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全祖望的史学思想,上承黄宗羲、万斯同,下开章学诚,是浙东史学的著名代表。他的史学,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然而近几年来史学界某些同志对这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准备另文商榷。本文着重谈他的历史观点和治史方法,以及他在清朝史学中的地位。全祖望的历史观点全祖望的史学著作,带有浙东史学固有的特色,不爱发空论。他的历史观点,蕴寄于他为搜集残明文献所作的序、订正前史讹舛和解释经史诸篇中,主要有下述三点:    

13.  论《通鉴纪事本末》的史学成就  
   熊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书,蕴藏了许多有价值的史学思想和成功实践,给予后世史学研究工作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整理排比史料以及历史的文学故事化等方面,都有开路之功。更重要的是,《通鉴纪事本末》还以其创立的纪事本末体,开创了历史编纂学的新纪元,在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封建史学的向前发展,而且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和当代史学。    

14.  维柯《新科学》与人文主义思想  
   赵立坤  杨静《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9卷第2期
   维柯是18世纪意大利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其历史哲学、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思想在世界近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维柯《新科学》中的民政世界、诗性智慧和天神意旨这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人文主义思想。维柯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开创了人文主义新局面。    

15.  略论司马迁的民族观  
   王世英《延边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司马迁著《史记》,冲破民族偏见,首创民族史传,以大量的篇幅和酣畅的笔墨记载民族史事,对于民族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做出正确评价,从而体现了他的丰富而系统的民族思想。司马迁进步的民族观,在我国史学发展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值得充分研究,以从中取得有益的借鉴。    

16.  论江泽民的历史观  被引次数:1
   汪征鲁《东南学术》,2001年第4期
   文章首先建立了历史观之“体、用”架构,亦即历史观之本体与运用的价值取向。中国中古史观以“天命观”为体,以儒家伦理观念为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体、用”演化: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体,以阶级斗争学说为用;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体,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为用;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江泽民以唯物史观为体,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用。对“三个代表”思想的阐释。江泽民历史观的方法论——系统的方法。江泽民历史观之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知识背景。江泽民历史观、历史思想之社会实践: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推进中华民族新一轮的伟大复兴;关注并引导中国史学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以史为鉴;用其唯物史观的“体、用”架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的问题;等等。    

17.  试论乔维奥的史学  
   孙锦泉 杨强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1期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史学家乔维奥主张当代人写当代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调查、采访当事人等多种形式收集各类资料,试图探求历史本原,修撰真实可靠的历史。其史著中流露出抵御外辱、热爱国家的近代民族主义情怀,并且有书写意大利以及世界历史的愿望,乔维奥的史学,具有欧洲近代化转型时期的基本特点,彰显了欧洲历史学的发展趋势。    

18.  论布鲁尼的人文主义史学  
   孙锦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卷第5期
   布鲁尼是彼特拉克热衷的追随者,他崇尚古代社会,遵从古代典籍,在对希腊古典作家著作的大量翻译过程中,训练了他慎密的思维、求真的品格和严谨的学风,也从中学到了对历史事件因缘的推导和辨析艺术,转而为以拉丁和希腊的原始资料为基础的历史写作。他善于鉴别、校勘、考证、修订史料、用互证互补的方式作传或修史,史学写作的古典主义倾向融贯其间。史著中超越古人的观念和个人能力的自信心,寓示着人本意识的觉醒,加之他对当世佛罗伦萨社会的认识和进行研究的理念,构筑了他史学的现实主义基础,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历史学的先驱。    

19.  章学诚对刘知几史学思想的发展  
   曾凡英《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7卷第4期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唐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经史关系、通史家风、文人修史、史家史德的理论认识以及撰述与记注、史义与史法的区别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20.  马基雅维里史学思想新探  
   陈新《九江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马基雅维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作为一位政治家,人们对他的研究颇多;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国内对其史学思想的研究显得比较贫乏。笔者在阅读马氏著作格主论》和《佛罗伦萨史》的过程中发现,他的史学思想是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以政治统治为目的的逻辑展开。这种思想不仅代表了近代史学的开端,述因为马基雅维里独特的现实主义眼光,使其一开始便具有了比较成熟的近代特征。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