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用心扫地     
贺柏武 《社区》2012,(12):60-60
这些年没什么大事,我们一家老小都很少回乡下老家。母亲也慢慢地在城里待习惯了这次专程回家是因为八十七岁高龄的外婆特想母亲,非要母亲回去待上一段时间不可。于是,我就特意请了几天假陪母亲回去,顺便看望一下年迈的外婆。  相似文献   

2.
坚韧的美丽     
徐新 《新天地》2012,(12):17+2
我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师,平日工作繁忙,鲜少过问家事。母亲则是父亲的贤内助,事无巨细地负责家庭内务。我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两个弟弟。因是长女,我从小便成为母亲和外婆的小助手。做饭洗衣,照顾弟弟,俨然成为一个"小妈妈"。我的母亲有一双灵巧的手。那时家里条件不好,没有钱买好衣服穿,母亲便给我们做衣服。从飘逸的夏季长裙,到整齐笔挺的女式西装,母亲精细的手工和出彩的  相似文献   

3.
张鹰 《百姓生活》2012,(2):23-23
外婆的名字是我小时候久探而不得的秘密。我外公姓谢,别人喊我外婆总喊“谢婆、婶、姨”之类的。我甚至怀疑常在家吹胡子瞪眼睛的外公,也不知道外婆的名字,因为我只听到外公口口声声叫外婆“阿秀娘”。“阿秀”是我母亲的小名。  相似文献   

4.
郭华悦 《山西老年》2012,(10):26-27
前阵子,母亲从老家来看望我们,在我家住了下来。看到小外孙的淘气样,母亲便说起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想读书都没钱,所以至今一个字也不认得。最后,母亲竟然对刚上小学的小外孙说,要不然,你当我的小老师,教外婆读书好不好?一旁的我听了,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接着对母亲说,他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能教你?哪知,儿子不服气地说:"谁说不能呀,我要教外婆读书!"本以为只是玩笑话,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开始当起了"小老师"。晚上吃完饭,母亲收拾好桌子,就开始让外孙教她认字读书。儿子也才刚上一年级,就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遇到不明白的,或者儿子没讲清楚的知识点,母亲就不断提问。看着儿子皱眉苦思的样子,我不禁哑然失笑。后来,每次在“教学”中遇到不明白的,儿子总会在隔天去问老师。经常被外婆的问题难住,儿子也觉得没面子,上课时自然认真了许多,力求真正掌握知识点,以便回家后能将外婆这个喜欢提问的“学生”镇住。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据学校老师反映,儿子在学校也守规矩了很多。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世界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因为这颗原子弹,我父亲感染了辐射尘,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迫于无奈将我从广岛送到了佐贺外婆家里,从此,我就和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了整整8年。  相似文献   

6.
正晚上,我给女儿盛好饭,一转身,却发现她碗里的饭突然多了很多。不必问,一定又是孩子的外婆外公怕她吃不饱,迁就着孩子"贪"多的心理。难道是有其母必有其女?母亲说我小时候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也是这个样子,总是嫌自己碗里的饭菜少,每回都要很多,可  相似文献   

7.
用心扫地     
贺柏武 《社区》2012,(8):60
这些年没什么大事,我们一家老小都很少回乡下老家。母亲也慢慢地在城里待习惯了,这次专程回家是因为八十七岁高龄的外婆特想母亲,非要母亲回去待上一段时间不可。于是,我就特意请了几天假陪母亲回去,顺便看望一下年  相似文献   

8.
正为什么是你我是一个南方孩子,刚到北京的时候,由于口音以及个子矮小,常常被人欺负,最初几个月,没有一天我不是哭着从学校回来。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一管,去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那个岁数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却不欺负别人?"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整个成长过程——无论我受了什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桐庐县的百岁老人王绪英,生于1912年.她踮着那双“三寸金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如今最大的儿子已80多岁,最大的女儿也77岁了.老人四代同堂,膝下的儿孙们坐拢来有足足4桌人.6个子女全已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是他们都表示,把母亲侍奉到百岁,能在妈妈跟前尽孝,自己满头白发了还可以大声地喊娘,这是他们最大的福分!正如大儿子所说:“我虽然80多岁了,但只要有老娘在,我就不敢老!”  相似文献   

10.
因为工作的原因,生下女儿悠悠之后,她一直由外婆和阿姨照顾。和外婆还有小姨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很听话,可是每次我下班后去接她,她就会千方百计地和我作对,要么是缠着我不肯好好吃饭、睡觉,要么就是故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变成了“两面派”的问题儿童。害得我经常抱怨母亲说:“这孩子这么不听话,都是你惯的!”母亲宽容地笑笑说:“她还小呢!”  相似文献   

11.
莲湖之行     
胡乐飞 《老友》2008,(3):18-20
莲湖,不是湖,而是一座漂浮在浩淼鄱阳湖上的岛屿。外婆早年曾在这里生活,外婆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姨婆,至今仍同家人居住在岛上。2007年春节期间,我受全家的委派,去了一趟莲湖。那次莲湖之行,彻底改变了二十几年来莲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正>尊敬的汪老师:您好!我出生没多久母亲就离家出走了,父亲经常不在家,外婆辛苦打工,抚养我长大。我想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也让外婆安享晚年。进入中职后,邻桌的男生常请喝饮料、吃零食,令我心生好感。可后来我发现他对学习没什么兴趣,没有上进心,就渐渐对他没了好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跟他撇清关系。临近期末,我在社团里认识了一个男生。他说话温柔,见识广,也常给我带好吃的,我们悄悄谈起了恋爱。  相似文献   

13.
“淘表”乐     
当!当!当!清脆悦耳的钟声,在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时,我家有一座自鸣钟,母亲的手腕上有一只金灿灿的手表。母亲常说,人生在世,惜时如金,每天钟声唤我起床,母亲的手表提醒我按时上学。  相似文献   

14.
在在 《北京纪事》2013,(7):54-56
抑郁少年,有强烈的自我世界 陈坤出生于重庆市江北区,幼年时父母离异,他与妈妈、外婆和两个弟弟挤在一间13平方米的房子里。母亲整日劳作,陈坤跟随外婆长大。在那个民风淳朴的地方,他是少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目睹母亲和外婆含辛茹苦抚养3个孩子,这一切让陈坤敏感而自尊。  相似文献   

15.
妈妈的眼泪     
生下我不久,妈妈就回到了她所选择的并为之付出青春乃至一生的边疆小城。沉浸在外婆的溺爱中的我,曾经以为有外婆就足够。妈妈离我越遥远,我就越无法理解她。妈妈与外婆之间似乎也有一道很深的沟壑,每次外婆与妈妈想静静谈一下的时候,妈妈总会说一些令外婆很痛心的话。每当到了  相似文献   

16.
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 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 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我们其中任何一个.母亲只好去外地打工,父亲留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 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  相似文献   

17.
夏逢南 《老友》2013,(1):17-17
这是母亲杨束青生前珍藏的两张照片。摄影者为父亲夏征农。照片反面有母亲书写"1939"的笔迹,拍摄地点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当年,我们是从上海途经南昌到达皖南的。在过松江时,曾遭日机轰炸,外婆受惊吓病逝南昌。照片1中,四兄弟我居左,坐在奶妈膝上;照片2  相似文献   

18.
外婆的钱     
正小的时候,我眼里的外婆是个有钱人。外婆没有钱包,外婆的钱都是一张一张地叠好,折起来,然后放进一个塑料袋里,再把塑料袋一折一折折到最小,藏到贴着自己身体的那个裤腰中间的口袋里。我最爱去外婆家了,因为只要我一去外婆家,外婆就会拖着我的手,  相似文献   

19.
鞋心     
那年,母亲三岁,刚会走路,外公就走了。家中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来,才从跟外公一起共事的井洲大叔嘴中得知:外公去了南洋,走时穿的是外婆刚做成的方口布鞋。 我老家门前即是长江,外婆一有空总是站在那高高的江堤上向远处眺望,希望天际处漂来的船上再次出现外公的身影。外公以前在上海谋生,逢年过节若要回来,总先设法带个信,每次,都是外婆到码头去接。  相似文献   

20.
怪异的壁画     
江南一带,过去古庙很多,什么蛤蟆庙、蝗虫庙都有,祭祀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简直匪夷所思。外婆老家的村子里有座破庙,传说叫八蜡庙。八蜡是八种小虫,过去每年秋收后,乡民总是把谷物肉类送到庙里上供,以求来年害虫少一些。到了70年代,破庙只剩下四堵墙,村民经过时都要先拍两下手再走。听我外婆说,这习惯并不久远,只是清末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