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段聪聪 《中华魂》2012,(12):59-59
近期,中国与周边某些邻国争端因领土领海主权分歧加剧,这些新闻事件在短时间内引发中国民间爱国主义情绪集中爆发。而同时,这些爱国主义主张、言辞和情绪在互联网上也受到一些民众质疑,甚至有人给它贴上“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五毛党”等标签。  相似文献   

2.
当前韩国民族主义对中韩关系的现实影响及我国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韩国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不时突显并时有发作,这成为影响中韩关系持续发展的一种潜在不稳定因素。当前,韩国民族主义具有民族历史的悲情性、民族心理的自大性、民族性格的情绪性等三大特点,其对中韩关系的现实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政治上近而不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民间友好度有所下降。为此,应当从中韩关系的大局出发,着眼于全面推进和持续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基本原则——制度框架——人员交往三个层面稳步推进,尽可能地规避和减少韩国民族主义对中韩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学术与政治分开,现实与历史分开"的原则,尽量避免刺激韩国的历史悲情主义;二是发展中韩关系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三是处理中韩双边争端时要树立和引入法制化思维;四是继续扩大中韩之间人员交流,不断改进和创新交流方式;五是合理疏导民众情绪,防止民间情绪的对立及对抗。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具有典型的反应性和防卫性特征,官方所推行的国家主义经济战略极大地阻碍了民间资本的发展。虽然晚清中国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但早期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仍主要限于经济方面,而忽略了政治取向,体现了古代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双重性,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4.
对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者在产生根源、表现特征和所发挥的政治功能上的异同,认为,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都具有狭隘、非理性的特征,但由于中国的新民族主义与国家当前的整体利益不符,所以它并没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而由于日本的“新民族主义”与日本右翼力量相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已上升为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而更具有危险性和危害性。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以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随着中国本土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种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对中国的全面认同。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随着中日矛盾的逐渐激化,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升华为爱国主义,对中国的认同不但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政府的认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在宗教、家乡意识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直接威胁到华侨的经济利益,也激发了南洋华侨同仇敌忾的情绪。然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忽视了华侨在南洋社会的政治目标,也错过为此目标而进行华侨社会自身的整合活动及与其他族群关系的调整.这是20—30年代以中国认同为全部内容的华侨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论青年学生的理性民族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青年学生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出现新的变化,并成为影响其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主要推动力。但在这股民族主义情绪中存在着一定的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使得理性民族主义教育成为当前青年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虽地处欧洲的中心,但却未形成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德意志不是通过革命,而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的,这种统一,除了依靠强制手段外,更主要的是靠煽动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靠对外发动战争达到的,正是这种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了德意志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等诸多原因,中日两国的关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中日"民间外交"也随之跌宕起伏。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贵档案为依据,从中日民间交流的发展历程、中日民间交流的组织和团体、中日交流的症结和中日民间交流的未来三个方面,对中日民间交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民族主义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无论是海外还是大陆,无论是学者、政界领袖还是下层民众,对此都予以了广泛的关注。数量可观的研究民族主义的论著得以出版,如罗志田的《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李世涛的《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罗福惠主编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陶绪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唐文权的《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王春霞的《“排满”与民族主义》。反映民间、民众民族情绪的成果有宋强、张藏臧、乔边等著的《中国可以说“不”》、李希光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为一种外部民主化力量,试图在中东推行“民主改造”战略,但由于这一战略包含着“西方中心论”和霸权色彩,而在当地激发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倾向于从反霸和文化相对论的角度,反对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1.
彭树智先生对现代民族主义研究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亚非拉地区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政治斗争,亚非地区建立与巩固民族独立国家相关的政治思想,亚非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彭先生对现代亚非拉民族主义政治斗争、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现代化改革都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类型分析,从而揭示了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多样化的历史景象,取得了在民族主义运动史研究和世界史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对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过去对日本、中国、韩国的无政府主义运动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民族或国家的范围内,事实上对此运动仅限于一国范围内是非常难以理解无政府主义的国际主义性格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东亚这个更广泛的角度上,通过比较研究三国的无政府主义运动,来更切实地理解近代的无政府主义。这篇文章首先在比较东亚三国无政府主义收容-发展-衰退过程的特征的同时,将对无政府主义和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说明。韩·中·日三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在走上无政府之路的过程中虽有各自的特征,但他们的无政府主义在精神上和西方是一致的。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更加鲜明地理解韩·中·日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同时,并理解近代无政府主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23年底陈启天揭櫫"新国家主义"的要旨在于建构国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围绕这一主旨,陈启天一直倾力于建构国家主义理论与从事国家主义运动,成为中国青年党的要角。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陈启天对日主张作战;对内要求停止党争、取消"党治"以共赴国难;主张"抗日不忘铲共",批判国民性以指导"国民救亡运动"。其抗日救国主张是延续和发展"新国家主义"的逻辑结果,不免意识形态之囿限。  相似文献   

14.
中东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西方在当地的殖民活动密切相关。殖民活动导致了民族主义在中东的形成与发展,民族主义活动则促成了殖民活动在中东的终结。民族主义在中东各伊斯兰国家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其复杂性是由历史和现实交织而成的。作为文化思潮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东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民族主义的理念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有力地支持了中东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直接引导了中东地区的民族民主和自由独立的解放运动,推动了中东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族主义观与国情观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转换。百年来,人们总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向去评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和国情观。读一读孙先生的原著,我们蓦然发现孙先生的民族主义和国情观,比如核心问题“恢复中华”、“五族共和”、“西体中用”、“一律平等”、“国共合作”等。首先是从中华爱国主义的基础——中华民族主义及民族使命去认识和实践的。从而使我们终于明白,虽然孙中山自嘲“不值一文”和“无拳无勇”,却能主导海内外华人合力推翻满清帝国、继而倡导国共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和中亚的非政府组织大致有宗教性非政府组织、民族主义非政府组织、美国等西方国家资助下的非政府组织等7个类型。各种性质的非政府组织的存在一方面有益于中亚各国和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同时也滋生了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中日关系仍系既脆弱又棘手的一对中外双边关系。这是因为影响两国民族心理和解的主要障碍迄今尚未克服,诸如部分日本政要尚未像德国政要那样正视侵略历史、日本国民尚未全部走向觉醒、中国尚未完全崛起。对此我们宜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快中日民族心理和解进程:通过加大对日宣传力度和改变对日宣传基调,努力推动日本国民更多更快地走向觉醒;通过密切和充实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直接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既需摆脱对日外交"新思维"的后续影响,也要避免滑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潭;应着手"中日关系研究工程"立项,为国家对日外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美日同盟对中国防范的加强与中日关系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美日同盟逐渐加强,对中日关系发展影响深刻。一方面,日本依托美日同盟走在防范中国的前沿,推行强硬的对华政策,使中日关系不断恶化。这是中日关系的现状。另一方面,在未来,当中日关系的持续恶化损害到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时,美国将对日本强硬的对华政策有所牵制。这一趋势已初见端倪。最近的将来,中日关系仍然不容乐观,很难好于中美关系,将处于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完全恶化之间的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19.
晚清从西方传来的民族主义造成了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革命派强调民族的血统,从单民族国家理论出发,提倡种族式的排满。保皇党人则重视民族的文化认同,鼓吹包容满汉的大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梁启超是民族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有力推动者,其态度几次转变,反映了晚清时期一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认同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是作为冷战两极对峙的产物--朝鲜半岛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中国和日本作为亚太地区有影响力的两个重要国家,从地缘政治和现实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对朝鲜半岛问题的安全政策,对半岛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加强对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安全政策上的分析,对两国在半岛的战略价值定义、统一问题、安全体制模式上的比较,寻找中日两国的利益汇同点,加强政治互信与合作,对于实现半岛和平统一以及建立东北亚安全体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